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文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 333403)
《陶人心语》是清代督陶官唐英撰写的诗集。该诗集内容丰富,诗集中流露了唐英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唐英对皇帝的感恩之情,以及他的赤城之心;对制陶事业的热爱之情;对亲人的思念关爱之情,体恤百姓的疾苦,关心百姓等。此书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陶人心语》有5种版本流传:顾编本,由顾栋高于乾隆三年编成;自编本,即在顾编本刊印后,唐英陆续发表的新作,做成合集发表;合刻本,内容更加完整包含《陶人心语》五卷、《陶人心语续选》九卷,和《可姬小传》;稿本;流传甚少;华本,由唐英儿子寅保委托恩师华岳莲将其诗文重新选录编排,成《陶人心语》六卷 。①
唐英,康熙二十一年,壬戍( 1682年 ) 夏历五月初五日生,清代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字俊公(隽公),又字叔子,号蜗寄老人。唐英十六岁时,供役养心殿,四十三岁时,为内务府员外郎,四十七岁时(雍正六年),唐英人生有了重大的转折,有了新的差事,携内务员员外郎的头衔,来到景德镇从事陶务。《陶人心语》是唐英在榷水和督陶期间所作。
唐英在《陶人心语》自序中写道:
予集江右十余年之残纸败墨,缮写成帙,名之为《陶人心语》志兴会也。客有不得其解而问者,日:“陶为劳力之事,陶人劳力之人,其事其人概可想见,又何所取于其心,更及于其心之所语哉?”予日:“然”。客亦知夫人各有心,心各有语乎?统富贵贫贱,而莫之或异也。夫存于内者为心,发于外者为语,此固夫人而同之,又夫人而不同者也。盖富者心移而语奢,贵者心傲而语夸,贫贱者心卑戚而语寒蹇,大都因境而移其心。违心而异其语者,比比皆是。至有摭拾浮言,铺张声势,语是而心非者,则又出于欺世盗名之流,皆有所为面为之,非所论于胼手胝足、不识不知之陶人也。陶人有陶人之天地,有陶人之岁序,有陶人之悲欢离合眼界心情。即一饮一食,衣冠寝兴,与夫俯仰登眺交游之际,无一不以陶人之心应之,即无一不以陶人之心发之于语以写之也。故有时守其心而无语,固淡淡漠漠浑然一陶人也;有时藉其语而达其心,亦似耕而食,凿而饮,熙熙恰怡一陶人也。或陶人而语陶,故陶人之本色;即陶人而不语陶,亦未始不本陶人之心,化陶人之语而出之也。其故奈何?生逢盛世,陶铸成全,熏陶渐摩于其中者,盖十年于陶矣,此“陶人心语”义也。客之览《心语》者,脱以诗目之,是不知陶人之心,无惑博不知陶人之语,而反为予陶人讲笑耳。蜗寄唐英自识于浔阳使署。
在自序中,唐英解释了陶人心语一词的来源含义,生逢盛世,陶铸成全,熏陶渐摩于其中者,盖十年于陶矣,此“陶人心语”义也。从这篇自序中看出,唐英一心一意做陶,勤恳认真,把督陶事业当做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人的心境由所处的环境决定,陶人有陶人的生活,有陶人的工作环境,有陶人的世界,陶人所做的一切事都和陶有关,陶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是一语不发,都是在思考有关陶的事,就像吃饭睡觉那么简单的事。而唐英本人,正是沉浸于陶人世界,才能有感而发,唐英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督陶事业。《陶人心语》中的诗句都是唐英有感而发,以下摘录部分浅析:
《上元夜渡扬子江》
雪压富春江,除夕清无比。除夕大雪,舟行富春江中,船为沙洲所浅,因即停泊江心度岁。明月照上元,送我渡扬子。飘飘五两风,浩浩长江水。巨浸向黄昏,千舟万舟舣。一叶忽凌波,疾逾脱弦矢。回首望金山,拳石盆盎里。快哉列御寇,仙乎迹可拟。汐气迷太虚,月销光似纸。冲破水中天,飞涛声撼耳。江豚吹腥风,蛟蜃出窟底。篱师力不胜,僮仆骇欲死。匪懈一臣心,范驱御非洈。鸿毛与泰山,重轻勘物理。兹役关陶工,涉险岂容己?讵云躯命轻?臣心聊可恃。自不作风波,风波何处起?崩腾万里涛,直可匀拟。奇险不在江,人心险于此。
