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
——兼论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

2020-01-07 22:48:50吴世彩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残疾人命运共同体

文_ 吴世彩

(作者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工业革命以降,在资本逻辑和剩余价值的驱动下,资产阶级不断拓展其商品市场,打破各民族间的壁垒,将各国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得以产生和发展。时至今日,全球化浪潮已不仅仅席卷于经济领域,在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世界各国日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深入洞察当今世界历史发展趋势,顺应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愿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今国际形势相结合的创新发展,是极具实践价值的理论成果。

一、重新解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重新解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要求我们进一步梳理和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定位、发展历程、基本内涵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定位

“世界历史”范畴中的“世界”强调世界性,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范围来把握历史;“历史”是世界层面的历史,多个民族和国家参与其中的历史才能被称为“世界历史”。因此马克思视域中的“世界历史”不仅仅指涉自人类诞生以来各个国家和民族纵向独立发展的全部历史,而且还容纳了横向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历史。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明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即关于“世界历史”生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且为人们观察“世界历史”提供了方法论原则。马克思唯物史观是其世界历史理论的前提,也是世界历史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唯物史观涵盖了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渊源

人类思维相通相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常常具有相同的思想智慧。“世界历史”的观念早有渊源,像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都体现了人们对“世界历史”可能性的探寻。这其中,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来源。

黑格尔透过“世界历史”的表象看其本质,从概念出发揭示“世界历史”整体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世界历史”被限定在精神领域,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可以据此说成是“‘精神’继续体现潜藏在自身中的精神的表现。这就像萌芽中已经包含树木的所有性质和果实的味道色相”一样。黑格尔将自由意识及其发展中的特性看作“世界历史”的本质,越是趋近于世界精神,自由的程度就越高,越易接近实现“世界历史”的目的。黑格尔还将民族精神看作世界精神的载体,实现了“世界历史”观念层面的自觉,成为马克思进一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基本路径和必然趋势等内容。

第一,根本动力。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人们的交往范围才能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扩展到多民族多国家,从而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交往。因此,“世界历史”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基本路径。不可否认,在此以往资产阶级确实对“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资本的积累,才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只有这一种路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进一步发展,道路并不唯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要根据自身特殊的环境和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

第三,必然趋势。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资产阶级已经催生出“世界市场”,这对“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全球性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成为必然性存在,无产阶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最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4页),建立人类社会的“真正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根脉关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人们在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面临的共同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常常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决定和影响全人类的发展和走向。对此,中国共产党对完善全球化治理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深入洞察当今世界历史发展趋势,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时代课题,以极具战略的眼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是由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而来,两者之间根脉相通,一脉相承。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理论支撑

深入领会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必须首先要弄清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命运为什么是一个共同体;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可能。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把普遍交往看作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标志。如今,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日益密切,不仅在经济交流实现全球化,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全球化,世界各国几乎在所有领域都进行交流合作,人类命运越来越成为一个共同体。马克思同时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19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外是追求发达的经济、良好的政治、繁荣的文化、稳定的社会以及美丽的生态。为此,世界各国必须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应对世界普遍问题。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产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根据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现实条件而提出的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并实现中国与世界双赢的目标模式”。(刘建飞:“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两制国家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第2期)当今世界,“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随着交往的普遍化,全世界的人们越来越易于摒弃分歧,达成共识,共同应对全球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既符合当前世界历史发展形势,又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现时代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虽然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走向联合形成共同体,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并且也提出不同国家由于具有不同的历史境遇,走向共产主义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但是并没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提供了现成的理论指导。世界历史的进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矛盾与冲突、对抗与斗争必然时有发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倡导要以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战略决心和坚持推进伟大斗争的战略定力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另一方面,又强调“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大党风范和中国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各民族和国家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每个国家的行为活动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也共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只靠单独的国家和民族已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经济全球化虽然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其他领域仍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为此,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理论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时代要求,有利于拓展各民族各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就残疾人事业发展而言,康复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问题也必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精髓及核心要义,结合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国际化,旨在揭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意义,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一)康复和残疾人事务是人类命运面临的共同话题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残疾报告》对“康复”作出新定义,康复是针对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最佳功能状态。残疾人事务包括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全部领域,一方面,是针对残疾实施的预防、管理和康复;另一方面,是针对残疾人是实施的康复治疗、居家与社区服务、教育就业障碍消除和人权保障与个体发展。

康复和残疾人事务具有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鲜明特征,也是人类命运必须面对的共同主题。有关残疾人的“包容性理论”认为,残疾不是某一类人独有的特性,而是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每一项残疾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必须基于通用的残疾模式,分析残疾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公民社会发展影响,建立起基于证据和科学方法的社会包容性发展的政策,促进包含残疾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与共同进步。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加强人类康复、促进残疾人事务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客观认识残疾人问题,如何全力消除全球残疾人面临的各种障碍、秉承《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精神、增加残疾人健康和福祉,是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主要任务。其普遍障碍在于各国囿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传承和经济水平而形成的残疾与康复的理念、原则、规划与政策安排的若干差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各国在残疾人问题上求同存异、合力应对、自觉行动和制定普惠政策,重新审视现行的有关残疾的法律、政策与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并进而根据社会发展与残疾人需求,修订和制定出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第一份《世界残疾报告》,通报了全球残疾人的发展状况。《世界残疾报告》显示全球有超过10亿残疾人,可以说,残疾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状况大大影响了残疾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发展中国家情况尤甚。

(三)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元素共生共向、互动互进,为国际人权发展和残疾人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同志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辞,他说“残疾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使各级党委和政府、残疾组织及社会各方面都能共同承担责任,推动残疾人事业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韩正:“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人民日报》2018年9月15日第3版),这种定位充分显示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治高度、国际意义,显示了中国致力于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有着特殊深厚感情,始终把残疾人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他先后20多次在公开场合对促进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关于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许多论述都与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辅相成、异曲同工。

首先,特别强调“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尊严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时,说“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强调残疾人同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次,特别强调“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从人类文明、时代进步和改革动力的高度肯定残疾人的能力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以其更高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首次把尊重残疾人的能力和价值放在首要位置,凸显残疾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最后,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残疾人社会地位而言,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到河北唐山考察时,特别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017年2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把“残疾人”群体精准脱贫视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要求到2020年残疾人群体如期脱贫。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中国担当

其一,这一理念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参考。在2017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上,中国代表140个国家发表了《促进和保护人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不仅得到了与会各方认同和支持,而且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大会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

其二,这一理念在全球人权治理包括残疾人事业发展进程中,特别是为世界各国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正在也必将继续发挥有力效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了作为联合国通过的首部旨在保障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国际公约,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人权“特别法”层面的实践性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人的主体性原则之下强调人类整体,强调包括所有国家、所有民族、所有个体的普遍共同的、整体共有的人的生存与发展,涵盖着与人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安全、气候变化等所有领域,并为全面推动全球共治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其三,这一理念对于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尤其是积极参与国际人权事务、促进世界残疾人事务均衡公平发展作用显著。国际残疾与康复的理念和规划、事务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主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议并积极推动和支持联合国制定有关残疾人保护国际公约的国家之一。但真正能将有效践行作为共同目标,将社会建设与发展作为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根本途径,将国际合作作为共同应对残疾人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则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履职康复国际主席、高票连任,表明国际社会和各国同行对康复国际工作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显示出“中国主张”“中国经验”和“中国担当”日益获得国际认可和普遍赞誉。

猜你喜欢
残疾人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0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8:48
关爱残疾人
我骄傲
环球时报(2016-07-12)2016-07-12 07:24:56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18
命运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