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艳,王文魁,黄群,朱海勇,毛树春,高观清,张亚林,程思贤,师勇强,马雄风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
2020 年春节前后, 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爆发,并迅速扩散至周边地市,全国各省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为了解本次疫情对棉花产业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研了棉花种植、加工、流通、纺织、服装等94 家涉棉企业。 其中,棉花种植加工企业64 家、棉花产业链下游企业30 家,分布于北京、上海、广东、河南、江西、浙江、江苏、湖南、山东、安徽、四川、新疆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分析了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以期探明此次疫情发生过程中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的困境,为涉棉企业及相关部门提供可参考的信息和数据,精准施策,将疫情影响降至最低。
1.1.1新疆棉区部分农资供应不足。2020 年2 月份之后,棉花生产陆续进入春耕备播期,植棉者需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 调研显示,89%的棉农习惯在1―2 月份准备农资,2 月底至3 月初购齐所需生产资料。由于2020 年1 月底疫情爆发和蔓延,各地开始对人员流动和交通进行管制,农民出行及农资销售等因之受到影响, 截至目前,78%的棉农尚未购齐棉花播种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 然而,据统计,截至2 月初,新疆地区已冬储化肥30 万t(纯量)、棉花种子10.3 万t(相当于需求量的158%)、农膜8.9 万t、农药3 694 t。 总体来看,主要化肥农药等备耕物资货源充足,能够满足新疆春耕生产需要。但是地膜、滴灌带、土壤改良剂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短缺,主要是由于:滴灌带、地膜生产厂家为了控制库存及资金挤压,一般在春节后生产,采取边生产边销售的方式; 而疫情导致复工时间延迟,内地工人暂时不能返回新疆, 从而导致新疆地膜、滴灌带供应不足。
1.1.2部分地区农机服务不能及时跟进。因内地植棉区人力和物资相对充足,疫情一旦解除,农资及农机服务能及时跟进。新疆棉花种植农机具检修一般在春暖时或融雪后进行,尤其是播种机的检修和调试,大致也要在3 月上中旬进行,农机检修时间相对充足。但由于新疆目前大部分农用拖拉机等多为进口的大马力设备,很多配件须从疆外甚至国外购买,受疫情导致的交通运输和物流限制,可能使部分配件无法及时购买,延缓检修进度。同时,部分农机操作、服务人员来自疆外,不能及时返回新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机具的检修和服务。
根据目前疫情的防控情况,各地针对农业生产已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为生产资料的运输开通绿色通道,待疫情缓解后,生产资料能第一时间到达生产一线;政府积极主动协助企业复工复产,有组织地集中采购农资;农资经销商根据实际情况与老客户开展电话预约订货,疫情解除后送货上门;以植棉大户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积极联系厂家,确保物流及产品充足,通过代购保障农业生产。 伴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预计农资对棉花种植的影响会适当减轻。
由于棉花收购主要在秋季进行,棉花在疫情发生之前已基本上全部交售到加工企业,因此,疫情对棉花交售情况影响很小。 调研显示,全国86%的地区已完成全部交售;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采收因天气原因推迟,加上多是人工采收,导致交售时间推迟,但基本上完成了90%以上交售。 山东省滨州市的棉花交售完成率低于85%。
2019 年度棉花加工、 公证检验工作都已接近尾声,截至2020 年1 月21 日,新疆累计加工皮棉497 万t,预计占新疆全年总产量的97.5%,疫情影响不大。 调查结果显示,各地的加工厂基本上完成了收购籽棉的加工, 其中,6%的轧花企业已完成60%的加工量,14%的企业已完成80%的加工量,其余企业已全部完成加工。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加工厂停工,复工较难,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部分轧花企业受影响较大。 同时,疫情期间下游用棉企业复工较少, 订单减少, 且棉花运输面临困难,因此,当前加工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棉花的销售。
2019 年,受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棉花产业下游市场整体行情较差,加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纺织企业延迟复工,停工时间长,用棉量较少,导致了棉花现货期货价格的波动。 从2020 年1月20 日至2 月13 日的棉花价格指数(3128B)、郑商所期货价格指数以及进口棉花价格指数(折滑准税,FC IndexM)来看,1 月23 日全国进入疫情防控关键期后棉花市场价格略有下降,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每吨下降400 元左右, 郑棉期货指数和外棉到港价每吨下降500 元左右。 因此,在疫情出现拐点前,棉价将保持弱势运行,疫情拐点也许出现棉价拐点。
疫情发生以来,医用纺织品(口罩、防护服等)的需求量极大,供给极为短缺,医用纺织企业早开工、开工足,但医用纺织品大多为化学纤维。而新建医院、方舱医院对床上用品需求大,这些大多数为棉纺织品。除保障防护、医护用品的企业外,绝大部分用棉企业、纺织市场纷纷延期复工。
