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传统家训的积极作用

2020-01-07 23:49李庆勇
关键词:家庭成员家训价值观

李庆勇

(济宁学院 社会科学部, 山东 济宁 273155)

中国传统家训是儒学深入家庭的表现形式,它以儒学为理论基础,推动儒学在基层的传播与创新,使儒家思想从庙堂之高转入江湖之远,并在社会中发挥教化与规范作用,为构建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家风的好坏影响着社会风气的进退。家训虽是一家之言,但对社会仍然至关重要,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多数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持有的价值观,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成员共同意愿的表达,它承担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是非曲直评判的价值标准,凝聚着建设和谐社会、富强国家的磅礴力量,是引导社会文明前进的旗帜,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内容与传统家训有着共同的精神因素,践行传统家训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传播的一个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众心理的一个有效方式。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指引下,发挥传统家训的积极作用,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传播。

一、国家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传统家训在这几个方面也有自己的道德主张和理解,有些可为今天借鉴并利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快、更好地被家庭成员接受、吸收。

富强是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期望,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怀揣着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传统家训也提出国富民强的冀望,二者有着一致的方向。晚清积贫积弱,饱受外国列强欺辱,洋务运动的重臣张之洞就在家训中提出治国强国的主张,其《致儿子书》言:“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1]2114为此他遣子留日,以期日后为国家的强大而效力,其《致儿子书》言:“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1]2114字里行间透露出张之洞的忧患意识,显示出他对国家富强的向往。张之洞的爱国意识和强国愿望也是今天中华儿女的翘盼,新时期的华夏儿女一样期望国家的富足与强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张之洞的殷切心声在今天仍能激发我们的奋起之志。践行传统家训,树立国强民富的意识,有利于引导人们为国家的强大兴盛而奋斗。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概括,社会主义民主是真正的民主、真实的民主,发扬民主能够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传统社会,民主在专制制度下受到压制,但从家训来看,一些开明的家庭还是具有朴素的民主作风的。明代有“义门”之称的郑太和在家训中就选择德高望重者监视诸事,上谏下教,其《郑氏规范》言:“择端严公明可服众者一人,监视诸事。有善公言之,有不善公亦言之,如或知而不言与言而非实者,众告祠堂,鸣鼓声罪,而易置之。监视纠正一家之是非,所以为齐家之则。而家之盛衰系焉,不可顾忌不言。在上者必当犯颜直谏,谏者不从,悦则复谏。在下者则教以人伦大义,不从则责,又不从则挞。”[2]287让家庭成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可以指出家长的是非,体现出这个家庭的开放性与民主性。这种原始的民主虽然不能与今日的民主同日而语,但这种作风却可以在当今的家庭中继续发扬。践行传统家训,树立家庭地位平等的观念,进而引导人们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培育家庭新风气,通过家庭民主作风的培育促进社会民主作风的形成。

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软实力、国民素质建设方面的一个目标,是国家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状态的基本描述。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传统社会也有社会文明的意愿,这种意愿在家训中得到一定体现。传统家训通过个人文明行为的塑造来达到社会礼仪井然有序的效果,“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其从礼的角度培养文明的一个方法,要求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合乎礼的规范。唐代柳玭的先辈居家举止有度,《柳玭家训》言:“先公以礼律身,居家无事,亦端坐拱手,出内斋未尝不束带。”[3]明代姚舜牧遇到长者毕恭毕敬,其《药言》曰:“余总角时,遇长者于道,肃揖拱立,俟过后行,偶有问及,则谨对而退,面犹发赤也。”[4]251这些都是文明行为的体现。传统家训要求家庭成员要做谦谦君子,通过个人内在德行的修养和外显文化的素养,使国家成为礼仪之邦。践行传统家训,树立文明意识,教育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家庭和社会各个领域培养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倡导文明新风,有利于促进文明社会的建设。

