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晓惠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文化是教育的先导,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经验和智慧积淀,尤其在当代国家发展的现实中孕育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工匠人才的培育必须扎根中国、立足时代、结合现实、面向未来,从我国优秀的文化基因中汲取养分。笔者从四川高职院校培育和发展工匠精神的基本问题出发,研究四川高职院校的基本经验和做法,总结当代文化基因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为了解四川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教育的实施现状、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选取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共7 所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525 份,回收率100.0%,作废2 份,有效问卷523 份,有效回收率99.6%。本问卷采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信度系数值为0.841,大于0.8,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检测结果可信。调查问卷着重从文化载体、手段、保障、氛围4 个方面探究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有强烈提升自己的愿望,认为工匠精神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积极意义,对工匠精神有初步的认知,对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持肯定的态度,但也存在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个人欠缺工匠精神的具体情况认识不到位,高职院校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工匠精神的培养。
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上来看,81.64%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于大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84.51%的学生能够做到热爱自己专业和未来的职业,63.29%的学生的职业目标是成为管理者,说明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度较高,但是能准确说出所在专业或职业领域内3 个以上的典型工匠代表的学生仅占28.3%,但总体认为工匠身上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品质最难达到。由此可见,高职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多停留在口头认同、表面认同,没有真正落实在思想、行动上,没有从专业实际出发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度认同。提升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认同度的难点在于要让学生对职业目标作出准确定位,在认同本专业的前提基础上实现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提升,加强对本专业的深度认同。
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普遍认为提升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从业者的从业热情(占91.2%),进行职业培训和素质教育(占84.32%),强化质量和服务监督(占6.86%);认为最能加强工匠精神的有效措施是:校园文化(占76.67%),榜样教育(占73.61%),制度规范(占76.77%);获知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是:肯定思政课程(占78.2%),专业课程(占68.26%),讲座、论坛或主题教育活动(占59.27%);存在的问题是:有意了解工匠精神相关知识或是愿意主动参加工匠相关活动的高职大学生相对较少,表现在“对《大国工匠》纪录片的印象”回答中,34.23%的学生回答“听过没看到” “没听过也没看到”;表现在“您参加过几次学校或者更高级别的技能大赛”回答中,53.3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相关比赛;表现在“影响学生具备工匠精神的最大障碍是”回答中,指出“以讲为主,被动听课”的占62.52%。
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制度规范、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校园文化、校企合作等一系列要素在内。调研发现,关于制度规范方面,34.03%的高职大学生认为学校已经有明确的工匠制度,占比偏低,一方面说明学校的确没有明确的工匠制度,一方面因为工匠制度已成文但是并未宣传到位,更多学生不清楚相关制度;关于实践活动方面,在问到“学校开展过以下哪些工匠精神的相关活动”的问题时,67.69%的学生认为开展过评比活动或展示活动,69.22%的学生认为开展过演讲大赛或征文大赛,69.22%的学生认为开展过社会实践活动,只有54.3%的学生认为开展过实战比赛,占比偏低;有关课堂教育方面,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认为最应该注重以下3 个方面:72.47%的学生认为应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方式,70.17%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教学活动的演示环节,64.82%的学生认为应及时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肯定了思政课在培育工匠精神的作用,表现在思政课堂中的“传统、革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典型价值观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研结果显示,70.36%的高职大学生对于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感到“基本满意”或“满意”,29.63%认为“一般” “不满意” “没感觉”,高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对于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您还有哪些宝贵意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活动” “实践” “培训” “讲座”是4 个高频词,开展更多评选活动、讲座活动、课堂活动。实践上开展技能比赛,培训上组织职业培训并要严格要求,增加动手机会,认为学校应该多一些教育、讲座,让每个学生都有知晓、熟悉、参加、实践工匠精神的机会。
目前四川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大学生工匠精神感知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灌输模式”,二是“校园宣传模式”。“理论灌输”主要体现在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相关教育,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衔接与印证,同时由于课堂内容偏离学生实际、授课形式固化、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环节等问题,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无法满足00 后高职大学生对工匠文化理解运用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从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工匠人物、工匠案例、工匠价值观,学生的关注度有限,有些甚至于很少关注或没关注过相关宣传活动,不能引发学生共鸣,可见“校园宣传模式”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有必要在理论灌输和校园宣传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与宣传活动的积极性[1]。
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受教育的对象,应当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然而以往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极少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缺少行业、区域、职业特色,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形成能够影响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的环境氛围。所以工匠文化内化需要首先要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的认知,然后要有情感上的认同,最后实现工匠文化的内化,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实现对本专业的深度认同。
