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为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
当灾害发生时,为人们提供防灾避险空间、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对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空间布局设计改造的首要目的。在对防灾避险空间布局进行改造时,要充分评估公园整体空间和防灾避险空间内部的现状,坚决排除现状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严重的鼠患虫患等生物灾害、严重污染等问题。
对现有城市公园的防灾避险空间的改造与从新规划城市公园空间不同,是在原有景观、生态功能上新增防灾避险空间或完善防灾避险空间,在改造建设时,要保留已经成型的优秀景观,拓展及优化城市公园空间布局,将局部改造、部分扩建、功能拓展和防灾建设相结合,减少建设成本。
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空间的改造时为了在灾时提供避难空间场所,同时人是公园服务的主体,因此在对空间布局设计改造时,它的空间布局和设施布局既要满足平时人们的生理及审美需求,还要充分考虑人在灾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原则。由于灾时,人们都会处在一种紧张、惊恐和慌乱的状态之中,体现出边缘效应、从众心理等,因此要注意空间布局细节上的改造设计。
“平灾结合”原则是改造防灾避险空间布局设计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进行空间的改造时,根据整体公园大空间和防灾避险小空间的实际情况,将常规状态况下城市公园的空间区域(如观赏娱乐空间区域、休闲健身空间区域、园区入口空间区域等),合理的与预定防灾避险空间相结合,将公园自身常规状态的空间与灾时被需求的空间相结合,提高空间的整体效能和可达性,最大限度地发挥防灾避险空间的应急能力。充分利用防灾避险空间内现有空间及设施等各类元素,对防灾避险空间进行改造,不仅可以视实现空间灾时的使用价值,而且节约建设成本,还能最大限度的维持周边空间的原貌,降低平时对其他空间的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有以建造的城市公园的防灾避险空间,多为后期添加,没有对防灾避险空间布局在整体上进行设局布局,导致防灾避险空间分布杂乱不堪,有些城市公园甚至未对防灾避险空间进行内部的平整,公园空间中的大部分规划布局和设施都是服务于日常的娱乐、休闲等,没有考虑到灾时防灾避险的问题,其中以道路、植物、设施等为最严重。
在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中,道路主要连接的为其他的娱乐空间,且许多城市公未形成完整的空间道路系统,道路作为划分空间和联系空间的必要通道,没有完善的规划,灾时将面临着瘫痪的风险。
大多数城市公园的防灾避险空间周边都有着一定数量的植物,但植物的尺度、种类和所围合的空间对于防灾避险空间来说显得尤为的关键,但所数植物因没进行养护,尺度过大,对防灾避险空间造成了诸多的安全隐患,大大降低了防灾避险空间的效能。
城市公园空间中的设施大部分服务于日常的休憩娱乐,不满足灾时的使用,且防灾避险空间中应急设施极度的缺乏,防灾避险空间灾时接纳人群和灾后安置人群将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1.1 防灾避险空间中人均有效避灾面积
防灾避险空间的人均有效避难面积是满足灾时人群在空间中正常生活的最小空间。人均避难面积的计算,需要考虑避难人员的种类及先关活动所需要的面积。在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2007)指出,城市紧急避难疏散场所的人均避难面积不小于1m2,固定避难疏散场所人均避难面积不小于2m2。
3.1.2 防灾避险空间中避灾安全有效面积
“有效安全避难面积”是指当防灾公园周围发生火灾、疫情等灾害时,辐射热为2050kcal/m2h(人体能承受的辐射热临界点)时,能确保避灾人群安全的有效面积,同时应扣除场地内的构筑物、植物、水体等所占的面积,其安全后退距离的最低限度应该为30~50m。
3.1.3 防灾避险空间中的避灾道路空间
防灾避险空间中的避难道路系统主要由空间周边的避难道路和空间内部的避难疏散道路组成。周边避难道路是指防公园中的各个空间到达防灾避险空间中的疏散道路,是灾时防灾避险体系的纽带。避险通道要具有铺装识别性、绿化识别性和应急标识设施。在防灾避险空间布局的设计中,应预设多条疏散道路,确保避险通道的畅通,将防灾避险空间与道路空间相结合,连接公园中的其他空间,提升防灾避险空间的辐射范围。
