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圆程
(湖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给中国经济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各种风险挑战。为了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因为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1]。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笔者认为,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大力抓好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具体制度规范,它通过对企业员工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引导员工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高效利用各种资源,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效益、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们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时,曾告诫我们:全党要高度重视制度问题,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企业也同样如此,好的制度能够使员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快速健康的高质量发展,糟糕的制度会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适应员工、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是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应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是必然选择,制度是改革深化的重要保障。好的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降低企业的经营运作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可以规范员工行为,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而不懈努力。
二是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需要。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国有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突出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人才力量,如果建立合理的产学研协调创新制度,就能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技术创新、协调创新,并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技术赶超的骨干作用。
三是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实现企业现代化及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传统国有企业集权式管理,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参照国际市场惯例,主动适应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机制,调整治理结构,严格内部管理,完善监督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标准,这是主动与国际化接轨的正确选择。进入新时代,保证国有企业正常运行的协调与控制,增强企业活力,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国有企业更加突出位置,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
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其产权组织制度或某一项具体的制度,还取决于其管理和技术状况等多种复杂因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国有企业更应该转换经营机制,做到管理科学。而“管理科学”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供应管理、销售管理、研究开发管理、人事管理等做到科学化管理[2]。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化、科学化运作的基础,是推进企业科学管理、高效管理的前提。制度好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制度不好可能使人心不稳、人浮于事。当前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管理者思想认识不到位。首先,由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有的国有企业总经理是由上级党组织和国资监管机构选拔任免,自觉不自觉地就流露出长官意志,不愿意听取董事会的意见。其次,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主要领导对市场调研活动重视不够,不清楚市场的实时状况,缺乏危机意识;管理方法不科学,企业内部一定程度存在人事配备不合理;有的经营方式落后,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欠缺,这都会制约企业发展。
二是监管制度不健全。目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国有企业分类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监督有时会出现监督范围界定不明确、职责不清晰、执行监督宽松等现象。有的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仍然重视不够,存在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如有的会计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还不很严格规范;有的国有企业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有时看企业领导的脸色行事,受到干扰,当然很难达到比较有效监督。
三是激励机制不合理。科学管理能极大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激励、约束机制是关键。有的国有企业制度出台前没有经过深入基层调研,管理设计不够人性化,制度根本无法有效推行。当前国有企业的激励仍以传统的职位晋升和授予荣誉称号等精神激励为主,而物质激励不足,这有悖于企业市场化的本质。同时,这导致员工缺乏活力,业务缺乏效率,企业减少效益。
四是制度执行不严肃。一方面,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有的企业领导层不能做到严于律已、争当表率,有章不循,造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制度就会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制度执行者当老好人,容易出现制度执行“弹性过大、灵活性太多、原则性不够”不公平的现象。再者,有的企业执行制度不能持之以恒,热一阵,冷一阵,有损制度的严肃性。
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产权关系、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范畴。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理当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3]。目前,有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着重公司制度改革、轻管理,试图用改革来取代管理的问题。国外企业发展的经验启示我们,仅仅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各种与股份制企业相关的制度也是不够的。因为政府的政策、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企业所有权结构状况差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大小、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技术进步的状况及其他一系列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影响。立足于向管理要经济效益,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为迫切的工作。
1.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
国有企业产权属于国家,应当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资委代表国家由直接管理转变为持有国有企业股份并作为国有企业股东参与企业治理,这能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加大对企业授权放权力度,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4]。同时,国有企业产权代表要与国家产权管理部门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明确对企业法人财产及国有净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国有产权代表应就公司重大产权变动、重大投资项目及利润分配方案等重大问题及时向产权管理部门提出报告,并对国有资产负主体责任。
2.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
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是改革发展趋势,推行国有企业财务监管配套改革尤为重要。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前提下,严格法治,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增强监管意识,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及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方式。建立国有企业与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制度,实现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监管,对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检查。
