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方法学的基本主张及其内在逻辑

2020-01-07 11:09杨述超
天府新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方法学常人规则

杨述超

一、引 言

医生如何诊断病人的病情?法医如何鉴定尸体的死因?陪审员如何判断嫌疑人是否有罪?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优秀的医生、法医、陪审员都应该“理性”行事,严格遵循特定的规则手册或行动指南,在行动中尽量摒弃个体的人为因素。20世纪中叶,加芬克尔(Garfinkel)的研究发现,专业人员并非是完全按规则行事的木偶,专业人员的思维与行动方式与普通人并不存在截然不同的差异。加芬克尔及其早期追随者一起,抛弃传统的专业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普通人的视角,将各种社会活动当成是日常生活来进行研究,揭示那些被人们所忽视的透明的社会结构,重新发现社会活动的内在合理性,这项研究被称为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

什么是常人方法学?用加芬克尔的话说,常人方法学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有组织、有技艺的实践所创造的权宜性的、不断进行的成就的索引性表达式和其他实践行为的理性特征的一种研究”(1)Harold Garfinkel,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Prentice Hall, 1967, p.11, p.6.。他们认为,如果日常生活(2)在常人方法学研究中,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一种更加彻底的立场认为,日常生活具有基础性地位,各种社会活动都是以日常生活为理解和行动基础的。的有意义的、模式化的、有规则的特征是人们必须努力去成就的,那么我们也必须假设,人们有一些做这些事情的合理方法。(3)Harold Garfinkel,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Prentice Hall, 1967, p.11, p.6.加芬克尔的提议得到了常人方法学家们的积极

响应。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对有关自己的事实有一种讲究的知识(4)Hugh Mehan & Houston Wood, “The Morality of Ethnomethod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1975, Vol.2, No.4, p.509.,日常活动具有社会-逻辑完整性,对于组织和理解日常事件的任务来说,人们的实践推理和行动的内在方法是充分的。(5)David Bogen, Order without Rules: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Logic of Convers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p.23.因此,常人方法学的首要研究课题是“人们的方法”,即,发现特定情景下的人做事情、创造社会生活的有序秩序所使用的方法的集合(6)Carly Butler, Richard Fitzgerald & Rod Gardner, “Branching out: 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9, Vol.36, No.3, p.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常人方法学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根据常人方法学的思想研究不同类型的社会活动,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遗憾的是,虽然常人方法学有一个单一的起源,即哈罗德·加芬克尔,但它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范式。加上加芬克尔反对理论建构的主张,使常人方法学长期以来呈现出一种松散的研究现状。常人方法学超越了学科界限,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子领域,并且跨越了纯粹的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而且这种多样性还将继续增加,关于常人方法学的许多基本问题——诸如“对谈话的常人方法学的和会话分析的研究进路的差异”、“民族志方法的使用”、“话语与机构性语境的关系”等许多问题的争论也将会一直持续,常人方法学中存在多种研究主体,它不是一个单一事业。(7)Douglas Maynard & Steven Clayman, “The Diversity of Ethnomethod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1, Vol.17, pp.386-412.研究者甚至干脆宣称:常人方法学的特点就是不一致性。(8)Paul Atkinson, “Ethnomethodology: A Critical Review”,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88, Vol.14, p.441.

常人方法学具有反对理论建构和坚持多样化研究风格的主张,加上其创始人加芬克尔的略显晦涩的写作风格,使常人方法学的研究招致了许多误解和批评。在批评者看来,常人方法学没有一种系统方法,他们也没有提出任何清晰的概念框架和特定的研究程序,他们既不进行系统研究,也不努力建构系统理论,只是满足于一些随机的研究。(9)Pierce Flynn, The Ethnomethodology Movement: Sociosemotic Interpretations, Mouton De Gruyter, 1991, p.95.甚至于,常人方法学被批评为是“神秘主义思想的泛滥”。其中,科泽的批评尤为典型:常人方法学有强烈的反理论构建立场,他们反对构建系统理论,拒绝给出一套定义清晰的、科学的词汇表。虽然常人方法学不断发起关于方法论的争论,但他们并没有给出一套研究社会活动的系统方法,他们的研究充满了一种神秘主义。(10)Lewis Coser, “Presidential Address: Two Methods in Search of a Subst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5, Vol.40, No.6, pp.691-700.

