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焕义 韩祥翠 唐珂
(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在明清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景德镇御窑创制了难以数计的光致茂美的陶瓷器物,它们以精致典雅、精妙绝伦的器物造型,精描细画、精雕细刻的装饰图像,精细入微、精益求精的极致工艺,谱写了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设计学为御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视角,这也使对景德镇御窑的研究超越了遗址保护与考古发掘,也不再止于对器物艺术形态与审美价值的探究,从而为御窑开发提供了别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在景德镇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历史际遇之下,这种视角不但极大拓展了御窑研究的思路与视野,同时对于研究景德镇文化传统在当代设计中的积极转化也具有显著意义。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土宜于陶……。至宋景德年(公元1004年),始置镇,奉御督造,因改名景德镇。元置本路总管,监镇陶。明洪武二年设御窑厂,置官监督,烧造解京。国朝因之,沿旧名。”[1]千年的制瓷历史不仅赋予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陶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而御窑由于其特殊的服务对象,在这漫长的陶瓷发展历史中更是具备重要的典型意义。我们追慕御窑乃至景德镇的灿烂历史并非一味沉溺于深厚博大的文化传统,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当下的问题以面对未来。如何实现御窑传统资源在当下社会中的转换,为今天的设计艺术创作提供有效借鉴,成为诸多设计师思考的重要课题。
2019年8月28 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国家战略,标志着景德镇开启了重振辉煌的新千年。《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支持试验区享受国家服务业试点城市延续政策。大力发展文创产品研发和创意设计,推进人文、科技、时尚等元素融入陶瓷,引进培育知名陶瓷设计企业,建设国际设计谷,推动传统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培育从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2]在这个重大战略的引导下,御窑文创产品设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它应该在文创产业中大有作为,发挥典范的引领作用,将文化经典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并积极向市场转化。
文创产品概念当下尚未达成一致见解。《2010年台湾创意产业发展年报》将其表述为:“是可以传达意见、符号及生活方式的消费品,不一定是可见可触的物体,具有文化性、精选性、创意性及愉悦性,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相当重要的一环。”[3]不同于普通旅游产品,文创产品是以特定区域或地域的文化作为主要创作资源,设计师自觉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将其进行创新性转化并诉诸到产品设计中,生产出的具有一定人文属性、审美特征以及经济价值的产品。御窑文创产品是指借由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文化、遗址以及馆藏等多种资源开发的能够体现御窑乃至景德镇深厚文化传统的,传播陶瓷文化兼具一定教育功能的创意产品,它不仅能够走进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还能够彰显御窑独特的文化意蕴。
在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历史际遇下,开发御窑文创设计具有多重意义。就御窑而言,一方面,御窑博物院丰厚的文物典藏与历史传统能够为文创设计提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御窑器物、图像装饰、馆院建筑等都可为文创提供灵感之源;同时,这些文创产品将御窑以更加平易近人的姿态,以灵活多变的多种形式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不但满足了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公众对御窑历史与文化精神的了解;此外,借助文创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还可以有效解决御窑博物院的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的矛盾,能够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甚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对景德镇而言,历史上的御窑一度是景德镇最为博大灿烂的存在。御窑一度代表着景德镇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最严格的制器规范以及最极致的匠艺匠心。御窑之于景德镇,就如王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它引领了整个景德镇的制器风尚。而当下,基于御窑的文创设计依旧应该保持这种引领作用,它应该成为景德镇文创产品的佼佼者,应该成为传播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张经典名片,积极发挥它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神圣使命。