和谐是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追求,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诠释。传统家训强调以和为贵,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要求人际交往要恭敬、谦让。明代袁衷在家训中以其母与邻居化嫌为亲的事例教育家庭成员与邻里和睦相处,避免冲突,这与“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三尺巷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使在今天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庭帏杂录》记载:“比邻沈氏世仇子家。吾母初来,吾弟兄尚幼,吾家有桃一株,生出墙外,沈辄锯之,予兄弟见之,奔告吾母,吾母曰:‘是宜然,吾家之桃,岂可僭彼家之地?’沈亦有枣生过予墙,枣初生,母呼吾弟兄戒曰:‘邻家之枣,慎勿扑取一枚!’并诫诸仆为守护。及枣熟,请沈女使至家面摘之,以盒送还。吾家有羊走入彼圈,彼即扑死。明日彼有羊窜过墙来,群仆大喜,亦欲扑之以偿昨憾。母曰不可,命送还之。沈某病,吾父往诊之,贻之药。父出,母复遣人告群邻曰:‘疾病相恤,邻里之义。沈负病,家贫,各出银五分以助之。’得银一两三钱五分,独助米一石。由是沈遂忘仇感义,至今两家姻亲往还。”[5]以德报怨,通过德行化解对方的怨气,心胸大度,以宽容的心态平伏对方的不满,不针锋相对,不斤斤计较,不睚眦必报,这种邻里相处之道对于今天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之间的交往大有裨益。践行传统家训,引导人们正确处理感性欲望和理性道德的关系,使人处于平和中节、恬淡宁静中,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有利于追求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传统家训虽然立足家庭,培养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做人原则,但家庭成员并不仅仅局限在家庭中,他们要走向社会,一部分人还可能出仕为官,因此传统家训也注重家庭成员国家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国家层面上,剔除封建糟粕的东西,传统家训还是有不少积极向上的部分,在新时期家庭教育中,依然可以培养家庭成员的爱国意识,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落地生根。

二、社会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传统家训在这几个方面也进行了自己的阐释,将家庭置于社会中,要求家庭成员具备一定的社会道德,将之与当今社会公德教育相结合,可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人的一项政治权利,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一个内容。在传统社会,自由更多指的是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是身无所牵、心无所挂的一种意境,传统家训中有很多关于超然物外的表达。唐代名相姚崇在家训中追求怡然自乐、不被凡事滋扰的田园生活,其《遗令戒子孙》言:“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6]姚舜牧在家训中追求的是淡泊宁静、不被名利所累的纯净心态,其《药言》曰:“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反是以求浓艳,趋炎附势,蝇营狗苟,心劳而日拙矣。孰与淡泊之能日休也。”[4]252姚崇追求自然的自由,姚舜牧追求心灵的自由,二人都摆脱外来的束缚,以求身心的无拘无束。传统家训中淡泊宁静的心态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心平气和的做人态度,正确处理得与失的关系。践行传统家训,引导人们树立平静心态,不被利益俘虏,不为名利烦扰,进而提高人的精神追求。

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地位的一项保障。在传统社会的一些家庭内,平等得到初步的尊重,一部分家训透露出家庭成员平等的意识。郑太和在家训中讲求人人地位平等,晚辈要尊敬长辈,而长辈也不能倚老卖老,尤其不可倚老欺人,其《郑氏规范》有言:“子孙固当竭力以奉尊长,为尊长者,亦不可挟此自尊,攘拳奋袂,忿言秽语,使人无所容身,甚非教养之道。”[2]290郑太和倡导其乐融融、平等相处的家庭关系是对家庭权威的一种否定,也是对家庭和谐秩序的赞扬,在尊卑有序的传统社会,能对以尊凌卑的行为进行批评,具有其合理性。传统家训中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的主张,对于当今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启示。践行传统家训,在家庭、社会生活中树立平等的观念,引导家庭成员平等交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社会关系。