对于上述质疑和批评,常人方法学是否可以予以澄清,或是说,常人方法学的基本主张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否存在融贯的内在逻辑?尤其对于国内的相关学术研究来说,澄清上述问题是推进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将梳理常人方法学的基本主张,呈现其基本主张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说明,对批评者的质疑和批评进行回应,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二、行动的权宜性特征

在对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SPC)和洛杉矶医学验尸中心(MECO)检验死亡者遗体过程的研究中,加芬克尔发现,虽然教科书详细列举了鉴定死亡类型的标准和参考案例,甚至用上了图片等生动形式,然而,工作人员会困惑的是,尽管如此,教科书与现实情况之间仍然是不能完全匹配的,SPC和MECO的工作人员的活动仍然是权宜性的。SPC和MECO的工作人员并非简单地依照教科书的规则来行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宜操作和判断,并且,这种权宜性被认为是正当的。(11)Harold Garfinkel,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Prentice Hall, 1967, pp.12-15, pp.67-68.也就是说,复杂的实际情况需要SPC和MECO的工作人员尽可能根据各种细节来进行权宜判断,从而搞清楚真实情况,而且,这种权宜性判断被认为是恰当的、必要的。

在对帕森斯的进一步反叛中,常人方法学开始反思:具有普遍合理性的抽象理性规则可能吗?经典理论所谈论的规则模型符合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吗?常人方法学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得出结论:人们并没有一本事无巨细的规则指南,人们并非是规则的傀儡或木偶,人们的日常实践推理和活动是权宜性的,这种权宜性是合理的。加芬克尔反驳了帕森斯主义对人们的日常活动的解释。他戏称:社会科学理论家们把人们的形象塑造成为一个“判断傀儡”,这样的判断傀儡又包括“文化傀儡”和“心理傀儡”,文化傀儡只会遵守文化和社会决定的合法行动,心理傀儡则只会遵从心理或生物的行为过程选项,帕森斯理论关于人的模型是不符合实际的。(12)Harold Garfinkel,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Prentice Hall, 1967, pp.12-15, pp.67-68.加芬克尔的批判得到了常人方法学家的响应。常人方法学家们认为,传统社会学研究只是试图利用那些预先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结构来分析人们的行为,他们感兴趣的是社会活动理论的理想结构,并将科学探究的理想作为一种日常理性的模型,把人当作与傀儡和木偶差不多的东西,取代了人们组织和评价其自身活动过程的合理性的考虑,忽视或扭曲了社会行动组织的一些重要方面,未能捕捉到世界的真实面貌。(13)Charles Goodwin & John Heritage,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90, Vol.19,pp.284-285

根据常人方法学的看法,社会活动的权宜性特征是不可克服的。其首要原因在于,规则不可能适用所有情况,规则总会遭遇例外情况,人们需要根据场景的实际情况来权宜性地行动。由于规则不能预见在其使用中需要考虑的无数偶然性,规则的应用必然意味着对“等等及其他情况”的理性判断,适应那些无法在预先进行详尽说明的偶然性,因此,人们的活动必然是权宜性的。(14)Melvin Pollner, “Left of Ethnomethodology: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Radical Reflexiv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1, Vol.56, No. 3, p.371.常人方法学的研究发现,即便是高度制度性的司法活动、医疗活动,事先制定好的规则已经非常繁琐和细化,但仍不能满足实际的各种情况,仍然需要人们的权宜性判断。(15)Douglas Maynard & Steven Clayman, “The Diversity of Ethnomethod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1, Vol.17, p.405.而在对卡牌游戏的研究中,利伯曼则发现,人们不喜欢完全依照规则行事,玩游戏的人们还会不断协商和制定新的规则,而正是社会活动具有这种开放灵活的权宜性特征,才使得玩家们能够维持整个游戏过程的有序性。(16)Kenneth Liberman, “The Reflexive Intelligibility of Affairs: Ethno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Cahiers Ferdinand de Saussure, 2011, Vol.64, pp.77-80.在常人方法学家们看来,行动的权宜性特征不仅是必然的,而且对维持社会的有序性来说也是必要的。

