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蔚洋
(重庆市轻工业学校 重庆 400709)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中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原理和基本实践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职学生对于这样的课程兴趣较为浓厚,易于接受新观点、新知识。同时,中职学生大多未成年,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处在尚未固化的阶段,因而其可塑性较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课程元素,不但可以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解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的基本构建方法,掌握主要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与标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基础的网络分析和思维能力,为后续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熟悉常用网络设备的配置流程和运行维护方法。因此该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作为中职学生心中的灵魂工程师,首先应该注重提高自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认真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用心对待学生,更多以身教的方式去影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言行,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和榜样,才能使学生自觉以教师为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建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时刻体现育人职责。改变重视知识传递,忽视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传统教学弊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建立在课程培养目标的根本出发点上。笔者认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可以从下列切入点入手,体现思政教育与课程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①计算机网络课程关于计算机发展史部分。虽然计算机技术于1945年发源于美国,但人类最早的计算工具却是中国在2500年前发明的算盘。算盘的发明足以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虽然在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明显落后与西方国家,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新中国建立后奋起直追,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计算速度达到1万次。2003年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超级计算机“银河二号”,其计算速度达到每秒3.39亿次,性能位居世界之首。2016年中国成功发送世界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这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自己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②计算机网络课程关于网络传输介质——光纤部分。当今世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最重要的信息传输介质就是光纤。然而光纤的发明者却是美国华裔科学家——高锟。高锟为此在2009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事例说明了中华民族是勤奋、聪明的民族,对于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③计算机网络课程关于网络安全章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时刻都在企图颠覆我们国家政权,破坏中国和平发展的计划。近年来,针对国防部和海事部门和中国航空管理系统的网络攻击不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启发学生,使其理解发展中国自己的信息产业的迫切性。只有自己掌握核心科技,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④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网络设备章节。在讲述网络通信设备章节时,从当今中美两国在信息科技领域爆发的竞争说起,以及美国政府对华为技术公司的制裁,相关企业的断供。使学生看清美国政府的霸权主义面孔,批判“科技无国界”的虚伪论断。强调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引入案例说明中国在解放初期,在极端贫困的环境下仍坚持发展“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教育学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来不惧怕威胁、恐吓。鼓励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环节非常适合于训练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协作意识。在实验环节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学生自主选举组长,负责小组的实验组织。授课教师给各个小组长分配实验任务,各组长在与组员合理协商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协调能力。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非常适合于融入思政元素的。只要任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进思政教育方式和方法,就可以实现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格塑造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