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凯 江凌圳
1.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杭州 310007 2.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魏祖清,字东澜,号九峰山人,具体生卒年不详。祖籍浙江金华汤溪,因汤溪当地的九峰山而得号,其生活年代约为清雍正至乾隆时期。《光绪丹阳县志》载其“世业医,随父游丹阳(今江苏镇江),遂家焉”[1]256,后长期生活在丹阳,并且“游历淮、楚、闽、越间,储药以饲贫乏……止载得山经地志以归,家无担石弗问也”[2]序。魏氏是清中期著名医家,著有《村居急救方》《树蕙编》《卫生编》《千金方翼注》《保产机要》等。
查阅资料,历代关于魏祖清的记载甚少,主要集中在《光绪丹阳县志》中。魏氏世代行医,但其父辈无从考证。其子魏廷槐、魏廷柏承父业,曾在乾隆十三年(1748)重新校订《村居急救方》。孙魏晋锡,字泽漪,号梦溪,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乾隆四十五年担任恩科会试同考官,曾任汝宁知府,代理南汝光道;孙魏晋辉,字协和,太学生,四库馆誉录,候选按察司经历[1]247,因“岁月蹉跎,未暇经理,以致板多残缺,遇有奇症,访求旧本者来自远方”[2]续记,在六旬高龄对 《村居急救方》《树蕙编》《卫生编》《保产机要》四种原刻本校对修辑,于嘉庆六年(1801)再版,对魏氏著作的继承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曾孙魏骏猷,字佩蘅,号敬舆,嘉庆十三年恩科举人,道光二年进士,三甲第十九名,授安徽宁国知县,改补陕西榆林知县,调陕西华阴、泾阳知县,因在陕办理军需有功,被加知州衔,学问渊博,著有《居官格论》。《光绪丹阳县志》还载魏祖清以孙晋锡赠朝议大夫汝宁府知府,魏廷槐以子晋锡赠朝议大夫汝宁府知府,魏晋辉以子骏猷赠奉直大夫榆林县知县加知州府衔[1]167。魏氏一族数代业医,兼通儒道,子孙多考取功名,在当地有较高影响力。
魏氏钻研医理,精通医术,《树蕙编》载其“望色听声,如见五脏,士大夫交相引重”[2]续记。此外还潜心研究经史,并与医理融会贯通,“尤邃于羲文、河洛之学,阴阳翕辟,倏忽变化,以及山川之所以流峙,草木之所以荣枯,无不抉幽摘髓,而通于理于医”[2]序。《光绪丹阳县志·方技》总结:“与王楼村式丹、刘艾堂师恕交好,尤喜以长桑术济人,贫者不受值,且施以药,所制膏丹名闻京师。”[1]256王楼村式丹、刘艾堂师恕均为清康熙年间江苏宝应人士,且均为科举进士,其中刘艾堂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参与修纂 《康熙字典》。魏氏医理皆通,以医道行于世,且交游广泛,和当时多位名士交好,同时广泛搜集名方,编辑撰写的多部著作在当时流传。
《光绪丹阳县志》载魏氏著有《村居急救方》《树蕙编》《卫生编》《千金方翼注》《保产机要》[1]514,查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分省医籍考》、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并经实地调研,查得存《村居急救方》《卫生编》《树蕙编》,而《千金方翼注》《保产机要》未见,当已佚失,现将三部存世著作介绍如下。
2.1 《村居急救方》 共七卷,方书类著作,成书于清雍正八年(1730),为魏氏广泛搜罗众方,多便于村居急救之用,故名。全书分外感门、内伤门、杂症门、妇人门、小儿科、外症、五绝共七卷,共载方五百四十二首,末附馀录验方,有种子方、避难全婴法、煮豆救饥方、生产神效仙方、开玉门仙方、六字真言等[3]。此书还被收入裘吉生《三三医书》第一集第九种[4],扩大了其流传范围。查《总目》及实地调研,此书目前存世两个刻本版本。清乾隆十三年(1748)魏廷槐刻本,此本较为少见,仅馆藏于中国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另有光绪五年(1879)丹阳魏树蕙堂刻本,馆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苏州市中医医院图书馆等多处。此外还有抄本馆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2.2 《卫生编》 共三卷,养生类著作,成书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为魏氏搜集前贤养生心得编纂而成。卷上载太极图、坎离图、六关三脉图、内景图、醒世诗等十八篇,述养生之道;卷中内养下手诀、运气法、固精法、定神法、十二段锦诀、十六段锦诀等七篇,述多种导引动功;卷下静功六字却病法、调息法、小周天法、胎息指南等七篇,述内养静功[5]。全书共有插图四幅,图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养生指导价值。此书目前仅存一个版本,《总目》载馆藏于苏州市中医医院图书馆,经实地调研此书还馆藏于常州市图书馆和重庆市图书馆。三家图书馆馆藏《卫生编》牌记均题“卫生编丹阳魏树蕙堂藏版”,但无具体刊刻时间,三本书的内容完全相同,但页码次序稍有不同,可定为同一版本。《总目》提为“清乾隆十四年丹阳魏树蕙堂刻本”,经实地调研书中牌记、后跋等均未提刊刻时间,仅序言中提清乾隆十四年录,且根据此书的流传过程,具体的刊刻年代为清乾隆十四年这一说法当存疑。