可以看出,虽然常人方法学在学科范式上呈现一种松散的形态,但常人方法学家都具有如下共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动总是权宜性的,而且这种权宜性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正因如此,权宜性也被誉为是常人方法学的第一个发现。当然,除了实际情况的多样性和偶然性外,社会活动的“索引性”和“反身性”(17)“reflexvity”有反身性、反思性、自反性等多种译法。“reflexvity”一词具有反思性的含义,即行动者的意义理解、实践推理和行动都必须反思场景及可能后果。“reflexivity”还有一层含义,即场景与人们的意义理解、实践推理和行动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反身性的译法更为贴切。参见肖瑛:《“反身性”研究的若干问题辨析》,《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特征是导致社会活动的权宜性的两个更为根本的原因。我们接下来将分别予以梳理。

三、行动和规则的索引性特征

索引性指这样一种现象:“有这样一种表达式,听话人不能够确定其意义,除非听话人能必要地知道或假定这个表达式的使用者的词汇表或目的、话语的情景、之前的会话过程、或存在于表达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实际或潜在的特殊关系”。(18)Harold Garfinkel,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Prentice Hall, 1967, p.4, pp.38-40, p.10, pp.104-115.比如,加芬克尔和学生们对一对夫妇的一段日常谈话的研究表明,夫妻双方之所以能彼此理解,是靠双方并未提到的许多信息为基础的,分析者完全写出谈话所涉及的背景和未提到的所有信息这一任务是难以完成的,或者说在原则上不可能完成的,因为解释所依赖的资源和依据只能是暂时的、临时性的成就,它们指向了更多的资源和依据。(19)Harold Garfinkel,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Prentice Hall, 1967, p.4, pp.38-40, p.10, pp.104-115.

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活动的索引性特征不仅是普遍的,也是不可消除的,即,不能通过将索引性表达或行动替换为客观表达式来消除索引性。因为客观表达式其实也是一种“索引性成就”,也需要根据场景来理解的,当然无法通过客观表达式的代替来消除索引性。那研究者是否可以通过还原语境信息而消除索引性呢?这种企图也是必然要落空的。由于索引性的无止尽的特点,对语境的还原分析是无止境的,彻底的还原分析只能导致对特定的社会的运行机制的整体理解。同时,加芬克尔指出,普遍意义上的语境概念是不存在的,对语境的每一次使用都毫无例外是索引性的、反身性的。(20)Harold Garfinkel,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Prentice Hall, 1967, p.4, pp.38-40, p.10, pp.104-115.也就是说,语境总是一种社会事实的动态发展中的一个临时产物,对语境的使用就是在改变语境。正如霍斯利和菲茨杰尔德所说,行动者的理解、推理和行动不断地构建语境,语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对语境进行静态的还原性分析是不可能的,语境并不是被强加的,而是被成就的。(21)William Housley & Richard Fitzgerald, “The Reconsidered Model of Membership Categorisation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2002, Vol.2, No.1, p.68.语境并非是指导和影响社会活动的外在的静态因素,而是被人们的活动所不断构建的临时产物,研究者不可能通过还原语境信息来消除社会活动的索引性特征。正如加芬克尔和萨克斯所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逻辑学家、哲学家等很多领域的研究者将索引性视作为一种麻烦,试图利用“意义明确的客观表达式”来替代意义含糊的索引表达式,从而消除令人“懊恼的”索引性特征,但他们很快发现,索引性是不可避免的。(22)Harold Garfinkel & Harvey Sacks, “On Formal Structures of Practical Actions”, John McKinney & Edward Tiryakian, eds., Theoretical Sociology: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s,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70, pp.347-349.

