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树歆 陈笔琭 徐焕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近年来,全国各地实施了一系列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创新举措,旨在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乡村治理有效的实现路径。分析其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对于总结基层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的经验、拓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市从化区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切实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穿到乡村振兴工作的方方面面,引领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奋力建设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积极探索具有超大城市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农村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靠党。”[1](P257)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党建引领是根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核心,围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主线。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既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又是乡村振兴对党建引领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党中央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将其写入党章,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真正摆在优先位置。这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要注重发挥其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强对党员队伍的培育和管理,形成头雁效应。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必须进一步汇聚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努力建设亿万农民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只有担负基层领导核心的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全面过硬,才能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高效领导、动员和组织党员群众变蓝图为现实,从而建设幸福美丽乡村。
以党建为抓手,扎实推进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使党组织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3]当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农村工作重点。党组织就要围绕战略实施,发挥好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纽带作用,成为村民团结、信任、富裕、脱贫等各项工作的核心,团结带领群众抓生态宜居、抓产业发展、抓乡风文明、抓治理有效、抓共同富裕,切实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战斗堡垒。
近年来,从化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把实施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推动“三农”工作、建设美丽乡村、助推富民兴村的核心引领作用,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区221 个行政村率先在全市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177 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30 个行政村打造成为风格各异的特色精品村,先后成功承办了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珠三角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全省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现场会等重大活动,共承担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和国家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等多项国家试点任务,环境竞争力连续四年排名全市第一,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九年排名全省第一,入选2019 年度“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面展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
一是坚持用“全面”理念,强化党的领导。基层党支部是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形式。基层支部整体功能强不强,与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息息相关。充分发挥党管全面、把方向、谋大局的优势,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因地制宜谋划乡村振兴工作,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重点是坚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局,全区形成了“抓乡村振兴就是抓全区工作”的思想共识,明确了“区抓分类指导,镇街抓逐村落实”的工作原则,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三个标准、五个一批”的工作思路。即:按照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明确的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三个创建标准,依托特色小镇建设,组团连片、辐射一批;依托新型城镇化,城乡互补、改造一批;依托农业现代化,科技兴农、发展一批;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工农互促、带动一批;依托全域旅游发展,富民兴村、拉动一批。同时,着重以覆盖全区五镇三街的20 个特色小镇为动力源,按照“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片成面”的思路,将全区221 个行政村划分为15 个片区,通过特色小镇网状联动发展,带动形成独具从化特色的乡村振兴“网状”动力结构。
二是坚持用“标准”理念,压实党建职责。区、镇(街)、村三级书记坚持抓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镇街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机制、督察问责机制,成立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区领导任副组长的区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组建了拥有19个编制的副处级事业单位——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创新设立拥有10 个编制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乡村头雁培训指导中心。大力开展区领导挂点督导乡村振兴工作,由36 名区领导对全区221个村实行挂点包村制度,示范带头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整升格党总支132个、党委18 个,全部实现应设尽设。规范党支部建设标准,制定党建工作指标105 个,以规范化建设带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升级。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评星定级,成功打造温泉镇南平村、良口镇米埗村等一批乡村振兴党建示范点,吕田镇莲麻村党支部等7 个基层党组织被评为广州市先进党组织,37 个党支部被评为广州市星级党支部。精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完成12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
