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孝林
当代中国文化安全视野中的文化认同研究
史孝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2488)
文化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文化认同,要做好文化安全工作就需要把文化认同放在突出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价值的渗透,不仅对我国的文化认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且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一些媒体的操纵,有意扩大国内一些地区在文化观念上的分歧,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消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对我国造成的消极影响,加强文化认同的研究以培育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极为紧要的任务。
文化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文化认同;核心价值观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着重要意义[1]。文化在当代世界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愈来愈成为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要素,国际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背后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因素,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新时代,文化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之一,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维护国家统一与和平的重要手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国家安全水平,就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增进文化认同。
文化安全主要是指保障国家文化主权,保护国家诸多文化形式的健康发展不受外来势力的威胁和侵扰,使其得以保持和延续现存文化特质。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在于保证文化的先进性,文化的先进性是文化能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根本。因此,所谓文化安全不单是指保护一国传统文化的纯洁性,也不是完全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是保障国家文化能够沿着先进性的方向发展。为保障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在继承新中国历代国家领导人的国家安全思想基础上,根植于当代中国国情而做出的伟大理论创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不仅要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要进行不断的文化创新。
文化安全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保障和维护国家安全中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日益凸显,其矛盾不仅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也同样表现在文化和价值等领域,其消极因素亦可能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对国际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和冲击。从国际形势看,逆全球化的兴起导致国际社会出现诸多问题,政治领域内的保守势力登台并表现出“各家自扫门前雪”的不合作、不负责的政治倾向,这极大地增大了国际环境的风险。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有意遏制中国的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价值渗透,并有意培植“反华势力”以影响我国的和平与稳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应对和防范国际形势带来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共涵盖11种安全,其中文化安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安全离不开文化安全,文化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在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等方面,虽然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国家安全也面临新矛盾和新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化安全成为构筑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一道安全屏障。
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文化认同,保障文化安全关键在于加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社会群体的文化归属感,这种文化归属感以个体对群体所产生的价值依赖感为根本,是个体对某一集体的价值情感的肯定性认知,它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存有某种特定价值的相互连贯性和一致性,这种连贯性和一致性表现为一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普遍性。文化总是历史主体的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因而文化总是具有特定的社会普遍性意义。由此而言,文化的认同也就在于人们对某种社会普遍性的价值观念所达成的共识。人作为一定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具有特定社会的文化烙印,这种文化烙印也就代表着对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认同包括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言语认同等,其中价值规范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文化认同的意义看,文化认同所表现出的价值观认同,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方面。同时,文化认同还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所以,保障文化安全,加强文化认同,也是为了增强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要求弘扬和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文化自信不单是理论口号,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性的力量。正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上,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孕育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不断改革的革命文化。因此,加强文化认同,就是在增强文化自信,也就是在提高文化软实力。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引起了普遍的社会焦虑。在这种状况下,各国政治领域的保守主义势力开始登台,在国际政治领域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也对国际社会的稳定造成一定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于维护其霸权地位的目的,不仅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表现出不合作倾向,以打压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在文化上企图对中国进行价值渗透,试图扰乱中国国内的稳定秩序,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由此,我国文化安全就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双重挑战。
关于意识形态领域内两大社会形态的斗争在历史上由来已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此心存忌惮。它们不仅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一直试图遏制中国发展,而且在文化领域不断地进行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念的渗透,以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行和平演变。两种社会形态背后的意识形态斗争愈发被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层面。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必然威胁其霸权地位。为遏制中国的发展,它们不断炮制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不仅扰乱了国际秩序与环境,而且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法性是通过不断向人民灌输消费主义文化并不断满足其物质消费的欲望而获得的。在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被普遍认同,“消费主义”盛行,统治者通过不断的消费刺激使人获得满足感,以掩盖其社会制度内在的剥削事实。“消费主义”文化盛行,造成过度消费、资源浪费,并带来环境资源问题。在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领先地位,打着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旗号而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掠夺和资源掠夺,同时又把国内由于过度消费而产生的大量废弃垃圾输入发展中国家,这不仅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摧残,更对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身心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直到今天,资本主义国家还在试图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灌输其消费主义文化,企图同化这些国家,进一步将发展中国家变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由此可知,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价值的渗透具有极大危害性。我国在参与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文化价值所渗透,对我国社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尤其对我国青年人树立正确价值观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植于艰苦奋斗的优良文化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与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冲突性。如果任由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文化渗透、腐蚀我国社会,就会动摇我们民族价值感的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心,就会使大批青年人丧失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和自己未来发展的信心。事实正是如此,由于西方文化价值的不断输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被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负面东西所沾染,以致影响到我国的文化安全,导致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严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对港、澳、台地区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习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于阻碍中国发展的目的,企图在文化上分裂我国,尤其在香港,利用部分无知青年实施一些破坏稳定的行为,不仅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两种文化的分歧,以制定相关策略。