我们可以通过人们对“红灯停”的交通规则的理解来说明规则的索引性特征。对于最为常见的规则“红灯停”,人们必须要结合相应的场景——亮起的红色信号灯、等待通行的人群和机动车、马路或斑马线等因素——来理解这条规则。脱离上述资源,人们将无法理解“红灯停”这条规则究竟意味着什么。并且,对于亮起的红色信号灯、等待通行的人群和机动车、马路和斑马线等的意义理解,需要索引更多的资源,而且,这样的索引是永无止尽的。

由于索引性的普遍性,规则也具有不可消除的索引性特征,其意义具有“不可弥补的模糊性”。规则的意义并非是被预先规定好的,人们对规则的意义理解只能是一种意义构建,人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来理解和构建规则的意义。规则的意义与场景紧密相关,人们总是要根据场景来理解和构建规则的意义,甚至可以说,规则自身并不具有超越于场景的普遍性意义。行动遵守规则,而规则的意义是行动者根据场景而进行的“构建性理解”,因此,人们的行动就总是需要根据场景而“因地制宜”,必然是权宜性的。

四、行动和规则的反身性关系

规则与行动并非简单的单向决定关系,这也是导致社会活动的权宜性的重要因素。在社会活动中,人们不仅会根据既存的规则来行动,还会考虑行动的可能后果,进而考虑该如何行动。在对陪审团的实践推理的研究中,加芬克尔发现,陪审员在司法活动中会对规则的使用进行修改,陪审员关于规则和证据的推理与行动不仅与陪审团成员的知识背景相关,他们还将对规则和证据的理解、推理和行动与可能产生的相关后果联系起来,陪审员的这种理解、推理和行动过程是反身性的。(23)Harold Garfinkel,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Prentice Hall, 1967, p.4, pp.38-40, p.10, pp.104-115.比如,当陪审员们提到了某个证据,他们会反复思考这个证据对于案件的重要性,还会推测法庭外的社会可能产生什么争论,他们的决定对他们的决定方式是反身性的,他们的描述和论证反身性地嵌入到他们的讨论中,行动与规则之间存在一种反身性的关系。

反身性这种特征可以大致被刻画为:“这里有一种描述,这种描述可能是它所要描述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一种无止尽却不可避免的方式,这种描述说明了那些环境,也被那些环境所说明”。(24)Harold Garfinkel & Harvey Sacks, “On Formal Structures of Practical Actions”, John McKinney & Edward Tiryakian, eds., Theoretical Sociology: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s,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70, p.338, p.338.描述就是构建,人们的理解和实践推理构建了行动的框架,同时人们理解了它。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的意义理解和活动与场景之间存在反身性关系,人们的理解和行动依赖于场景,同时构建了场景,社会场景在被理解的过程中被构建。我们可以继续通过人们对“红灯停”的交通规则的理解来说明规则与行动的反身性关系。人们对“红灯停”这条规则的理解构建了人们的行动框架,而人们随后的各种行动——行人在红灯亮起时停止过马路、消防车和救护车在执行任务时闯红灯、出租车司机为了救人而闯红灯等社会活动反过来也成为了人们理解“红灯停”这条交通规则的意义的场景,“红灯停”这条交通规则获得更多的意义。规则和行动相互影响,并且,这种相互影响并不会在某处停止下来,而是会随着社会活动的进行永远持续下去。

因此,并非仅仅是抽象的规则决定了人们的行动,人们的权宜性活动也在不断造就规则。规则是人们的行动的资源和条件,但也是人们的权宜性活动的产物;规则指引行动,而行动也不断构建规则。在常人方法学所展现的这幅社会图景中,从根本上说,并非是内化于成员的抽象规则导致了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现象,而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权宜性活动导致了规则,以及动态的、稳定的有秩序的社会现象,规则和人们的行动之间存在复杂的反身性关系。波尔纳认为,加芬克尔所提出的这种关于社会系统的图景比传统社会学的图景更有吸引力,常人方法学研究能更深入地理解规则、理性和主体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性质和作用,这要比将他们看成是判断傀儡更精巧。(25)Melvin Pollner, “Left of Ethnomethodology: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Radical Reflexiv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1, Vol.56, No.3, p.371.因此,规则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认知基础,是一种权宜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帕森斯意义上的抽象的、僵硬的物。

