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理平
(定西市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甘肃 定西 743000)
首先,森林的涵养水源主要包含以下4部分:第一土壤蓄水量、第二枯落物持水量、第三林下灌木持水量、第四乔木冠截留量。加强造林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与无林地相比,森林的平均蓄水量有了明显地增加。其次,在造林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除了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效益明显增加之外,其相应的固持水土、保护以及改良土壤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明显。再次,对无林地实施造林工程之后,再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可以对林地内的各种动植物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逐渐提升林分结构的复杂性,确保林地内的动物、微生物以及各种植物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及栖息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有效地保护。最后,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在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造林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主要包含以下环节:第一平整土地、第二拉土、第三打井、第四架线、第五挖坑、第六运苗、第七栽植、第八浇水、第九栽后的林地管护等。无论哪一个环节,都可以为当地的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这必然可以有效缓解当地农村的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其次,林地内的林下经济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地居民可以直接将蘑菇、药材等种植到林下,也可以在林下大力发展养殖业,提升经济收入。最后,成林后,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经营管理,还可以有效提升林分质量,提升林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进而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地抵御,为当地居民正常生产活动的开展以及生活秩序的维持提供保障。
想要让造林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需要积极落实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但是现阶段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1]。某些管理人员对于造林工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以至于在落实相关工作的时候,未能采取科学的手段。在开展进程中需要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直接影响到工程规划设计的有效进行,某些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导致工程规划设计较为单一,未能积极融入生态平衡设计的要素。
因为工作安排不合理,加之相应的审批流程较为繁琐,使得造林工程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比如林木过密或者是卫生条件较差等,给后续的管理和维护造成了极大地阻碍,违背了造林工程规划设计的初衷。
对于种苗的质量应该积极地关注,这将会直接地影响到造林的基本成效,因我国存在着临时的育苗区,并且主要集中在山地和农田等区域,所以常常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同时也因为相应的技术并不成熟,使得树苗的成活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就对造林工程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在林业建设实践中,国家并未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始终将其作为边缘行业对待,相关项目的参与人员都是临时工或者是山区群众,由于这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现代化意识和科学的手段,使得他们的素质难以达到本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一线专业人员较为缺乏,技术人才结构呈现出不稳定的趋势,对于造林工程的科技含量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其呈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2]。
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应该明确核心工作,对于林业建设工程的具体实践来说,核心就是彰显出生态价值,因此应该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积极重视环保功能的实现,这是较为基础的条件。在造林实践中应该关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功能的实现,同时还应该重视其基本功能性的彰显,保证更好地维护生态的平衡,同时也让周边的环境得以美化。
病虫害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对于造林工程能够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规划设计部门积极制定出科学的预防对策,运用科学的手段,确保林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根据树木的种类和基本的立地条件,确定栽种的密度,同时还应该分析树木的质量,做好相应的细节。造林工程具有严谨的技术规程,因此应该积极地落实相应的规范,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开展种植工作,由此能够保证植物的栽种质量得到有效地提升,还应该积极地关注抚育工作的开展,保证将施肥和松土工作落到实处,依照树木的生物学特征作出科学的管理与维护,同时降低失败风险[3]。
在造林过程中应该积极关注相关技术的逐步更新和合理优化,这对于实现造林的基本目的有着较大的帮助。可适当采用分值造林手段,让树木的营养器官更好地作为造林的基本材料,由此保证林木的成活效率,同时也能合理地节省育苗和种苗的时间。
首先,在移栽造林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树木的生长要求进行充分考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造林时间的选择,确保在适宜的温度、降水以及土壤肥力下,移栽后的树木可以顺利地成活。其次,在正式移栽之前,还需要优化造林地的自然环境,加强土壤的平整,做好相应的水土保持工作。
造林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如果未能将多个细节落到实处,将会直接地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甚至于造成造林失败。在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的今天,林业建设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指标,需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建设实践中存在的基本问题,采取合理的手段加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