从表面上看,香港乱局的发生,资本媒体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一些媒体甘愿充当西方政治势力干扰我国文化安全的工具,为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摇旗呐喊,失去了客观性,其畸形的价值输出和严重歪曲事实的报道,使广大民众在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上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影响大众价值观的选择,对民众的国家文化认同造成极大破坏。从深层次上看,香港乱局的发生,实际上是不同经济制度下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归根结底属于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由于两种文化在经济基础上内在地存有差异,就会在意识形态上有不同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奉行自由主义,这种自由主义又表现为个人主义,是一种把对自由的理解置于集体的对立面的自由。与之相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奉行个人与集体的统一,倡导“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在社会主义自由观下,个人不再被视为私利的纯粹“经济人”,而是作为“社会人”存在,每个人的发展与其他人的发展相互协调一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每个人不再被视为实现他人目的的手段,而是真正作为目的而存在。对比内地和香港的文化差异可以看出,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异必然造成两种价值分歧,而这一分歧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意操控下被进一步放大,从而对我国的文化认同造成更大的冲击。
内地和香港同属一个中国,虽然存在文化差异,但这一差异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同一个文化根源上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精神价值,其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汲取的重要内容。我国各个地区虽然存在某些具体的、特定的文化差异,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具有同根同源的内在联系性。而这种内在的联系又反过来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各民族和各地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洗礼而沉淀下的国家精神财富。无论应对何等的外来风险,中华民族始终能够紧紧作为一个整体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而又绵延不绝。尤其是在当代,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风险问题上,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更为深刻而又重大的意义,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纵观历史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各地区各民族基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基础而保持着国家认同,这是根源于民族血脉之中的文化价值认同,不惧任何迎面而来的挑战和风险。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当前香港发生的问题,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内地和香港虽然存在两种社会制度及其带来的价值和文化差异,但二者本身是同根同源,具有历代相传的相同的文化血脉,这一血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证明,中华民族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能保持民族自信,以自强、勇敢的民族精神应对苦难。不可否认,香港乱局的背后推手是西方敌对势力,他们为了打压中国的发展,不仅在物质上和金钱上对未成熟的青年加以笼络,更从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上向未成熟青年灌输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煽动青年人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文化认同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使人民群众能够深刻意识到作为中国人的血脉之亲,能够齐心一致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造成的威胁。
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了文化间的交流,促成了文化间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各文化又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发展不仅要加强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要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增进各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同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核心。从对外文化交流看,增进文化交流,一方面可以增进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博采世界文明之长,汲取世界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发展中华文化;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需要走出去,加强与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对话,以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从而增进互信,共同构建良好的国际秩序与和谐的国际关系,为国际间的和平与稳定做出积极贡献。从国内文化交流看,内地与香港由于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而带来的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文化隔离,一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成长的青年由于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一味地迷信和崇拜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由此而引发一些社会冲突,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并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倡导大家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事业。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唱响社会主旋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外敌对势力一直图谋分化我国,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价值渗透,这倒逼我们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维护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精神支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柱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广泛地深入人心,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万众一心共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保障文化安全,需要保证文化的先进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根据国情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保证,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实体会到幸福感和满足感。文化创新不是无根无源的创新,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创新,同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尤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正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当代中国发展做出的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不仅要做到文化自信,还要通过文化的作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步。
[1] 焦艳丽,奚海燕.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2004(6):33–3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A Study of Cultur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Security
SHI Xiaol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cultural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barrier to safeguard national security. The core of cultural security is cultural identity. In today'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Western capitalism, not only has it impacted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also has a serious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social order because of the manipulation of some hostile Western media who intend to widen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concepts in some areas of China. Therefore, in order to solv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Western capitalism, it has become an extremely urgent task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cultural security;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cultural identity; core values
2019-08-2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14BC09)
史孝林(1991―),男,北京人,博士研究生。
D602
A
1006–5261(2020)01–0145–05
〔责任编辑 叶厚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