四川高职教育普遍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或是在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稍显功利化、急躁化,缺乏培育工匠精神持续的整体规划、标准或依据,缺乏明确实施工匠精神的部门,缺乏保证工匠精神实施的专业考核机制,工匠精神的制度规范、实践体验、检验程序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及学生自我建设,导致工匠精神的体验度不足,往往流于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中感受、领悟、改变,通过实际体验构建工匠精神在活动中的思维模式,并在行动中自觉遵守执行,保障职业态度的良性循环[2]。
工匠精神的培育除了向学生渗透技能教育之外,应该从文化角度,特别是当代文化基因中找到路径,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格、中国气派,四川高职院校构建工匠精神,要与时代需要、地域特色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四川作为西部第一经济总量的省份,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四川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优势产品最多、实力最强的工业基地,其精神特质、文化底蕴、发展历程和工匠精神非常契合,回望四川工业发展的历程,每一步都镌刻着制造业崛起壮大的印记。
多年来,四川形成并孕育了富有鲜明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企业文化典范,如中国十九冶集团公司的“西部铁军文化”、四川九洲电器集团的“和谐文化”、成飞集团公司的“航空报国文化”、东方汽轮机公司的“人和文化”、西南油气田输气处的“末梢文化”、川中油气矿的“攻坚文化”、川东北气矿的“责任文化”,国电大渡河公司的“创新文化”等都得到了一致的肯定与广泛赞誉。所以四川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以中国精神为引领,四川特色为主线,充分挖掘四川企业的文化资源,在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凝聚更加强大的创新创造活力,弘扬优秀企业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构建工匠精神的人文环境。
首先要深入挖掘具有四川企业特色的大型企业事件和资源,企业在成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档案资源;其次要不断地积累四川企业特色的思想文化资源,四川企业在成立和发展中形成的精神资源,带领员工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发展历程;最后要认真总结从事一线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名人及其精神文化典范,与四川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名人传记、重要事迹、精神传承等,建立健全四川企业名人档案,真正把他们的事迹、案例、价值观文化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从而成为每个学生灵魂深处积极追逐的目标[3]。
浅度的碎片化思考、短期的岗位工作、封闭的教学环境无法造就个人的工匠技艺和个人的核心能力,工匠技艺和精神必须依托于深度、长期、持续、开放的理论学习与职业锻炼,通过视觉识别、理念认知、情感认同、行为遵守让当代具有职业特色文化、行业特色文化、企业特色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等特性的文化基因在学生中间生根发芽,从而实现学生心态的转换、角色的转换、身份的转换[4]。
在视觉识别方面,尽量还原职业氛围,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借用部分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布置教学环境,传递企业信息,让学生身临其境,强化相关企业的制度规定和规则要求,如服装要求、工作效率、作业质量、质量评估,让学生感同身受[5]。
在理念认知方面,要把工匠文化和立德树人贯穿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融入专业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定岗实训锻炼等各环节,端正学生的价值观,明确他们的发展方向,培养其职业规划意识。通过高职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使学生除了传统工匠精神必须具有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执着坚守、开拓进取等品质外,兼具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特质,即初心与坚守的职业定位、集体与实践的职业风貌,传承与创新的职业意志、使命与担当的职业目标。情感认同方面,通过论坛演讲、观看《大国工匠》视频、组织各种技能比赛、名企名家进校园活动等来传递与实践工匠精神,让学生体验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6]。
行为遵守方面,通过日常规范化管理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企业实践等各个维度,突出高职特色活动,实践“我即工匠”的职业素养意识,使学生对工匠精神从陌生冷漠到传承精神,并身体厉行,最终为之自豪。
随着快手、抖音、秒拍等短视频应用的爆发式发展,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不断呈现出新变化,日前发布的《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2018—2019》指出,围绕文化传播,短视频平台正在以多种创新尝试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当前社会“泛娱乐化”现象较为严重,社会功利化趋势愈加明显,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工匠文化的课堂教育的不认同,加大了工匠精神教育的难度,给传统思政课带来非常大的冲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回应青年关注问题和时代话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要回答和关注的问题。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变化,除传统课堂教学外,应构建自己传播平台,如微信、微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艺术引发学生关注、思考,渗透工匠精神思想教育的主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探索非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路径,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轮驱动”,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工匠人才必须具备的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帮助其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7]。
真实的企业管理是有计划、有任务、有竞争、有淘汰、有奖惩的存在机制,如何把学生作为准员工进行一定程度的企业管理,让企业管理怎样真正作用于学生,除了还原生产环境和职业环境等情景教学,让学生参与定岗实习与定制管理之外,还需要将角色定位、岗位职责与专业培养、学期考核精准对接,让学生真正践行工匠精神的职业操守。
首先要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多学科融合,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运用项目驱动法提出一些实际项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实际操作等环节要求共同制订计划,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师单纯的灌输式、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其次,突破静态教育,实现动态发展过程,将学生学习过程对接具体职业工作实践过程。根据“1+X”证书制度相关要求,让学生不断在学习期间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延伸在校期间学习的厚度和深度,将理论知识变成真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再次,避免对学生的单一评价指标,实现跟踪评价与反馈,改变过去通过期末笔试取得学科结业成绩评定学生专业能力,变成将日常考勤、纪律考勤、服务态度、责任意识、日常行为规范等纳入形成性评价内容范围,将企业、社会纳入评价主体范围,适当增加形成性评价指标的权重,从而使评价给过更为全面、客观,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