在大雪中的元宵夜晚,诗人有感而发,想起战国时期的列御寇,乘风而游,转而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为陶之事业而奋斗,关于这趟差事,与陶工有关,要认真践行,且不辜负皇上的使命。
《书怀》
庸碌无他技,遭逢分已过。心田培雨露,宦海静风波。花甲年如此,生成报若何?陶烟与榷水,白发任婆娑。
诗中提到,唐英此时已是花甲之年,心中所想的是回报皇帝对自己的培育之恩。唐英多次提到陶烟,陶烟在书后的译注为:宁封子为皇帝陶正,能生五色烟,后来以五色烟指烧制陶瓷,唐英在诗文中常常引用这个典故,表示要做好督陶的工作,也以此为荣。尽自己的能力报答皇恩。唐英这份赤城之心,在另外一首《书怀》诗中,人虽然老了,但是要皇帝的恩情还没有报答完成:
陶山兼榷水,花甲已逢壬。马齿六十又一,前壬戌迄今,乃本生年也。心为情缘热,家随宦况贫。无体自外事,有几个中人?矍铄宁忘老,生成报未伸。
在诗集中,有很多都是表达唐英为感谢皇帝的恩情,表示对皇帝的忠心:
《和友人<守岁>原韵》
榷水陶烟十四年,江湖身为主恩迁。自将朴拙还天地,尝拥图书对圣贤。温饱敢言非素志?荣枯未了信多缘。不堪追忆垂垂老,先饮屠苏事宛然。
诗中诗人提到自己榷水陶烟已经十四年了,自己本想隐居江湖,但是却因为感激皇帝的恩典,时刻放在心上,也因此,没有隐居江湖。
《孤塘道中偶兴》
数载天涯岁序加,榷陶衔命近烟霞。襟期淡泊三秋月,世事繁华一镜花。寒蹇性成官似衲,报酬心切客忘家。汉骞矍铄西风里,蠡水浔江且泛槎。
诗中诗人提到张骞出使西域,被扣留十年才得以逃回,以此自喻,自己虽然老了但是自己精神旺盛,报答皇帝的恩情时刻铭记在心。
《三续《秋兴》八首》其一
西风抖擞老精神,自喜秋新兴亦新。何必住山方宰相,须知逐热有闲人。缘随境遇难推去,年近桑榆敢认真。青笠绿蓑他日事,且凭陶権报恩身。
《炎暑斗室自遣四首》
廿年陶榷宦途身,酬报茫然近七旬。问世黄金歌对酒,悔心白眼傲逢人。青山事业谁知己?热路行藏独损神。庐岳当窗挥汗坐,奇峰看尽夏云新。
《丁卯仲冬将返浔阳 留别珠山陶署》
廿载须眉江上翁,渔滨栖息故乡同。马鞍山碧里村雨,鸭尾船轻昌水风。傀儡丰神箫鼓外,报酬事业榷陶中。霜清使节浔阳道,枫意如春万树红。
“且凭陶榷报恩身”,“廿年陶榷宦途身,酬报茫然近七旬”,“报酬事业榷陶中”,这些诗句表明,诗人决心要做好陶务和税关工作,报答皇帝的恩典。字里行间透出唐英内心时刻惦记皇帝恩典。
《仲春珠山陶署即事》
久客浑忘客,浮家且当家。卷帘通燕垒,洗耳报蜂衙。有限寒随雨,无边春到花。陶渔成宦隐,须鬓任年华。
陶渔,传说中舜渔于陶泽,陶与河滨。唐英任督陶官,常常引以为荣,表明唐英热爱督陶事业。
《己巳季春巡视陶工鄱阳道中新晴口占》
于役春风道,随缘心境通。远沙闲鸥白,古渡野花红。兴味阴晴外,形神陶治中。双旌东指处,五色瑞烟笼。
这首诗写于诗人赴景德镇巡视陶厂途中,心情大好,远处的鸥鸟显得那么白,花开的那么好。由景到抒情,指出自己的身心都放在制陶事业中,对制陶的喜爱之情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色瑞烟,指的是烧制陶瓷时升起的吉祥的烟,可见诗人心情愉悦。
《瓷务事宜示谕稿序》
陶固细事,但为有生所未经见,而物料火候与五行丹汞同其功,兼之摹古酌今,侈弇崇庳之式,茫然不晓,日唯诺于工匠之意旨,惴情焉,惟辱命误公之是惧。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抵九年辛亥,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向之唯诺于工匠意旨者,今可出其意旨以唯诺夫工匠矣。抵九年辛亥,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向之唯诺于工匠意旨者,今可出其意旨以唯诺夫工匠矣。因于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研究探讨往往得心应手。
