田荔琴
在小柳村,与王华南先生通上话后,我按照他的引领步入省委党校的一侧,就看到人行道上有一人身着运动衣裤,上衣的前胸上印有两个红色大字:福建。识别度很高,我毫不犹豫地走到他跟前,直接打上招呼。
香店拳第六代掌门人王华南
70岁的王华南面色红润,身材匀称。见面后,他摘下墨镜给我看他的双眼:“对不起,刚刚做了眼睛白内障手术,所以没礼貌。”我说没关系,并请他继续戴上。
作为香店拳第六代掌门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店拳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裁判、中国武术七段位,他12岁开始习武,多次参赛,为福建领回多枚金牌银杯;20岁开始教拳,50年来义务授徒近千人,小拳种已然开枝散叶,并成功申报为福建省“非遗”拳种。
到了香店拳会所,坐下茶叙,王华南点上一炷香,随口问:“香吗?”我说:“香。为什么这个拳称为香店拳?”
“那是因为它源自香店。”
香店拳发源地锦巷旧影
香店拳其实是南少林罗汉拳的一个分支,只不过是在福州南街庆香林香店内进行了演变。乾隆年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南少林寺僧众因为反清复明被清朝廷追杀,其中一位名叫智远的武僧从混乱中逃出,潜伏福州,藏身于南街庆香林香店,得到店内老板和工人的精心保护,安然无恙。感念之下,智远和尚主动提出将自己多年练就的武功和掌握的伤科中草药知识及其医治方法传与老板后代及工人。之后,智远和尚又将实为南少林的“罗汉拳”改造为“香店拳”。后来,传授面逐渐扩大到香店全体师徒。白天做香烛,晚上到后院习武,香店内形成一股习武风气,一直延续了几百年,直到“文革”时期式微。
王华南孩童时期在南街生活,与庆香林香店同住一个院子,有幸入得店内师傅房利贵的慧眼。房利贵(1903-1981)是福州东郊登云山人,于1915年进入香店做工,便拜当时的第四代掌门人林庆桐为师,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了香店拳的各种套路和散手技法,深得师父的器重和弟兄们的敬重。为了进一步提高功夫境界,汲取各路流派之精华,他还走出香店,四处游访,回来后担起了武教头一职,在社会上威名远扬,并在林庆桐的栽培下担当起了第五代掌门人的重任。
当时,王华南也是房利贵入店时的年纪,课后经常在院里和比他年长的伙计们玩耍,不仅从不惹是生非,还经常主动搭手帮忙。房利贵喜爱有加,视如己出,打破了智远和尚定下的功夫不外传的门规,不仅让他观摩,还手把手教练。
在香店里练拳,虽以拳法为主,但对基本功要求很高。开始习武时,每天都得按照规定用木棍反复击打手前臂桡尺骨部位(俗称天地骨)和小腿前区胫骨下端,击打后,再用香店内秘制的中草药擦洗。这样,日复一日,能练就一副硬骨头。抛接石锁也是日常功课之一。石锁轻则五六公斤,重则一二十公斤,先要抛向空中,再伸手接住,每日反复几十次。在这样的过程中,跌倒打伤是家常便饭,于是,店内也因此研制出颇有疗效的治伤药剂。房利贵不但武功高强,而且掌握了香店拳的伤科治疗方法,对各种跌打损伤和关节疼痛均有秘方。久而久之,香店形成了一个传统,那就是师傅在传授弟子武艺的同时还会悉心传授疗伤秘籍,既有内服,也有外敷,十分见效。
三坊七巷庆香林香老铺
至于香店,“文革”后成为一个普通小日杂店,旧址在城市改造中已不复存在。但是,制香人的武艺与武德仍然芬芳四溢。
香店拳是以实战为目的、技击性强的地方拳种,尤以劲道十足、变化迅速而被武术界称为“香店手”。
香店拳数百年来都是以口传身教的形式在香店内代代相传,并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2005年5月18日,100位香店拳弟子在福州登云小学召开纪念宗师房利贵诞辰105周年暨首届香店拳功夫研讨会,成立了香店拳功夫研究小组。近年来,王华南组织研究小组挖掘整理出香店拳10个徒手套路、1个对打套路、6个机械套路、3个器械对打套路以及散手技法、硬气功等。其中主要散手套路有三战、硬三战、八步、八步中下框、十字、少林、罗汉、三步三、四门脚等。主要器械套路有马步刀、单肩流水棍、少林四门棍、锄头法、扁担法、洋伞法等。
香店拳在战略上要求讲计谋、巧引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见缝插针,随机应变。在战术上要求不轻敌不畏敌,胆壮神定,傲气凌然面敌,气势凶猛攻心。在手法上要求集中精力,胆大心细,出手时握紧拳头,如狂风暴雨连击不止,快如闪电,无坚不摧,招招出手又不见手。在身型步法上要求稳固柔顺,身随步移,进、退、闪、躲、避,随意而动。
我请教王华南老师:“听说‘功夫要好,在三战里面找’,何以言之?”王华南解释道:“那是因为三战是香店拳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套路。”话音一落,只见他挺胸收腹,目视前方,沉肩坠肘,两臂平衡用力,手以拳、掌、指为主,步稳势烈,出手生风,舒展大气,全程质朴无华。动作手法多变,虽招式简练,但周身是手,处处是拳,指戮掌劈,十分威武。我领略到香店拳的气韵,也领略到王华南对香店拳的专注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