公正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也是社会和谐的因素,因而成为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准则。传统家训积极提倡公正无私,光明正大。公正在个人要摒弃私心,不谋私利,明代名臣方孝孺《家人箴》言:“厚己薄人,固为自私。厚人薄己,亦非其宜。大公之道,物我同视。循道而行,安有彼此。”[7]公正在家庭要不以个人好恶为判断标准,不逞己意,不徇私情,南宋政治家赵鼎《家训笔录》言:“同族义居,唯是主家者持心公平,无一毫欺隐,乃可率下,不可以久远,不至败坏家法。”[8]郑太和《郑氏规范》言:“家长专以至公无私为本,不得徇偏。”[2]287方孝孺的大公之道、赵鼎的持心公平、郑太和的至公无私都强调一个公字,公即摒弃个人打算,重视集体利益,以公为准则,不谋己私。公正无私的道德主张今天仍不过时,对个人、家庭的教育意义仍然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亦有促进作用。践行传统家训,引导人们做人公正,做事公平,有利于避免徇私枉法,以权谋私,进而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法治是当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传统家训中也有法治精神的身影,那就是要求家庭成员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家训中教育家庭成员要奉公守法,不可仗势欺人,打着他的名义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对于今天官员子女有很好的警戒意义。其《与侄书》言:“汝辈当识此意,倍须谦恭退让,不得恃赖我声势,做不公不法,搅扰官司,侵陵小民,使为乡人所厌苦,则我之祸,皆起于汝辈,亦不如人也。”[9]郑太和在家训中警告子孙不可触犯刑宪,置国家法律于不顾而做出违法之事,其《郑氏规范》言:“子孙不得从事交结,以保助闾里为名而恣行己意,遂致轻冒刑宪,堕圯家业。故吾再申言之,切宜刻骨。”[2]290这些家训强调家庭成员遵守国家法律,对于今天法治建设中守法环节的落实具有教育意义。践行传统家训,引导人们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国家合格的公民,有利于法制中国的建设。

传统家训推动家庭成员由家庭人变为社会人,让他们积极融入社会,为使他们的社会行为符合社会道德,积极培育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有些道德主张即使在今天仍不过时,仍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有些要求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趋同之处,将之加以利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个人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统家训在这几个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提出家庭成员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把这些准则加以改进并吸收利用,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提高家庭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家庭,深入人心。

爱国是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有的精神实质,传统社会的爱国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证,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更需要爱国精神的支撑。儒家思想把爱国和忠君绑在一起,忠君是封建思想的糟粕,爱国则是传统思想的精华,也是家训中极力宣扬的一部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认为人死万事皆空,原无什么可悲的,但使他不能忘怀的却是中国没有统一,其《示儿》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0]明代沈炼在家训中教导儿子要关心国家大事,不要以为自己没做官,国家大事便与自己无关,要有胸怀天下的意识,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其《给子襄书》言:“范仲淹做秀才时,即以天下事自任。况今南北告警,旱魃连年,天变人灾,四方迭见,当此之时,不可为无事矣!汝等不能出一言,道一策,以为朝廷国家,只知寻摘章句,雍容于礼度之间。答谓责任不在于我,因循岁月,时至而不为,事失而胥溺,则汝等平生之所学者,更亦何益?”[11]无论是陆游渴望国家的统一,维护领土的完整,还是沈炼希望国泰民安,为国尽职尽力,传统家训中包含的这种依恋、爱护、敬重祖国的意识始终是中华儿女最强劲的心声,也最能够深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激起他们为祖国奋起的决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注入强大推力。践行传统家训,引导人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人民,爱自己的文化,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国家的繁荣昌盛当做自己的价值目标,为中华崛起而努力,为国家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要求,传统家训也要求家庭成员敬重自己的职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以农为本,所以传统家训要求不废生业,勤于耕织,明代许相卿认为男耕女织是农人本分,应各司其业,其《许云邨贻谋》言:“男胜耕,悉课农圃,主人身倡之;女胜机,悉课蚕织,主妇身先之。”[12]明代庞尚鹏认为农商之家要勤奋,并要考察其是否爱业敬业,其《庞氏家训》言:“民家常业,不出农商。通查男妇仆凡人,某堪稼穑,某堪商贾,每年工食衣服,某若干,某若干,各考其勤能果否相称。”[13]对于出仕为官者,传统家训要求尽职尽责,忠于职守,郑太和要求子孙为官者时刻以报国为民为己任,其《郑氏规范》言:“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中告冤屈者,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行苛虚荷刻。”[2]289敬业最忌游手好闲,因而姚舜牧在家训中告诫家人不要做无所事事的游手之徒,其《药言》言:“人须各务一职业,惟游手放闲,便要走到非僻处所去,自罹于法网,大是可畏。劝我后人毋为游手,毋交游手,毋收养游手之徒。”[4]247传统家训中对职业的态度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精神的培养有启发作用。践行传统家训,引导人们爱岗尽职,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珍视自己的工作机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在工作中努力钻研,不断创新,踏实苦干,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开辟每个人事业的新天地。