诗人在这段文字中记载自己从不懂陶务,到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经过自己苦心专研,终于在陶务上得心应手。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唐英出于对陶务的热爱之情,才能如此用心专研制陶事业,潜心学习制陶相关知识,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起蛟行》
起蛟起蛟天茫然,好生好杀敢问天。一蛟方生万户死,江左江右常若此。蛟也幸矣民堪怜,江邨溪堡填深渊。蛟生于天何功德,民死于蛟何冤愆。将欲殄恶彰天讨,洪涛谁见分愚贤。更谓民孽应浩劫,狂蛟司命天无权。天不见苍头黔首蚩蚩子,骨肉漂流一时死。岂追捉月水仙游,怀沙惨葬鱼腹里。攀流触浪命悬丝,呼救号天声变徵。纵使万死漏一生,声含田园空逝水。今宵新鬼昨宵人,昨目富室今孤贫。一草一木天生意,忍驱赤子饱鲸鳞。问天天高听渺渺,问水水落波粼粼。安得周处当年剑,驭神寰海搜穷滨。尽斩蛟头扫种孽,安澜永靖无沉沦。
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河水泛滥,百姓饱受疾苦,诗人发出“一蛟方生万户死”,“蛟也幸矣民堪怜”,“民死于蛟何冤愆”的感叹,体现了诗人怜悯百姓之苦,体恤民生,期待“尽斩蛟头扫种孽,安澜永靖无沉沦”,河流不在泛滥,不在有洪水,百姓得以过上安静,平和的日子,期待风调雨顺。在另外一首诗中,记录了河水泛滥,导致两岸田地被淹没,作物被毁,诗人路过受灾地区,深感痛心,体恤百姓之苦,百姓生活不易,诗人痛心而感到愧疚无奈之情,昌江经泛滥,风景惨交加。草挂高岩树,村堆激浪沙。空山啼水鸟,断岸失人家。利济惭身世,徒深袖手嗟。
《祭风火仙师登座文》
维神正位,两丁专司埏埴。七尺愿投灰烬,宁屑身后庄严;千秋灵贮陶甑,何止目前禋祀。惟是观瞻敬礼,已历两朝;龛座尘昏,且余百载。溯当日之污衣未返,合报以万刧如生;抚此时之彩垩不完,敢听其一朝就损。某自承朝命,久荷神麻,曩者立小传于丰碑,俾草野不忘姓字兹焉。拾危墙之遗器,庶精魂永式。冯临敬捐七著,徵资用焕忠诚,道貌随手而成。同面目默相处,何殊武当见形,信心以作冠裳。感召间,奚俟传岩入梦,因而香灯毕具,几案洁陈用卜。壬午月戊辰朔,请登宝位伏愿,幽灵胜昔,岂徒乩降淮南,焜耀维新,所在身飞烟上;常仪不腆,神鉴兹尚飨。
诗中童宾七尺之身投灰烬,这种舍生为铸陶的精神被唐英定义为忠诚之气,义士之心,而今祭风火仙,已经过两朝,“拾危墙之遗器,庶精魂永式。”唐英不经感慨童宾的精神将会永远流传。在《祭佑陶仙师文》文中,唐英再一次提到了风火仙师的忠诚之气,义士之心不会消失而是永远流传:
物以利用,必昭佑启之原;人以诚通,敢后报功之典。顾瞻如在,降鉴非遥。惟风火仙师,义骨炳烺,忠心都烈。
《太上感应经序》
《太上感应篇》出道藏中,由来旧矣。其文千二百十有七字,大旨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两言蔽之。先儒谓其理与吾儒相通,欲借以扶持世教,诱掖民生,每引经传语证之。然而吾儒之理,但云明善复性,而释氏则云果报,道家则云感应。儒之明善复性难晓,释之果报亦缓,惟道之教严。故感应速三者之理,未尝不相通,而所以发明其理者,各不同也。夫人自有生以后,志易靡,识易昏,心易窒,而气质易佻且浮。志靡则惰,识昏则卑,心窒则愚,气浮而质佻则流荡忘返。勿论语之以所难晓,即果报之缓,亦不足以动之。告以感应迅速之故,如影随形,如桴应鼓,鬼神昭鉴,祸福不爽。于是靡者可立,昏者可明,室者可通,而浮且佻者可望其变化。故宋元明以来,注释兹篇以立教者多矣,要不及胡翁君一兹刻为完且善焉。翁平居以长厚,立心以澹泊,养口体以轻财,好施周旋亲故,安辑乡里为己任。其于太上之旨,亦既有其基,而手披口诵之余,恍然有悟,其感应于身者,一一可指数也,遂易篇为经,昭其敬信。且搜集注释,援据事实,参考图像,门晰部分,章比目节,刊为上、下二卷,以便省览。盖其为人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不靡,不昏,不窒,不浮且佻。其扶持世教、诱掖民生者,功不在宋元明诸儒下。因其持此刻问序于予,余喜其独善而兼以善世也,故乐为之序。
这篇文章是朋友请唐英为《太上感应篇》做序而写,其内容主要是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诗人认为,无论是儒还是道,他们的道义都是相通的,告诫众人,志易靡,识易昏,心易窒,而气质易佻且浮。志靡则惰,识昏则卑,心窒则愚,气浮而质佻则流荡忘返。劝导人们要不要做恶,多做善举,做到不靡,不昏,不窒,不浮且佻。