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我国棉纺行业中以小型民营企业居多,企业资金链普遍偏紧,员工来源不稳定, 往年春节后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2020 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此问题更加突出。 延期复工导致节前订单不能及时完成, 更无法承接新接单,损失大量客户,可能会直接导致部分小型生产企业无力承担工资及租金,甚至破产倒闭。但我国纺织产业规模大,近几年普遍开工不足,2020 年第一季度受到的影响有望在第二、第三季度得到弥补。
此外,在疫情防控的影响下,物流运力严重不足,从新疆至内地的公路运输基本停止,内地多省高速公路封闭、交通管制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的原棉不能及时运输至河南、山东、河北等用棉大省,严重影响了下游用棉企业对原料的采购。 据了解,春节后第一列从新疆运输棉花的火车已于2 月13 日开出。
纺织业的最终产品是服装,服装销售决定全产业链的原料消费与生产。 疫情爆发以来,国内零售门店关闭, 网络服装产品零售依赖的物流暂停,春季大型订货会取消,海外订单不敢接,服装等纺织品市场消费整体疲软。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1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其中,交通和通信、 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均上涨1.4%, 医疗保健、 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6%和0.2%,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1.8%;居住价格持平;仅衣着价格下降0.5%。 为了应对疫情危机,服装企业正在对经营策略进行全面调整。
2020 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 也是棉花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之年。 2020 年2 月10 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1]。 同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出“给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 要求备耕备播和春季田间管理[2]。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农业农村部《2020 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力争棉花面积稳定在5 000 万亩”[3]。保障棉花有效供给的关键是提升棉花的供给质量,补品质短板。 当前,棉花主产区在新疆、河北、山东和湖北等省(自治区),其中,2019 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6.1%,产量占全国的84.9%,是我国棉花生产的核心产区。 面对疫情影响,应采取积极措施稳定棉花播种面积。 同时,在“水与地平衡”的处理方面,做好新疆棉花生产和提质增效工作也极为重要。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当下已到2020 年2 月中旬,离春耕生产越来越近了,当前要积极开展备耕备播,及早进行农机具的检修工作。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开展农资需求调研,落实相关产品需求量,统筹调动产能,按需生产,降低农资投入品对生产的影响。 建议有能力、有条件的农资企业尽早开工复产,采用边生产、边销售的经营策略,重点解决地膜、滴灌带等农资的原料供给、产品运输和销售等具体问题;为减少人员流动,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网上销售、微信销售,分门别类送货进村入户;同时,为保障价格和供给稳定,建议加强农资市场的执法监督。
新疆农业主管部门应统筹安排,尽快统计需要从新疆外或国外购置的农机具及其零部件,提早订货,统筹安排。 同时,可根据南北疆气候差异,统筹安排农机作业时间。 尤其在整地方面,可以协调南北疆农机作业时间,提高农机利用率,降低农机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建议农业农村部牵头组建棉花专家组,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服务和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和直播等手段,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等技术培训活动。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还应组织专家组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实地指导和帮扶。
推进棉花“高品质”和“订单生产”,提升种植业的质量和效益,助力产业扶贫和农民增收。农业农村部支持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提倡和推进创建“高品质”和产销对接模式,《2020 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出要“依托国家棉花产业联盟(CCIA),推动‘技术方+生产方+需求方’一体化布局深度融合,建立高品质棉花生产基地,创响‘CCIA’国家棉花品牌”[3]。 据此,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应响应农业农村部有关要求, 积极组织成员单位认真做好相关落实和推进工作。
当春耕碰上“疫情”,如何通过研究和开发利用农业大数据,让农民(包括种植农场主、专业合作社、棉花集团公司以及小农户)足不出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开展“一对一户”“一对一块田”的春耕春播春管服务,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相关农业公司应积极迎接挑战,尽快找出应对之策和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