3.1.4 防灾避险空间的出入口设置
防灾避险空间的出入口是连接周边避难道路与空间外部环境的纽带,是进入防灾避险空间的第一要素,其位置与个数及大小对避难救灾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出入口的规划与设计将直接影响到避难人员进入避难、防灾行为的开展。防灾避险空间的出入口有主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和专用出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2007)要求,防灾避难场地人员进出口与车辆进出口宜分开设置,固定避难场所与中心避难场所需设置至少两个进出入口,紧急避难场所至少需设置一个进出入口。
3.2.1 防灾避险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布局
防灾避险空间隶属于整个城市公园空间,是整个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合理的安排布局防灾避险空间是提升空间避险效能的重要因素。防灾避险空间现阶段一般布置与公园空间的角落。不能有效的与其他空间进行连接,且空间之间的通道较少,导致防灾避险空间不能在灾时达到很强的急效性。
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决:
(1)对于空间较大的城市公园,应该设置多个防灾避险空间,分散于大空间的各个角落,缩短城市公园各个空间达到防灾避险空间中的距离,提高防灾避险空间灾时的急效性,缓解空间布局已经存在的问题。
(2)对于以生态为主的城市公园,应该提升防灾避险空间的开敞程度,最大程度模糊与周边空间的界限,增加通往空间中的通道,缓解灾时高峰人群涌入的压力。
(3)对于位于城市中心的公园。防灾避险空间应该与周边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提升空间的标示性,提高灾时防灾避险空间的避险效能,减少灾时二次伤害率。
3.2.2 防灾避险空间内部空间的布局设计
现阶段,成都市许多防灾避险空间都是公园修筑完成后强行增加的,没有对内部空间进行有效规划布局,内部空间布局混乱,降低了空间灾时的避险效能,无法做为合格防灾避险空间进行使用。
防灾避险空间是从公园内部空间中切割出来的一个空间,它拥有公园大空间应该拥有的地形、植物等,所形成的空间也与其他空间大同小异,大致分为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覆盖空间等类型。针对空间类型,防灾避险空间应该讲不通类型的空间进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最大的效能,如开敞空间作为集散人群和灾后避险的主要空间使用、半开敞空间作为临时的伤员处置场所、封闭空间作为物资储藏场所进行使用等,合理的对防灾避险空间进行分类和布局,能够最大化提升空间的避险的效能。
3.2.3 防灾避险空间的过度空间的布局设计
对于防灾避险空间的过度空间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连接空间之间所形成的通道空间,过度空间的尺度、形状、位置、围合物等都对防灾避险空间灾时的效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过度空间来说,它的空间尺度是最为重要的,对于防灾避险空间,过度空间的尺度应该与防灾避险空间本身的尺度相吻合,过大经济效益低,过小不能满足灾时需求;其次形状也是至关重要的,通道空间应该以笔直的条状为主,减少空间的视线阻挡;过度空间应该位于防灾避险空间与外部空间最显眼的位置,提高空间效能的急效性;在过度空间中,围合物不应该过高,需要围合物保持在人群的视觉线以下。
3.2.4 空间设施的建设
城市公园中的防灾避险空间是人们在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后的防灾避难、临时生活及灾后进行救灾的主要活动空间,在空间中除了必要的道路、集散广场等硬性指标外,空间中的应急基础设施的配备是构建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空间最基础的环节,也是构建整个城市公园防灾避险提体系的重要内容。
应急避难设施系统应该包括:应急供水设施、应急集散区域、应急电力通讯系统、应急卫生间、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应急防疫站、应急停车停机空间、应急标识等。应急基础设施的配备要以“平灾转换”为主,既能发挥在灾时的各项功能,又不影响其平时的功能,且要避免因外界因素(如天气等)和人为因素等使其遭到破坏,从而降低设施的功能性及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