2.3 《树蕙编》 不分卷,妇科求嗣类著作,成书于乾隆十三年(1748),为魏氏“搜罗古今名论、方药,列为八条”[2]凡例而成。全书有修德、调元、药饵、及期、避忌、护养、保婴、置妾八篇,受胎总论及补遗两篇疑为后补。魏氏有感于当时求嗣方书多重温阳暖宫助孕,每多误人,故搜集古今种子名论名方名药,并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编撰此书。全书载方四十四首,并详细介绍了各味药的炮制及服用方法。全书内容精要实用,学术思想鲜明,对现代防治不孕症及提高生育质量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2]校注后记。据《总目》此书仅存一个版本,光绪五年(1879)丹阳魏树蕙堂版,馆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苏州市中医医院图书馆,与实地调研情况相符。
3.1 儒道结合重养生 魏氏十分重视养生防病,并多引用儒道经典,推崇儒道医结合的养生经验。《卫生编》自序中言“后业儒,未就遂习岐黄”[6]自叙,《树蕙编》多篇引用儒家经典《孟子》之论,如“人皆有不忍之心”[2]1“养心莫善于寡欲,此生育至要之言也”[2]7等。《道教医学精义》将魏氏列为清朝著名的道教医家[7],在其著作中也有多处体现。《树蕙编·药饵》中论及“一称金”时说明此方获授白玉蟾祖师(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2]11,《卫生编·醒世诗》引用吕纯阳祖师诗、张紫阳真人诗[6]醒世诗,在养生主旨上魏氏也推崇道家的“无为归真”,并在《卫生编》中详细阐述了十二段锦、四季却病六字诀等养生导引术。仁心、寡欲、药饵、无为、导引之术等,都是魏氏推崇的养生之道。
3.2 求简务实擅急救 魏氏交游广泛,博览众书,搜集了很多简便务实的方药,便于乡野急救、日常养生以及求嗣,十分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村居急救方》共载方五百四十二首,大部分方剂组方简单,组成多为四味药以内,且常用大蒜、茶、葱白、鸡蛋、人乳、梨等日常食物组方作为急救之用,体现了其追求务实的理念。如煮豆救饥方由黄豆、芝麻两味药蒸后制成,后言每服一丸,可以不饥[8],在后世饥荒年代曾被广泛应用。如诸中卒然倒仆,痰盛牙关紧闭,以生半夏末吹鼻取嚏,以白矾、盐花擦牙取涎急救。又如用大麦芽治疗乳胀不回、马齿苋烧灰敷小儿脐疮等。
3.3 擅制膏丹(丸)名京师 《光绪丹阳县志》载魏氏“所制膏丹名闻京师”[1]256,查阅魏氏所著,可窥见魏氏制膏丹以及丸药的经验。《树蕙编》载方四十四首,其中以膏、丹、丸剂为主,汤剂应用较少,并且在每方之下详细介绍药物的选材、炮制及制法。如五子衍宗丸,魏氏称其为古今第一种子方,对其十分推崇,并且强调“各药俱选道地精良者”,还需“依虔制”[2]13。此方也是明清时期运用最为广泛的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方剂[9]。又如养荣膏,魏氏详细说明了此方的来源、功效,以及具体药物组成、炮制、具体制作方法,此外还交代具体保存方法为“炼蜜和捣为膏,入磁罐内以蜡纸封固其口,放汤锅内煮透,撮米礶上”[2]15,这在其他方药书上并不多见。《村居急救方》中还有神应膏、瘰疬膏、千捶膏等外用膏剂,体现了魏氏在外用膏剂使用方面丰富的经验。
魏祖清是清中期金华汤溪著名医家,其儒道医理皆通,以医行于世。有《村居急救方》《卫生编》《树蕙编》《千金方翼注》《保产机要》等著作,其中后两部著作已佚,前三部著作的清刻本馆藏于苏州、常州、北京、上海等地。魏氏在养生、求嗣、方书等方面颇有建树。《村居急救方》为魏氏所辑的临床常用急救方书,贴合日常实用,流传广泛,并被收入《三三医书》;《卫生编》系统收集整理当时流传较广的养生名论和导引方法,其中导引调摄部分内容较为全面完整,是对当时导引术较好的总结;《树蕙编》广搜求嗣种子名论方药,尤其注重药味炮制和煎服方法,并纠正当时求嗣偏用助阳暖宫之弊,其中五子衍宗丸、养荣膏等膏丹的制法仍值得现代参考学习。魏氏的学术思想可以总结归纳为儒道结合重养生、求简务实擅急救、擅制膏丹(丸)名京师几个方面,通过对魏氏及其著作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与考证,有利于了解当时金华地方中医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