在常人方法学视野下,规则的索引性决定了其意义的模糊性,人们需要根据场景来理解和构建规则的意义,所以,人们需要根据场景来开展权宜性行动。也就是说,规则并不能独立于具体的社会活动,规则也是一种“不断进行的权宜性成就”。(26)Douglas Maynard & Steven Clayman, “The Diversity of Ethnomethod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1, Vol. 17, pp.390-391.同时,人们的权宜性行动也在不断构建规则和场景,这种反身性关系并不会在某处停下来,而是会随着人们的活动一起永远持续下去,使规则的索引性是不可消除的。正如加芬克尔和萨克斯所说:反身性特征保证了语言的索引性特征,表达式的确定性存在于它们的后果中。(27)Harold Garfinkel & Harvey Sacks, “On Formal Structures of Practical Actions”, John McKinney & Edward Tiryakian, eds., Theoretical Sociology: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s,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70, p.338, p.338.反身性概念打破了这样一种设想:存在一个总是等待着被描述的、被理解的规则系统。规则与行动的反身性关系既直接导致了社会活动的权宜性特征,也导致了规则的不可消除的索引性特征,进一步确保了社会活动的权宜性。

五、行动与规则的可说明性特征

如上所述,由于普遍存在的索引性特征,规则和行动的意义是模糊的,人们的理解是一种基于不断变化的场景的意义建构,那么,对于同样的规则和行动,不同的人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社会活动必将陷入永恒的无序状态。此外,人们的意义理解也是一种介入因素,改变着意义理解所依据的场景,坚持彻底的反身性将使彻底的意义理解成为不可能。常人方法学认为,上述挑战并不会妨碍人们的社会活动,也不会妨碍研究者对社会活动的理解。常人方法学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是可理解、可说明的,并提出了可说明性的概念。所谓可说明性,加芬克尔说道:“当我谈到‘可说明的’,也就是说,情景化的实践能够被成员‘看到-和-说出来’。”(28)Harold Garfinkel,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Prentice Hall, 1967, p.1.

常人方法学认为,可说明性是人们组织他们的行为的方式,人们会努力让自己的行动为他人所理解。研究者认为,可说明性接近于可理解性或可解释性,因为人们应该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设计行动,从而使其意义是清楚明白的,或者至少在需要时可以被解释。(29)Paul ten Have, “The Notion of Member is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On the Role of Membership Knowledge in Ethnomethodological Inquiry”, 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2005, Vol. 30, No.1, p.32.人们的活动的意义需要被他人所感知和理解,人们就必须让自己的活动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可理解的、可说明的。当人们行动的时候,人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人们做出某个行动,必然要试图让别人理解他的行动的意义。(30)Michael Lynch,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Ordinary Action, Ethnomethodology and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p.15.比如,当你站在公共汽车站的时候,你以某种方式站立在那里,你就是在试图让他人能够理解你是在排队等公共汽车,于是,有人过来站在你旁边排队,最终,这些人站在一条线上,一个接着一个直至结束。在社会活动中,人们总是试图让自己的活动能够为他人所理解,社会活动是能够为人所理解、所说明的。

