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就业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2020-01-07 10:15:25徐延花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高校学生辅导员

徐延花

(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1 高校学生就业教育与管理工作现状

为了顺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学生顺利就业,许多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高质量就业的发展需求,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但部分高校的教学实力比较有限,教育管理工作不容乐观,大部分的工作内容和形式相对比较传统和片面,存在许多难以避免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及学校改革。就业蓝皮书公布2018 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1.5%,2019年为91.9%,尽管这一数字有所提升,但学生数量增长较快,相对来说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1.1 课程结构和内容不合理

高校学生就业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属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的基础性环节,对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及社会意义重大。有一部分学校结合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将该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之中,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设置比较简单,且主要以二年级和三年级为主。另外本科类院校和专科类院校的学科设置差异较大,如本科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设置了新闻摄影这一基础必修课,但很多专科院校没有开设,学生的专业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有一部分学校没有着眼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将就业课与政策课相联系,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认知比较模糊。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教育与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后提出,高校在课程安排存在较大区别,大部分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参与就业实践的机会偏少,这一工作只能够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及价值。从微观角度来看,这种教条式的教育教学形式以及统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能够实现通识学习,无法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实力,难以真正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和发展。

1.2 师资力量有限

老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向及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就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学生的就业教育管理工作同样复杂,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大部分高校过于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无视学生就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大力落实,极少有该课程的老师具备专业知识,同时知识系统更新非常缓慢,难以给予学生更多恰当的引导,实质性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另外有一部分学校不重视就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革新,忽略了对该课程老师的提升及培养,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上,要求专业课程老师进行自我提升。对就业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大部分老师的专业知识存在极为明显的局限性,无法满足该教育教学板块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不可否认,就业知识与社会发展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只有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来调整后期的教育教学方向,才能体现这一学科教育的时代价值以及实践要求。但有些老师对这一学科教学的理解和认知比较浅显,无法结合信息化发展的实质要求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使得这些老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非常片面,难以真正地实现长期创新,学生获得的学习及提升机会较少。师资力量的有限性还体现在青年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之中所占的比重偏低,现有的教师队伍年龄较高,对新鲜事物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解和认知较为浅显,难以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策略及方向,无法主动将多元化的创造性教学策略融入教学改革以及就业指导工作之中。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过于关注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大力践行及创新,对新时代背景之下的就业趋势以及发展方向的理解和认知较少,故难以在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的过程中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所获得的辅导较为传统,因此实质的就业工作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顺利就业以及全面成长与发展。另外有的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没有意识到就业辅导工作的重要价值及作用,忽略了后期的自我学习以及不断积累[1]。

1.3 辅导员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高校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较大挑战,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非常频繁,是学生的就业指导老师。在对目前的高校学生就业教育与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辅导员在心理疏导、就业服务以及就业指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辅导员自身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不高,质量层次参差不齐,其在忙于日常的繁琐事务中,很难静下来潜心研究自己的专业,且其获取信息的沟通渠道非常狭窄,提升、进修、培训机会很少,难以与学生实现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辅导员自身工作经验较少,对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权限的理解和认知较为片面,工作中没有结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际要求,因此难以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条件而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向以及辅导策略,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导致一部分管理资源浪费。学术界在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及形式进行分析时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要辅助,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及水平,大部分的辅导员能够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些青年辅导员来说,还没有领会核心要求,直接以简单的师生联系和互动为依据,无视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忽略了对学生真实需求的分析以及研究,最终导致自身所提供的管理模式及帮助不符合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要求,无法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以及作用[2]。另外有些辅导员忽略了后期的提升以及学习,自身的专业技能不符合高效教学的要求,最终导致专业技能水平停滞不前。

2 高校学生就业教育与管理工作策略

为了避免发生上文中所提到的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之下,我国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现实趋势,针对性地调整学生就业教育与管理的工作方向和策略,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融为一体,结合目前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来更好地体现这一工作时代价值,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保障学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身相应的贡献。

2.1 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顺利实现前期的教育教学目标,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鼓励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就业的严峻形势,以此来对个人的就业实力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其中课程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优化升级对学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校需要加大对这一课程的支持力度,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适当增加教学实践课时,以就业心理指导为依据,保障学生既能够掌握专业知识,顺利就业,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人生观。其中理论教学是前提,老师可以坚持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向,保障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客观的认知[3];其次,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意向岗位实习以及体验的相关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能力。互联网环境下的学校就业教育和管理环境比较复杂,为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校可以购买就业网络课程,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选择,积极融入更多的心理学课程,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保障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尽量避免学生出现消极应对的情绪以及负面心理,从而在自主就业和择业过程中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

2.2 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引导者以及组织者,为了保障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学校需要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环境,给予教师更多自我提升及学习深造机会,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给予教师更多的辅导以及帮助,保障教师能在不断地学习以及教学改革中实现个人教学能力及水平的综合提升。其中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对信息渠道、学生特质、生源结构以及教学技术的分析来掌握就业指导的核心要求。教师也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个人的就业指导能力以及水平,采取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策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需提醒的是,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所涉及的内容及形式相对复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学校除了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之外,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之间的联系,寻求其他组织的帮助和支持,将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鲜血液融入现有的教师队伍。另外,学校还需注重老中青在教师队伍的合理比重,适当调整教师梯队,注重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引导,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主动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促进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收获及成长。

2.3 实行二元指导模式

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都是学生就业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以及引路人,为了体现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综合性及全面性,学校可以积极构建以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为主的二元指导模式,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充分体现高校就业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以及自主就业能力。在信息时代背景之下,学生信息接受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学校需全方位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鼓励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行业发展态势,真正实现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的稳定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实现顺利就业。学术界对二元制指导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时明确提出,这种创造性的指导模式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可帮助老师摆脱传统管理工作模式的束缚和负面影响。老师需要注重不同指导方式以及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及互动,着眼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向,让学生能够在与老师进行互动和沟通的过程之中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主动规划个人的就业方向,积极接受辅导员以及老师的管理和指导,以顺利就业,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3 结束语

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就业教育与管理工作备受关注,这一工作的内容及形式比较复杂,老师除了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之外,还需要了解“互联网+”环境之下就业的具体现状,分析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就业环境,以此来实现后期教育与管理工作内容和形式的优化调整。结合相关实践调查不难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许多的困难和障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实质的就业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一点在“互联网+”环境之下呈现的非常明显。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高校学生辅导员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