对民众而言,御窑文创更拥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众所周知,御窑是转为帝王生产陶瓷器物的机构,“官窑之尤精者命曰御窑。御窑也者,至尊之所御也。官窑也者,嫔妃以下之所得用者也。”[4]封建帝制之下,御窑器物的专属性使得达官显贵乃至皇亲国戚也无法拥有御窑器物,更遑论社会中的普通民众。而御窑文创则打破了御窑器物的独有性,它走下往昔遥不可及的“神坛”,携带着御窑器物的文化气息,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它极大拓展了受众范围,真正做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让文物活起来”,有效满足了民众的日常消费与审美需求。
御窑文创在于通过创造性思维将御窑博大深厚的文化意蕴与艺术积淀转化为具有生活美学气息的视觉符号,并进一步物化为具有情感价值、文化特质和功能属性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无疑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高士其曾言:“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发展史。”[5]而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力,使得文创产品不仅仅在对御窑经典文物的简单摹仿与直接复制中驻足不前,而是以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来强化御窑文化与当代生活美学之间的关联,来完成从“经典到日常”之间的转换。
御窑文创设计离不开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思维是指用具体的、感性的形象为依托和工具的思维方式,这里的形象既包括外界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包括人们思维中对具体形象产生的表象。“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思维的基础,它是设计主体进行思维活动的基本素材。”[6]在文创设计中,设计师自觉或不自觉运用各种形象来展示自己的设计意图,他们从御窑经典文物造型、装饰图像乃至馆院建筑中深度挖掘出典型语言或符号,并根据设计目的进行不断调整、修正乃至完善,最终成为带有一定审美与情感特质的视觉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创造是从想象开始的。
想象是人的高级认识过程,它是在大脑意识控制下,对感官感知并储存的形象信息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而建立新形象的思维活动。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类型。再造想象是根据文字、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符号的示意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创造想象是不依赖现成的语言描述或图像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相对而言,它是一种更加自觉地、更新颖、更加积极主动的想象。御窑文创是基于御窑文化的创新性设计,它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统一。首先,它是一种主题性的文创设计,这是基于“御窑”形态、图像、符号基础上的再造想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创造性想象的缺席:在对御窑元素的提取与加工之中,在从御窑图像到文创产品的转化之中,离不开分解、重组、类比、夸张等方法,这个过程甚至是跳跃性的,甚至会出现逻辑的缺环。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设计师对御窑文化的艺术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对图像的分解重组以及设计转换的能力。
辐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对问题寻求各种不同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在设计思维过程中,辐射性的思维往往优于科学研究中常采用的线性推理方式。御窑文创设计离不开辐散思维,针对一个设计构思,可以从多个不同的方面来求解,它要求我们不被任何惯常经验和既定规则所束缚,打破心理定势,以全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朝珠耳机以清代朝服上佩戴的朝珠为载体,在朝珠原先的礼仪与审美功能基础上巧妙地植入全新的耳机功能,达到文化、时尚与功能的有机结合,让人耳目一新。辐散思维是一种启发式思维,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启发我们解决相近的问题,要能够举一反三,这种触类旁通在设计中也可称为“移植法”,即把一种原理或思路,灵活变通地运用到领一种设计中去,对御窑文创而言也不失一定的启发意义。
辐集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是一种从若干不同信息源中探求一个正确答案或结论的思维类型。辐散思维的发散所产生的各种思路与设想,是辐集思维的基础,而集中、鉴别、筛选是对结论的求证,而这个过程经常是回环往复的,往往按照“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互相转化的方式进行。因此,二者是相互依存与补充的思维过程。御窑文创中,辐散思维主要用于确定设计目标以及实现设计目的的多种可能方法、途径或者假设,在“御窑”这个概念下,发散可以围绕造型结构、功能性质、图形创意等一系列要素展开并迅速找到创意点,这是从“一”到“多”的过程;而后再运用辐集思维,经过反复鉴别,全面衡量,最终选出最佳方案,这是从“多”到“一”的过程。发散后的集中,求异后的求同,需要的是辐集思维的收敛性。因为未经选择的发散,最终不能很好地解决御窑文创设计中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使创造性思维转化为有感染力的文创产品,在不断的修正、补充与改进之中,才能使文创产品更优化。
