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对石油装备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2020-01-07 16:52:18杨世奇刘鑫超侯风华
焊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分包商国际标准产品质量

杨 阳, 杨世奇, 刘鑫超, 侯风华

(中国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100028)

中国石油装备出口业务经过20 多年发展, 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标准化是国际贸易的助推器, 石油装备企业逐步认识到标准化水平是决定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要想参与国际竞争, 就必须顺应这种标准国际化的趋势。 为此, 我国石油装备企业纷纷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 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和运行机制, 强化国际认证意识, 通过ISO 900l 和API 认证活动, 建立完善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广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完善自身内部标准体系,努力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l-3]。

虽然中国石油装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出口业务不断增加, 但是产品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竞争力偏弱, 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主导地位。 国际石油装备有2 000 多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中国的市场份额不到5%。 所供应的常规产品多, 高技术产品较少; 合格产品较多, 优质产品较少;供应低端市场 (国家) 较多, 供应高端市场(国家) 较少。 从标准化工作的角度看, 仍然处于追随国际先进标准的初级阶段, 要想始终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乃至超越或领先, 需要在标准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 为此,本研究在举例阐述石油装备出口产品所遵循的主要国际标准的基础上, 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1 石油装备产品涉及的主要技术标准

1.1 标准分类

石油装备产品所涉及的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如ISO)、 国家(或地区) 标准(如ANSI、 EN、DIN、 NF、 BS、 CAN/CSA、 GOST、 IPS、 GB等)、 国家的行业 (或专业) 组织标准 (如API、ASME、 ASTM、 DNV、 SY、 CJ、 YB 等)、 企业或项目标准 (或规范) (如壳牌的DEP、 苏丹大尼项目的GEN 和GSPE、 乌干达道达尔GS EPFP 规范、 中石油的CDP 等)。 国际上权威性行业(或专业) 组织标准在国际经济技术活动中客观上起着国际标准的作用, 将其称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如石油装备常用的API、 ASME、ASTM 等。 目前, 我国石油装备涉及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部分以ISO、 API 标准为基础制定, 因此国内企业出口采用最具代表性的是ISO和API, 而独联体地区采用GOST[4]。 就石油输送管而言, 按标准所涵盖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仅限于钢管制造的标准, 如ISO 3183、 API SPEC 5L、 GB/T 9711 等; 另一类是管线系统标准, 如DNV OS-F101、 CSAZ 662 等。

1.2 一般性特点

产品标准是贸易中最重要的执行标准, 是产品制造和验收的依据。 标准级别越高, 其适用范围越广、 要求越低。 一般情况下, 国际标准最宽松, 项目标准(或规范) 最严苛。 如“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API, 尽管是美国石油学会标准, 但得到了全球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通用标准和入门标准, 很多指标要求较低,是产品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 而很多国家标准或项目标准为适应本国或本项目的需要, 在API标准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

为了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和生产商制造能力, 对很多产品制造的规范进行了分级, 如API SPEC 5L 分为PSLl、 PSL2, API SPEC 5CT 分为PSLl、 PSL2、 PSL3; 有的也进行了分组, 如API Groupl、 Group2 等。 分级和分组的数字越高, 产品性能、 制造工艺和检验要求越严苛。

1.3 典型的技术标准

ISO 3183 《石油天然气工业 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 API SPEC 5L、 EN 10208 和GB/T 9711是输送钢管产品标准, 不包括管线的设计、 选用和安装等。 ISO 3183 是由APl SPEC 5L 转化而来,而EN 10208 和GB/T 9711 则直接采用的是ISO 3183。 API SPEC 5L 充分考虑了用户的使用要求,兼顾了制造商的生产能力, 具有技术先进、 适用性强及经济合理的特性, 被广泛使用。 API SPEC 5L不仅规定了一般工况的输送钢管要求, 而且对海上服役和酸性服役环境的钢管提出了要求, 但对于具体管线项目, 需要根据使用工况选择合适的钢管等级和技术要求, 或增加补充技术要求。

DNV OS-F101 是挪威船级社专门针对海底管线制定的规范, 涉及内容广泛, 包括管线设计、 材料、 制造、 安装、 检测、 运行及维护等各方面。 该标准是海洋管线通用标准, 对于几何尺寸、 纵向拉伸性能、 化学成分及抗酸蚀性能等要求较为严格。