而对于试图对社会活动进行研究的研究者来说,如果社会活动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相互协作的成就,即,这些成就是通过参与者们彼此一步一步的相互理解、行动上的合作来成就的,那么,这些成就必然体现了参与者们的相互理解过程。如果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来理解社会活动的成就,社会活动对于研究者来说就是可理解的、可说明的。加芬克尔和萨克斯认为,可说明性的基础就在于,无论是人们还是研究者,他们都是自然语言的掌握者,他们都是具有共同的社会活动经验和知识的普通人,社会活动世界为彼此的理解提供了共有的基础。自然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基础,自然语言使人们的活动成为可观察的-可报告的。(31)Harold Garfinkel & Harvey Sacks, “On Formal Structures of Practical Actions”, John McKinney & Edward Tiryakian, eds., Theoretical Sociology: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s,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70, p.342.而且,无论行动者还是研究者,他们作为自然语言的使用者,被认为有理解实际在场话语和行动的逻辑结构的资源和能力。(32)David Bogen, Order without Rules: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Logic of Convers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p.83.自然语言的这种公共属性既使人们的相互理解成为可能,产生可理解的社会事实,也让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说明成为可能。

由于社会活动具有上述可说明性的特征,常人方法学要求摒弃传统的外在性的科学研究方法,因为外在性的研究剥离了社会事实与场景的紧密联系,抛弃了参与者的社会视角,难免会对社会活动的合理性产生误解。并且,外在性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行动方式进入到生活场景中,与社会活动产生了反身性的互动关系,将构建新的社会事实。因此,常人方法学提出,我们要以参与者的视角来理解和研究社会活动,要以一种内在性的方法“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揭示社会活动的合理性特征。加芬克尔指出,常人方法学的研究要求抛弃过多的外在理论预设和科学工具,以普通参与者的视角进入到社会活动中,要求对社会活动开展一种彻底的本土化研究,仔细考察生活细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现社会活动的融贯性、确定性等理性特征。(33)Harold Garfinkel, Ethnomethodology’s Program: Working Out Durkheim’s Aphorism, Rowman & Litdefield Publishers, 2002, pp.246-247.加芬克尔虽然提出了常人方法学研究的本土化立场和要求,但他似乎并不对提出系统的研究方法感兴趣。常人方法学家并无意规定一套研究方法,如果常人方法学有什么方法论原则的话,那就是回到现象本身。

六、常人方法学的研究意义

常人方法学诞生半个世纪以来,在一开始,常人方法学以普通人的视角和理解方式来研究日常生活的内在合理性,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基于常人方法学的立场和视角来研究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最后,我们对常人方法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做一个简要的论述。