与正向或顺向思维相对,逆向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求的方式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逆向思考的思维方法。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常使人跳出思维定势的桎梏,往往会出奇制胜获得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唯物辩证法是逆向思维的哲学基础,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矛盾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进而促进事物的发展。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所谓“物极必反”均是指这种转化关系。依照辩证统一规律,在御窑文创设计中可以自觉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探求新思路。其实御窑文创本身就是逆向思维的结果,如前文所言,它将封建时代独属于帝王的器物经过创新性转化,使之能够以多样化的形态走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这种从“经典”到“日常”的方式极大弱化甚至消解了御窑器物的礼制特征和神圣属性。此外,御窑文创还往往以趣味性和卡通性的方式去塑造和转换器物庄重肃穆的气质,让人莞尔一笑或忍俊不禁,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在御窑文创设计中还可以围绕多个维度展开,产品的功能、结构、造型、纹饰、材质都是创意点所在。就功能而言,实现功能上的创意性转化也能够激发产品的活力,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星文创“翠玉白菜伞”,撑开雨伞边缘青翠如菜叶,收拢雨伞就是玉雕“翠玉白菜”的形态,它巧妙得将玉雕的装饰功能转化为雨伞的实用功能,这是一种功能逆向,另外“转心趣味胶带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材质的转换也能产生新奇质感,有效吸引民众的关注,如“冰山一脚”潮袜,它取自北宋汝窑花式温碗上的冰裂纹以及南宋龙泉青瓷设计,将官窑器物上的冰裂纹转换为女性腿上的潮袜,有热粉红、天空蓝和酷炫黑三种颜色。这种逆向思维涉及材质、纹饰、色彩等诸多因素,有效拓宽了设计视野,对御窑文创也有启发意义。
设计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设计师需要根据设计任务和设计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来为御窑文创设计服务。设计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具有非连续性、跳跃性的特征,“它的过程中必然包括直觉、灵感、意象等迸发,想象的发挥与模型、图形的构想,结构与外观的有机联结,设计产品信息反馈的利用与控制的范畴等,并不断通过试错的方法,达到新设计的完成。”[7]因此,这也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与实验的过程。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在强调传统文化回归的视野之下,以创造性思维来进行御窑的文创设计,不仅有助于我们思考传统资源在当代设计中的转化,也有助于在新的维度上延续御窑文脉。在一定的意义上,御窑文创的设计也是一个使御窑器物“陌生化”的过程。舍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设计是对象的陌生化设计,是造成形式的困难的设计,这是一种增加感受难度与长度的设计;因为在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设法延长它。”[8]陌生化使观者或受众以一种新颖的、惊奇的眼光去看待御窑文创,也是建立观者与作品、使用者与文创产品之间关系的手段,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
御窑文创设计离不开博物馆这个有益载体。景德镇御窑博物院(2019年12月28日)的正式挂牌也为其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博物馆的职能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以往单一的展览功能已不能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如何更大限度得利用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发挥其文化传播作用,建立博物馆与民众之间的密切联系,是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也是文创产品的设计目的所在。“依托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开发文创产品,不仅能够延伸人们对文化特色的记忆,更为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提供了激发参观愿望、唤醒参观记忆催生深度共鸣的物质载体。”[9]“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10]御窑文创应在御窑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美学之间建立有效关联,贯彻“从经典到日常”的设计理念,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线,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研发具有创新意义的多元化文化产品。
任何设计都应该具备一个主题,博物馆文创设计也莫能例外。“御窑”主题是御窑文创区别于其他博物馆、其他文创的根本,也是确立自身风格,避免文创产品同质化的关键所在。在“御窑”这个宏观主题的引导下,从御窑器物中挖掘出最具典型意义的视觉形象与文化因素,强调御窑文化的专属特质,提炼出若干子主题进行文创产品的系列化开发,以多种不同的产品形式来展现,如此才能形成持续的关注度。零散的文创产品很难持续唤起民众的兴趣与消费欲望。同时,这些子主题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应与时尚文化保持一定的契合度,如此才能实现御窑文创的可持续发展。
御窑文创应以公众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它不是艺术家的孤芳自赏与自我表达,而应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御窑文创应以民众为本,在广泛进行公众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来确定产品的研发策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来研发不同的文创产品。高贵典雅的、调侃通俗的、时尚趣味的文创产品对应了不同的受众。相对而言,那些妙趣横生、呆萌可爱的具有一定实用功能的文创更易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同时,“创造精致”应是御窑文创的典型特质,一方面,它充分延续历史上御窑器物制作中的极致匠艺与匠心,另一方面,粗制滥造也使文创失去真诚之美。惟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使文化传统在当下设计中得到传承与转换,有才能使御窑文创在民众生活中展现持久的鲜活的生命力。
