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对未成年犯罪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2020-01-07 23:24:55河北经贸大学陈思淼
河北农机 2020年3期
关键词:网民犯罪青少年

河北经贸大学 陈思淼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媒体在青少年生活中日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且这些媒体的内容也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但是,在当今社交媒体时代中,仍然没有专门针对新媒体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研究和可行性措施,未真正从源头上解决未成年因不良的新媒体内容而导致的犯罪问题。因此,需要对网络新媒体平台制约,从而达到预防未成年犯罪的目的。

1 网络新媒体与未成年人犯罪

1.1 网络新媒体的概况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媒体形态,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信息传播的媒体。其中,短视频录制(抖音、快手等)是在青少年中最受追捧的,它通过明星、网红的流量效应造就了其年轻化、时尚化的产品形象,从而备受年轻群体追捧。

1.2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与未成年犯罪的联系

事实上,网络新媒体与未成年犯罪问题有着紧密联系。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其中,我国网民以青少年为主,20岁以下的群体占总体网民的20.8%;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广大未成年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主体,而网络新媒体由于监管不严导致其传播的大量不良内容必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认知造成负面引导,甚至成为其走向犯罪的诱因。因此,研究网络新媒体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问题。

2 网络新媒体的危害及对未成年形成的不良影响

2.1 内容的庸俗化、娱乐化导致新媒体传播伦理失范

近几年,以“抖音”“快手”为例,短视频平台成为新媒体平台中的一股新生力量,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短视频内容中存在违法内容,比如部分短视频内容利采用偷拍等方式将他人隐私作为“卖点”,极大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是一种性质恶劣的侵权行为。此外,现实中发生的事件,也会被网民在新媒体平台上肆意评论并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身心摧残。其引发的歪风邪气也体现了新媒体下网民思想上的伦理观在悄然发生改变。

2.2 网络新媒体的失范极易导致未成年人心理状况畸形发展

据统计,在新媒体提供给青少年受众的内容中,呈现了诸多色情内容的占47.6%;血腥暴力内容的占56.3%;由此可见,大量充满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内容如雪花般纷纷推送给青少年群体,此外,多数暴力信息都带有批判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内容,这就更容易导致青少年对这个世界持怀疑态度,由此导致了心理的畸形和扭曲,甚至是产生变态心理,若加上不良内容的教唆,则极容易产生报复性行为从而危害社会,长此以往,催生了其反社会的犯罪型人格特性。

2.3 心理状况的畸形发展极易造成未成年人人格缺陷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大量网络新媒体的不良内容被推送给涉世未深的未成年后,他们易被这类不良信息诱导,从而出现低俗心理。首先是“尖叫效应”猎奇心理,指的是如果一人在大街上行走时,突然大声尖叫,会引发大的关注,这种效应同样适用于未成年人的资讯传播,长此以往就很易导致未成年人产生不轨意图。其次是无脑追捧心理,当短视频等网络新媒体的商品化趋势凸显时,算法的意义诞生。算法功能只为用户推送他们喜欢的内容,从而无形中使得人们沦为了毫无思考力的人,网络短视频也逐步成为人们闲暇之余追求瞬间精神刺激的娱乐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丧失原有的正确三观,导致他们在看待问题时缺乏自己基本的批判性思维。除此以外还有自我炫耀心理和模仿心理。如果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甚至形成犯罪人格。

3 我国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措施

3.1 加强对新媒体平台内容的监管

3.1.1 建立健全新媒体法律监管体系

目前,亟需加强互联网方面的立法,尤其是针对新媒体平台信息内容传播活动监管方面的法律,例如2019年1月9日发布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是专门针对短视频内容的规范限制,细则指明了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基本标准,规定网络播放的短视频节目,其中评论、弹幕、表情包等中不得出现二十一类内容,其中第85到88条明确规定,禁止出现不利于未成年健康成长的内容。作为短视频平台的节目素材,供平台审查通过后,才可以发布,并要求实行实名管理认证制度,这对于未满18岁的青少年来说,可以有效地进行源头规制。

3.1.2 加强执法监督,净化网络环境

除了法律规范上的完善外,执法环节同样需要加强。首先是执法者需要充当网络秩序维护者,对发布扩散不良新媒体内容的行为加强管理。其次,需要赋予平台一定的管理权限,要求其对内容进行定期审核,将不健康的内容进行删除;最后则需要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举报,对于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进行揭发检举,共同维护网络安全与健康。另一方面平台要开通各种举报渠道,便于网民更好地实行监督,对于涉及违规的短视频一律进行举报投诉。政府监管部门和新媒体平台要建立投诉受理机制,及时受理、办理和回复网民的投诉、建议,并进行整改。

3.2 加强网络新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网络媒体为吸引眼球、追求商业利益,从而放松了对内容的质量审核,潜在地传播涉及淫秽色情等低俗的甚至是违法的信息内容,极大地侵犯了公众利益,这对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影响巨大。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网络媒体作为当今人民群众获取资源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更应树立底线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坚持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起着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不是传播低俗内容来吸引人们的眼球。网络新媒体传播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引导和规范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去过理性而健康的生活,从根源上预防未成年犯罪。

猜你喜欢
网民犯罪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Televisions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犯罪”种种
海外英语(2013年7期)2013-11-22 08:25:45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