GOST 标准是中亚俄罗斯地区标准, 对于碳当量、 化学成分、 拉伸强度及试样类型(U 形试样) 等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加拿大CSA 系列标准对于高钢级(X90~X120) 钢管要求较为详细。沙特01-SAMSS 系列标准是中东地区较为通用的标准, 对于抗酸性和碳当量要求等较为严格。

Q/SY GJX 系列标准是中国石油管道建设经理部的企业标准, 如西气东输及中缅管线等大型国内外管线项目制定了专用标准, 其在API SPEC 5L基础上增加了更加严苛的技术要求和检验项目。

ASTM/ASME 标准涉及压力容器、 管道选材制造、 无损检验、 焊接评定和金属材料试验方法。 NACE 美国防腐工程师协会标准涉及腐蚀防控的各领域, 包括方法、 设计和材料选择等, 如对如何进行酸性试验有较具体的要求, 包括抗HIC (氢致裂纹) 和抗SSCC (硫化氢应力腐蚀开裂) 试验等。

2 标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认识方面

装备制造企业满足于标准的最低要求。 中国油套管企业大部分取得了API 5CT 的产品认证,这和国外先进油套管制造企业并无二致。 但国内企业普遍将API 5CT 标准作为产品质量控制目标,而大部分国外先进企业将API 标准设定为基本要求。 这种满足于标准最低要求的做法, 使得产品质量达标但不是优质, 产品只能在低端市场生存,始终无法与国外先进企业在高端领域竞争, 因此在竞争中处于弱势。

同时有的企业没有认识到标准化是改进产品质量及过程和服务、 促进技术进步、 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没有从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 使得标准化工作流于形式, 导致标准执行不严以及体系运行不畅的现象出现。

2.2 评估方面

(1) 标准的差异。 当生产方和用户进行技术磋商时, 需要清楚认识到相关标准的差异, 采用合适的标准。 不同的生产、 验收标准会在一些重要指标和技术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 如中俄管线项目中的GOST 标准和API 标准存在严重冲突。

(2) 标准的理解。 对双方共同认可的标准,在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 API 标准等重要的国际标准的原文是英文, 中国企业对外文版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上普遍存在困难。 这就有可能造成国内企业对标准认识不深, 概念不清,对标准内容和要求的掌握上存在偏差, 甚至错误。 为了兼顾不同的用户需求和制造商的实际生产条件, 以及适应不同的产品, 部分标准的某些规定较为笼统, 造成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争议。如出口某国的固井浮动设备, 客户要求API RP 10F 认证, 但实际上此规范不是产品认证规范,因此, 如客户坚持其要求, 就会将无此认证的产品认定为不符合标准。

(3) 适用标准的选择。 生产方和用户在进行技术磋商时, 没有评估所适用的标准。 如某厂生产的出口产品, 生产商和客户并未对其产品所适用的标准进行约定, 导致双方各自按自己认为适用的标准开展工作, 监理机构基于其所依据某项标准的有关要求判定产品制造间隙超差, 对此制造企业并不认同, 认为符合他所依据的标准, 由于之前没有明确规定标准, 导致双方产生分歧。

2.3 管理方面

标准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制造商的质量管理体系, 不仅要求制造商在技术水平和硬件基础上满足标准要求, 更要求制造商从原材料采购、 入厂检验、 生产制造、 各环节的试验检验及可追溯性等全流程质量控制。 部分制造商尽管取得了相关标准的认证, 也能够小批量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 但在大批量生产中却存在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制造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控制能力的不足, 导致国际标准认证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的企业为形势所迫, 被动认证, 有的企业只看中证书效应, 而忽略了管理实质, 因而出现贯标只为认证的错误认识。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 分包商的问题十分突出。 分包商缺乏完整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产品质量缺乏有效控制和可追溯性等, 无法达到产品质量控制的要求。 在某些工厂的认证复检中, 大多数不符合项是由分包商引起的, 同时这也反映出工厂对其分包商的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在近几年客户所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中, 大多数也是分包商的问题。

2.4 执行方面

(1) 没有及时跟踪标准变化。 由于制造企业忽略了新旧版标准之间规定的不同, 造成提供的产品不满足新标准要求。 如出口某国的套管接箍, 由于制造企业忽略了新旧版标准对套管接箍外径规定的不同, 造成提供的产品不满足新标准要求。

