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芝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如果想要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就需要及时地对教材和设备进行更新。因为科技的进步,如今设备的更换速度也越来越快,于是很多地区存在着供需矛盾,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需求,教学的教材也缺少特色,使用的教材跟不上时代需求,与市场脱节,内容大多是已经不怎么运用的东西了,没有足够的可操作性。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教材的编制需要结合实际社会发展,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这样才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让学生们学习到更新的知识,并且为今后踏入社会进行就业提供一些帮助;同样,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和设备,学生的学习也就会受到限制,对于培养专业人才也是一种阻碍。因此,如果想要保障职教课程的质量,那么最关键的就是对设备进行改善,及时地更新,对教材进行优化,让它更加适合学生,内容更加合理和科学。
由于职业院校长期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所以目前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基本还都是书面测试。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是不能通过分数来进行评判的。因为职业院校对于理论十分重视,对于过程没有关心,从而使得有的教师也不在意教学的过程,这将会破坏我国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的完整性。因此,我国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职业院校中,它们没有有效的反馈机制,不能及时了解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行更正。有的职业院校对于一些流程缺乏监督,有的虽然有监督,但是对于出现的问题不够重视,这种情况使得评价体系展现不出来其存在的意义。参考评价体系其真正的意义,高职院校需要对评价体系进行重视,使其发挥真正的作用。
当今,我国的职业院校对于教学质量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不能实现每个人都参与管理。有的职业院校对于课程质量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只是单单觉得和教学有关,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概念是综合的,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很多东西都可以对其产生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将其课程的质量与管理想法和实际理论相结合,建立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这个体系需要涉及到各个领域和环节。
如果想要建立一个好的目标体系,那么就需要有合理的、科学的管理理念,需要掌握和坚定自己的原则,这个体系是有效的、全员性的和全面的,采用系统论方法作为目标体系的方法。
2.2.1 全面构建
建立课程质量目标体系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运行,然后是如何建立。建立的时候可以参考运行程序和对于课程的看法、开发步骤、实施情况、管理、评价5个方面,将其分为4个阶段进行,它们分别是“策划、执行、检查、评价”。
2.2.2 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它们是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运行经费,从而实现目标体系的顺利发展。
①管理制度。在进行管理之前需要知道每一个部门需要做什么,并且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法。例如《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督导条例》、《高职课程标准》、《专业委员会章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课程考核工作规范》等。
②组织机构。对于管理体系来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管理组织。从如今高职院校规模的角度来看,很多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人数加起来已经破万了。因此,在管理的时候需要选择合适的体制,相对来说,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建立这个组织的时候,需要让领导、教务处、财务处、科研处、各系教师等都参与到其中,从组织上对于课程质量进行保障。院长和财务处、科研处、教务处作为一级组织;各系的主任和秘书作为二级组织;教师代表和教研室主任作为三级组织。
③运行经费。对于财务来说,它们需要对于经费进行保障,管理所需要的钱和教学成本需要保持一个正确的比例。
2.2.3 运行程序
①质量目标体系覆盖范围。参考“全面管理”和“全程控制”这2个观念,对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障至少需要覆盖4个环节和2个领域。
②体系运行。这个程序由4个阶段组成,它们分别是制定、执行、检查和处理。在第一阶段中,需要知道这门课应该怎么上,上什么,换句话说,也就是知道教学目标和具体实施的方法。本文从“目标、标准和措施”的角度进行讲述。在第二阶段中,教师需要根据第一阶段制定的方案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知道每一项任务是如何分工的,也就是说要准确地把握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个人的职责。依据“全员参与”的原则,本文所涉及的部门包括了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审计处等。在第三阶段中,对于执行的过程进行监控,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及时知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于问题进行分析,及时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优化。在本文中,通过“监控”来进行讲述。在第四阶段中,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整合,对于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与此同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办法。在本文中,通过“评价”来进行代替。
本课题建议运用“SMART”原则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的目标设计,将“信息技术”具体落实为5大技术层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建立理论框架和实施教学活动。其中“S”是用信息技术做好对学生的具体分析,总领开展其他内容,“M”和“T”是应用信息技术开展高效创新型教学活动,“R”和“A”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优质支撑载体,他们环环相扣,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S-具体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研究如何分析特定课程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学习动机,搭建、运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智慧教学环境,引领开展课程的信息化改革整体设计和实施。
M-可实施的——学习模式(Models of Learning):研究根据学生需求和课程特点,选定并实施高效的学习创新模式。
A-可达到的——智能平台(App of Learning):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求和课程特点,选取易于操作、能教辅学的智能软件或技术平台,确保学生能通过软件平台达到学习目标。
R-相关的——专业资源(Resources of Learning):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包括虚拟仿真、视频、动画、音频、图片、PPT等多种类型在内的优质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教学活动实施提供充分的专业资源支持。
T-有时限的——全面的评估(Thorough Assessment):研究如何采取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精准监控、评价和反馈。
这里要解决的难点:一是要灵活应用”SMART”原则,如何根据不同的目标选取适合的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实现从产品应用升级为教育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二是要在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论证“SMART”策略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立一个教学质量目标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它需要将教育领域和企业管理理论以及方法进行结合。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在建立这个体系的时候,最主要的还是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和管理特点,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质量目标体系。建立一个教学质量目标体系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提高它们的教学质量,加深它们的教学深度并且对教学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