《寅儿远至,两月于兹,情态婉转,颇慰羁怀,聊赋二章志喜》
其一
阿寅三尺子,相逐也天涯。母在宁投远,官贫觉累赊。庭前欢揖客,梦里泣思家。顾复年来隔,娇性痴性未加。
其二
绕膝从朝幕,嘻嘻伴老身。应声旋属对,弄物绝常伦。体父讳思母,随兄懒过邻。念放婉转意,倍觉一沾中。
这两首诗写的是唐英的第二个儿子唐寅保,远道而来与唐英相聚,全家人许久不见,此时欢聚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可在此刻之前,只能是“梦里泣思家”,这种思念家人的悲伤情感也涌上心头。
《庚儿携家远来,客有遇诸途者还告,喜赋二首,兼以志慨,时六月甘四日也》
其一
南指舟车信已真,天涯一喜一沾巾。全家跋涉劳因我,半世功名苦累人。儿女早筹团聚乐,梦魂先觉笑言亲。设床葺户荒茶饭,离合方知最损神。
家人乘车远道而来,悲喜交加,诗人感慨全家跋山涉水只是因为自己,心有愧疚,但是想到可以和儿女团聚,在睡梦中笑出了声,不禁流露出与亲人团聚的喜悦之情。
《悼亡姬二截》
其一
鼓盆炊臼几经悲,又向天涯送可儿。薄命也将男子注,断肠簿上老须眉。
其二
半生心境余双鬓,七载西江几泪痕。肠断已无肠更断,聊将歌咏代招魂。
这两首诗是唐英悼念可姬而作。可姬年幼丧父,后由祖父抚养长大,因祖父获罪,家道变故,可姬鬻身相救,转而成为唐英妾,可姬“勤身操作,一如厮养,无生涩态”,做事“务竭勤智,不遗余力”,受到所有唐家的高度认可。与唐英夫人马氏相处融洽。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期间,家里发生地震,以及一些家庭纷争,唐英妻子此时患有疟疾,一切事物由可姬打理,可姬没有半点怨言。使得唐英更加尊重和怜爱可姬。此诗做于可姬去世之后,“半生心境余双鬓,七载西江几泪痕。肠断已无肠更断,聊将歌咏代招魂。”泪痕,肠断等词表达了唐英对可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陶人心语》内容丰富,表达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唐英对皇帝的感恩之情,对榷陶的喜爱之情等,这些是研究唐英个人的重要材料。诗歌形式多样,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杂著,这些诗句格律严谨,意境深远,语言生动,表达清晰,在文学上也具有很大的价值。除此之外,对研究陶瓷也是有重要的价值,如《春幕送吴尧圃之均州》,絮落花飞春已暮,几欲留春春不住。离筵黯黯趁春开,春风引客均州路。山山水水几许长?帆樯云树愁苍茫。谷城黄石岘首泪,酒材诗料携轻装。丈夫出门各有道,知己情深在怀抱。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关国宝。玫瑰翡翠倘流传,搜物探书寻故老。君不见,善游昔日太史公,名山大川收胸中。陶熔一发天地秘,神工鬼斧惊才雄。文章制度虽各别,以今仿古将毋同。不惜骊驹三叠唱,内顾无忧行色壮。荆襄一水游有方,不比天涯成孟浪。荷香蒲绿棹归舟,倚闾白发颙颙望。记载了唐英送别吴尧圃即将要去均州调研仿宋钧釉配方的制作,告知友人,此去任务的繁重,劝诫朋友要认真践行此次任务,表示自己还在盼望着他早日完成任务归来,同时这首诗也是记录了钧釉的仿制任务的开始,方便人们了解为什么在唐英督陶期间,陶瓷能发展到一个新的顶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料。无论是研究唐英个人,或者是研究唐英督陶期间的陶瓷技术,亦或是研究它的文学意义,《陶人心语》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注释
①陈宁.督陶官唐英《陶人心语》版本流传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9(0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