(2) 执行标准不严。 无视标准或技术协议规定, 选择性执行标准或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 均会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如出口某国钻机配套的钻井液立管, 没有按ANSI B31.3对焊缝进行探伤, 未能发现焊缝存在的缺陷。

(3) 技术性配套措施不到位。 国内某企业在执行某出口合同时, 厂家出现多批次产品焊接试板初次试验、 复验不合格的问题, 损失达2 000 多万元人民币。 经第三方检验机构与企业共同分析, 依据ASME 标准和规范, 认为现有工艺技术和工作流程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据此第三方检验机构提出的相关技术建议, 最终使问题圆满解决。

2.5 话语权方面

标准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 但是有时通过制定其他竞争者无法达到和满足所规定的技术性条款, 被用作技术壁垒的工具。 如采用高技术标准或技术指标, 或对某些技术细节进行特别规定, 又或者故意隐藏某些技术参数, 业主和特定供货商通过某种技术性条款形成默契, 排斥其他竞争者。 部分特殊(非常规) 产品, 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 市场缺乏对产品质量的实质性掌握和判断, 一些国外大公司利用其专有技术和品牌优势, 在某些技术细节大做文章, 争取市场的主动权, 排挤其他竞争者(特别是中国企业) 造成市场上的垄断局面。

3 建 议

针对石油装备在出口过程中出现的与标准相关的诸多问题,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以提高石油装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1) 加强标准学习, 夯实标准化基础。 标准既是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要求, 也是企业对产品的质量承诺。 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进一步提高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 质量、 技术和生产系统相关人员,应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相关标准, 准确掌握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技术指标, 为企业正确执行国际先进标准, 保证出口产品质量提供保障。

(2) 重视标准评估, 避免合同纠纷。 在国际贸易合同的技术谈判过程中, 要准确把握标准的适用性、 差异性和可操作性, 重视技术磋商, 明确客户的实际需求。 合同条款要明确所引用的标准以及所规定的使用范围、 适用条件和技术细节, 应准确无歧义, 坚决杜绝模糊条款。 评估人员必须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 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动向, 清楚不同标准间的差异, 熟悉和掌握不同技术指标制定的技术背景, 能够分析标准的适用性和符合性。

(3) 加强体系认证, 提高管理水平。 ISO 9000 质量认证是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 “敲门砖”。 在确保企业质量管理和产品认证资质有效的前提下, 强化标准化体系的完善与持续性改进, 努力消除薄弱环节, 防止潜在问题发生。 加强分包商管理, 对分包商的资质也要进行相应的评估, 确保分包商满足产品要求的质量体系认证。 严格分包商的管理, 明确技术接口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 尤其要重视对生产周期长的产品的原材料、 半成品的过程管理, 以及产品外观质量及包装等细节方面的管理。

(4) 严格执行标准, 提高产品质量。 定期实施企业内审和管理评审, 检查企业内部标准和作业指导文件执行情况, 提高标准执行力度。 实行内销产品标准与出口产品标准统一; 建立产品等级制度, 以产品分类实现产品质量差别化管理;严格执行订货标准, 尤其重视关键的试验检验项目; 对不合格品进行分析, 找出原因和改进措施, 从而持续提高产品质量。

(5) 加大标准化国际交流, 促进国内标准走出去。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把标准化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随着“一带一路” 的推进, 中国也大力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 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加大标准化工作的投入, 充分利用中国石油公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加强国际技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推进技术创新, 将石油装备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 提高中国石油装备企业在国际标准制、 修订中的话语权, 助推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

4 结束语

中国石油装备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标准化工作与石油装备走出去的要求相比, 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国际标准竞争格局中还处于相对弱势, 应结合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 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逐步使中国石油装备整个产业的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缩小与国际同行的竞争差距, 使中国石油装备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先进技术的标准国际化道路仍然漫长和曲折。

猜你喜欢
分包商国际标准产品质量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4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浅析国际EPC项目分包商结算的精细化管理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49
CTTC中纺标:国际标准诞生记
产品质量好 认证不能少
新农业(2016年20期)2016-08-16 11:56:22
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做好施工分包商的安全管理工作
聚类分析法在国际工程分包商选择中的应用
江苏建材(2015年6期)2015-03-23 06:14:40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