首先,常人方法学的研究高扬了人的主体能动性。根据常人方法学的理论,人们并非是规则的“傀儡”或“木偶”,人们的日常实践推理和活动是权宜性的,规则仅是人们的推理和行动的资源之一,人们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以及后果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如何实施理性的活动。规则与实际情况总是存在差距,人们正是依靠主体能动性来开展权宜性活动,协调规则和实际情况的差距,才使社会活动呈现出有秩序的现象。人的主体能动性在维持有序的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常人方法学的研究确立了生活世界的基础性地位。根据常人方法学的研究,生活世界不是琐碎的、毫无规律可循的、杂乱无章的,日常生活实践具有有序的内在组织。并且,生活世界具有最基础性的地位。加芬克尔和萨克斯认为,各种各样的人们都是自然语言的掌握者,在这种意义上,他们都是同样的人们,所有这些社会活动都可以通过日常实践推理和行动来进行说明,我们应该对它们进行无差别的研究。(34)Harold Garfinkel & Harvey Sacks, “On Formal Structures of Practical Actions”, John McKinney & Edward Tiryakian, eds., Theoretical Sociology: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s,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70, p.342.就如邦纳所说,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所有类型的社会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都可以进行无差别的常人方法学研究,拒绝研究社会活动的立场是自我反驳的。(35)Kieran Bonner, “Reflexivity and Interpretive Sociology: The Case of Analysis and the Problem of Nihilism”, Human Studies, 2001, Vol. 24, No.4, p.273.常人方法学的研究确立了生活世界的基础性地位,使我们可以将各种专业性的、制度性的社会活动当成是社会活动来进行研究。而经验研究表明,这种立场有助于我们重新发现专业化的、制度性的社会活动的理性特征。比如,林奇以常人的视角介入到科学活动过程,跳出科学自身的逻辑,对科学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文化和社会研究,“重新发现”了科学活动。(36)Michael Lynch,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Ordinary Action, Ethnomethodology and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最后,常人方法学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根据常人方法学的研究,规则和行动都是一种索引性符号,其意义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来构建。如果将它们抽离出来进行单独研究,我们势必会误解其真实意义。利伯曼强调,参与者的场景被按照他们自己所想的方式被研究,被研究的人的世界的意义必须被保留,而不是被淹没在当代欧美社会科学家的语言和相关性之下。(37)Kenneth Liberman, Dialectical Practice in Tibetan Philosophical Culture: An Ethnomethodological Inquiry into Formal Reasoning,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4, p.109.因此,与传统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把人们的社会活动还原为因果关系并使之成为人们的普遍行为准则(38)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页。不同,常人方法学坚持对规则和社会活动进行本土化的研究,不将研究对象与其所在的场景相剥离,拒绝为具体的社会活动提供一种终极性说明。研究者在研究时要抛弃掉可接受性、价值、重要性、必要性、特殊性、成功或理论一致性等传统社会学所强调的价值因素,通过反复观察自然发生的数据的记录,尽力根据活动参与者在开展活动当下的真实情况来描述这些活动。(39)Michael Lynch, “Ethnomethodology without Indifference”, Human Studies, 1997, Vol.20, p.371.社会活动本身是研究者所唯一能依靠的东西,研究者不能根据外在的抽象模型和理论来理解和说明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合理性。(40)但是,常人方法学并不因此沦为了只关注社会微观现象的一种研究。由于索引性是无止尽的,我们不仅可以研究微观社会活动本身的合理性,还可以根据索引性进一步研究特定社会系统的局部结构和运行机制,最终甚至能够挖掘出特定文化或社会的深层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立场”。常人方法学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从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中理解社会活动的意义。

七、结 语

常人方法学对社会活动的第一个发现是权宜性。根据常人方法学的研究,社会活动不能被简单看成是规则的应用案例,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依赖于人们的权宜性判断和行动,这种权宜性是维持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手段。有两个因素导致了社会活动必然具有权宜性:首先,规则与实际情况之间的不可避免的差异,行动者需要通过权宜性的判断和行动来开展社会活动;其次,由于索引性特征的普遍存在,规则和行动的意义是模糊的,人们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来理解规则和行动的意义,进而使人们的判断和行动成为权宜性的。而常人方法学对反身性的研究表明,规则和场景其实也是不断进行的权宜性活动的成就,从而使对索引性的消除成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总的来说,规则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规则和行动的索引性特征、规则与行动之间的反身性关系,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人们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来开展最适合特定社会场景的权宜性活动。

常人方法学并不认为权宜性、索引性和反身性导致社会活动成为不可理解的社会事实。他们认为,社会活动是可理解的、可说明的。常人方法学对可说明性的研究表明,如果研究者想要理解和揭示社会活动的意义,就需要行动者“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抛弃掉可接受性、价值、重要性、必要性、特殊性、成功或理论一致性等传统社会学所强调的外在价值因素,采取一种彻底的本土化立场来研究社会活动。由于索引性具有“无止尽”的特性,通过对微观社会活动的彻底研究,我们不仅能理解和揭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还能理解和“重新发现”社会系统的结构,甚至整个社会运行的整体机制。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常人方法学虽然为研究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提供了有力辩护,但他们并没有提出一种系统研究方法。或是说,常人方法学对反身性的彻底研究,使得任何研究理论和方法自身都具有反身性特征,从根本上否定了构建系统研究方法的努力,这给后续研究造成了困扰。虽然会话分析的发展为常人方法学提供了方法和技术工具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批评者的指责,但常人方法学所面临的方法论困境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猜你喜欢
方法学常人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大型学术著作《药理研究方法学》出版发行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舌象仪临床应用研究的方法学及报告质量评价
存在与时间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让规则不规则
中药治疗亚健康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和质量评价研究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