3.进一步完善服务制度
进一步下放经营自主权,做好“放管服”各项服务工作,简化审批手续,坚持主动上门、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优化企业外部环境,健全市场机制,保障公平竞争,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造力。
企业制度体系的主旨就是通过规范企业中人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企业的制度体系必然要受到企业战略的约束,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并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保障。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国有企业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前提下,明确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的职责,构建职责明确、协调配合、合理制衡的治理结构。风险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就随时发生。当然,内控的目的不是消除风险,而是有效预防。为此:
一是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党委统一领导、党组织嵌入制度。将党组织嵌入治理结构体系体现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要求,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推进深化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和治理制度改革的重大创新[5]。通过党的政治领导,确保国有企业政治方向;通过党的思想工作,提升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党的组织工作,确保落实国有企业党委 ( 党组) 领导核心作用,真正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从而达到以党建助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是完善重大事项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方式,涉及“三重一大”项目,在党委领导下按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决定。防止权力滥用滋生腐败,投资采购、招投标等活动也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来完成,应当由多个部门和人员参与完成。
三是要强化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风险防控点,特别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外部经营环境,重点关注高风险点的防控。要加强企业合同管理,明确各合同管理部门职责。国有企业一般业务都会有较大金额资金交易,合同订立凡是与投资融资、价款结算、资金管理等有关的条款,必须征求财会负责人意见,从源头对资金往来、生产经营、后续监管等方面进行规范;合同履行除遵循诚信原则外,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适时运用合同履行抗辩权,确保维护国有企业合法权益。
四是强化内部审计地位,积极探索内部审计外包制度。内部审计旨在审查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企业计划执行。重点查看会计记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制度准则规定、会计报表能否真实反映该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没有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现象等[6]。内部审计部门职责到位,对加强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为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必须将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相分离,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人员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不受公司经理层影响,涉及公司经理的审计结果直接报告董事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监督和保护作用。必要时,可采取内部审计外包,这有利于我国国企内部管理加大自我约束。从目前形势看,国有中小型企业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且外包成本较高,权衡利弊,不大适用于内部审计外包。国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及海外国有企业由于外部审计间隔时间太长、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证监会到海外监控可能性小,可以选择将其内部审计外包。
2.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企业高层管理者肩负着实现经济目标和公益目标的重任。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履职尽责者当然要享有权益。完善绩效制度,把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利润直接挂钩、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收入与其所经营的国有资产的收益直接挂钩,这是一个在明晰了国有产权以后保障国有产权权益的正确选择。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制度执行的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同时,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执行标准都一样,保障制度刚性和公平性。因为有了好的制度还要有规范的执行者,人的因素不可忽略,毕竟制度的执行、考核还是要由执行公平公正体现,才能真正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当然,有考核,对考核结果理当奖罚分明。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严查不如严惩,其逻辑支点在于,查是查不过来的,不如以严惩治之[7]。奖罚分明,以制度的权威性引领管理,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壮大。
3.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积极探索激励机制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三四中全会报告中,多次强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是许多优秀企业管理的基本遵循。因此,国有企业应优化人本管理模式,深入贯彻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企业员工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制度建设中,多考虑职工的需求,平衡职工实际需要和企业目标要求、协调激励与约束机制,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与人格尊严。通过制度约定来调动员工的情感、情绪,让员工忠诚于企业、忠实于企业。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将大大提升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平等竞争的能力。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于激励措施,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经过对11家企业的深入调查,认为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排序为公平与发展、认可、工作条件、报酬、人际关系、领导作风、基本需求[8]。这一分析结果同样适合当前国有企业。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为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一方面,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推进骨干员工、重大贡献员工持股制度,给员工提供更高的薪酬、更好的待遇就可使员工快乐,从而达致激励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非薪酬激励员工的方法。如当员工完成了某项工作时,上司或部门负责人及时对其工作予以肯定或称赞;给予一定工作头衔或提拔优秀员工成为某一级领导角色等,这都会激发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对于企业而言,鼓励员工的创新与容忍失败,也是一种激发市场活力的机会,企业因此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使企业的创新驱动成为可能。如阿里巴巴公司鼓励个性化办公室的建立,还设立明显的最佳员工标志,为每个员工取一个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名称作为公司内部的用户名。通过这种方式,大大鼓励了员工打破常规和传统的勇气,实际上,企业一直暗示和鼓励员工创新,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创新驱动发展的效果。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国有企业以创新求发展,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有企业发展效能,需要强化制度执行力。首先应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用规则化、程序化、科学化制度来系统地塑造和改变员工的行为,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同时也应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现象,不断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让制度管用见效[9]。这样才能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