诚信是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有的精神要素。儒家思想重视诚信,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传统家训更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以信为本,坦诚相待,避免相互欺骗,相互猜疑,反对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西晋政治家、文学家羊祜在家训中教育儿子话讲忠信,行为笃敬,不空口许人钱财,不传播不实言论,三思而后行,其《诫子书》言:“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14]羊祜警戒家人不要信口雌黄、人云亦云,要眼见为实,不实不要传扬,其中的“无经之谈”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不传无经之谈对于今天不传播谣言具有指导作用。明代王汝梅在家训中认为只有诚信才能办成事,要求家庭成员以诚为做人根本,其《王氏家训》言:“万事须以一诚字立根脚,即事不败。未有不诚而能成事者。虚伪诡诈,机谋行径,我非不能,实不为也。非惟天不可欺,即人亦难瞒。”[15]王汝梅把诚信看得非常重要,并将之贯穿到为人处事中,鄙视不诚的行为,将诚作为成事之由。传统家训中诚信的道德品质在今天依然本色不变,最能注入今人的心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社会的打造注入正能量。践行传统家训,引导人们对己、对人、对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热心地对待他人,信守承诺,讲信用,说真话,办实事,守诺重行,并对失信行为不宽容、零容忍,进而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友善是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同的道德内涵。儒家思想重视友善,提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传统家训也要求家庭成员与他人相处时要友善,培养善德,以善待人。吕坤在家训中主张行善,并且为善而行善,不应掺杂其他动机,是福是祸,都应对善不离不弃,其《为善说示诸儿》言:“善者皆凶,而君子不敢避善以趋吉;善者皆祸,而君子不敢违善以徼福。吾为所当为,如饥之食,渴之饮;吾不为所不为,如饥不食堇,渴不食鸩耳。”[16]明代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在家训中强调积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善念,并将善念应用到日常生活内,其《高氏家训》言:“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可不畏也。”[17]传统家训的友善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个人品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的社会秩序。践行传统家训,引导人们树立善待之心,尊重他人,包容他人,互帮互利,团结互助,奉献爱心,进而建立美好的生活氛围。

传统家训尤重于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致力于把家庭成员打造为彬彬君子,道德楷模,在个人道德品质提升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实践过程中,可以利用传统家训的优势,并传承其思想中有价值的部分,来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

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精神实质及内容规定,有一定的趋同性,因而践行传统家训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家训中“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业精于勤、公而忘私”的敬业精神,“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乐善好施、和睦亲邻”的友善精神,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弘扬传统家训,培养家教家风,实质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成员传导的主要场所,而家训则是家庭为实现这一任务而使用的工具。通过家训可以构筑起向家庭成员普及价值观的桥梁,让家训成为连接个人、社会、国家之间价值观传播的纽带。家训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机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以濡化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观念融通,在教化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训把国家、社会、个人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相承相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家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基因。积极向上的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似性,也有着很多契合点。践行传统家训,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被家庭成员接受,从而使之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传播。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家训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身体传送带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训伴我成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