任何文创产品的设计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意人才,虽然创意人才来源广泛,但高校作为培养高端设计人才的摇篮,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协同创新机制、多学科资源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可以有效促进高校与企业、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创新型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文创产业走向市场化。对高校而言,创新既是发展手段,也是现实目标。“高等院校已经或正在成为各国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11]因此,御窑文创有必要充分发挥景德镇几所本土高校尤其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引领作用。设计学科的专业导向,院校教学人才培养的任务,产学研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及知名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有效引导等均与御窑文创设计发生着密切关联;同时,对景德镇陶瓷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也是本地高校的神圣使命,通过研究与教学实现设计创新并使成果服务于社会与民众,这也是高校职责所在;此外,御窑文创设计也为高校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创设计的多种需求也刺激了学科资源的配置与整合,也挖掘了学科的潜在发展空间,并为人才培养和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也是高校介入御窑文创设计的优势所在。
如前文所言,在建设试验区的背景之下,御窑文创设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如何生产出具有鲜明御窑主题特色的文创产品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这一方面离不开对御窑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对其它博物馆文创经验的汲取与借鉴。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博物馆文创史上的先行者,在2005年推出了一部名为“Old is New时尚故宫”的宣传片,希望设计师从传统文物中汲取灵感与发现时尚(Fashions from the Past at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并将典藏文物以时尚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此拉近博物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让民众认识到博物馆的魅力。将文化创意以多样化的方式融入民众生活,台北故宫有着良好的典范作用,其明星产品如“朕知道了”纸胶带、“翡翠白菜”雨伞等引发了民众广泛的关注。同时,台北故宫与知名品牌的合作也为御窑文创开发提供了思路:“当东方故宫遇上西方ALESSI”与意大利ALESSI(艾烈希)合作的“the Chin Family”系列,与日本Sanrio合作开发的个性化人偶,与“法蓝瓷”合作开发的工艺精品等都引起良好的反馈。这种品牌合作以强强联手的方式,不但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新方法、新创意,也为其销售拓宽了新渠道、新受众,这是一种双赢策略,对御窑文创而言也无不具有借鉴意义。
2015年3月,国务院新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明文指出:“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创、旅游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加博物馆发展能力。”[12]这是大陆对博物馆文创在法律层面的第一次明确指示。随后,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在景德镇建设试验区的历史际遇之下,在御窑博物院正式挂牌的时机下,御窑文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格的挑战。作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设计师,我们应该深度研究御窑文化资源,明晰其对景德镇乃至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而非仅仅止于对御窑器物浅表化和符号化的认知。御窑文创的核心在于挖掘御窑文化的内在属性,并自觉运用设计思维进行创造性转换,在御窑传统与创意生活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之以新的姿态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于民众而言,御窑不再是一种不可企及的放在玻璃罩中让人仰望的冷冰冰的文物,而是一种延续御窑文脉的可以带回家的鲜活的创意产品。此外,还应自觉运用“互联网+”将御窑文化以趣味性的形式加以推广与传播,使民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加深对御窑传统的认知。通过御窑文创,在新时代以新姿态讲好御窑的故事,讲好陶瓷的故事,讲好文化的故事,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进而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以及文化观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于此,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