三是坚持用“分类”理念,发挥党员优势。实施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程,推动党群干部进弱村、政法干部进乱村、“三农”干部进产业村、经济口干部进穷村,精心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特色小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驻村担任第一书记,蹲点一线受锻炼、长才干。全区共选拔储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金种子”后备干部552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后备人选1089 名,增强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力。多管齐下为乡村头雁充电赋能,创新编印《从化区农村党组织“头雁”实训手册》等掌上宝典,2018 年以来组织262名干部通过“羊城村官上大学”提升学历。
一是补齐思想短板,打造“穗北红色户外课堂”。聚焦思想政治引领不足问题,筑牢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认真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乡村振兴工作日常、抓在经常。统筹打好“红色牌”“绿色牌”,坚持就近就便用好红色资源,引领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搭建穗北红色文化培训平台。将北部山区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在吕田镇设立从化区委党校莲麻干部培训中心,新建党章学堂,将“老温泉•新活力”实践馆、云台山战役遗址等打造成穗北红色培训的户外教学点,探索开放式、场景式、体验式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推进红色课堂“两库”建设。搭建“红色文化培训”“党政干部培训”“乡村振兴培训”三大培训课程体系,精心设计突出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乡村振兴等主题的穗北红色户外课堂精品“课程库”;建立涵盖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先进典型人物、全区党政领导干部、优秀第一书记、基层一线干部和退休干部等群体的“讲师库”,为开展穗北红色培训提供师资力量和特色课程支撑。创新红色户外教学模式。坚持开门办学,创新开展“七个一”(参观一个红色景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学唱一到两首红歌、聆听一场专题党课、观看一部红色电影、组织一次直播带货、体验红军的一天)体验式教学,开展“红色讲堂”“致富先锋讲堂”,推动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
二是补齐队伍短板,培育“乡村振兴复合人才”。立足农业农村大区实际,紧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创新开展“头雁高飞、群雁齐飞”行动,精心选育头雁队伍。重点是在选任上坚持精准识别,大力实施头雁精准培养计划。区、镇(街)领导班子化身伯乐,按照“四个原则”(在人居环境整治、社会基层治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村民素质能力提升等方面有思路、有能力、有办法、有成效)选人。以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大力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实地访、多方询、公开选等方式,逐村梳理优秀人才名单进行“靶向培养”,建立由村(居)民到村(社区)书记的链式培育机制,激活源头活水。在管理上坚持严实有力。严把入口关,建立健全村(社区)“两委”干部联合审查机制,由组织、纪检、公安机关等部门联合对拟任人选进行审查;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因私出国(境)审查机制,推动建立村级党组织书记个人档案,切实将村党组织书记管起来、管到位。创新制定村级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办法与事项清单,与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一并推进落实。在使用上坚持务求实效。强化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推动全区221 名村党组织书记全覆盖实现与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从化区共引进培养各类“三农”人才 572 人,其中,院士 4 人,博士 38 人 ,硕士119人,青年创业者78人,农民工匠427人,粤菜师傅67 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引入浙江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11 所国内外大学共同建设的湾区设计开放大学,吸引百名博士到乡村,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输送培养优秀设计人才。湾区设计开放大学首批联合培养的50 名硕士研究生有11 名学员已扎根从化,部分学生的科研项目成果已就地转化,成功孵化出多家企业。重点培育10 个家庭农村示范点和10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824 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340 人。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羊城行动计划,特别是围绕“培养一个厨师,致富一户村民”目标,于2018 年建成广东省首个粤菜师傅培训室,先后推动23 名“中国烹饪大师”每周轮流进驻开展名师下乡、培训下乡活动,为当地村民、乡村厨师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开展培训100 多期,培训学员超1500 人次,创新菜式将近100 道。实施乡村主播培养计划,挖掘“100+”乡村直播带货达人,培育“1000+”乡村导游网红,带领农民主动融入新业态、干好直播“新农活”。深化人才对口帮扶协作,推动人才向基层有序流动。2018年以来,面向全国招录中小学教师380 名、医护人员327名,70%的资源分配侧重向基层一线,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医疗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三是补齐能力短板,实施“羊城村官上大学”。党员的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关系乡村的发展。重点是加大培训力度,围绕政治理论、党性教育、农村党组织建设、农村“三资”管理、“三旧改造”、农村建房、人居环境整治等主题,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培训,拓宽视野,坚定他们建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本领,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目前,已先后举办“头雁”队伍专题培训8期共1217 人次,不断提升党组织书记带领群众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重点项目建设的能力。实施“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选派年青村“两委”干部进行学历提升,通过“菜单定制”的方式,约40%的课程是根据基层干部实际从特色课程中选择配置,较好地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基层干部岗位实际相匹配。截止2020 年,从化区的村干部已通过“羊城村官上大学”取得大学学历1237人次,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与战斗力,带来发展的新气象。
四是补齐制度短板,构建“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着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城乡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民主法治议事大厅、“仁里集”共建共治共享“一键通”云平台等作用,推动“四标四实”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促进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良好局面。结合线下民主法治议事大厅和线上的“仁里集”平台,全区试点村(社区)运用“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讨论村级重大事项1711 次,参与议事的村(居)民代表共3.2 万人次,全区初步形成在党的领导下基层多层次协商议事决策机制。奋力探索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组建区、镇(街)两级平安促进会,试点实行从化乡亲群防共治“724”模式,不断壮大守护绿水青山的“清峰侠”等社会治理志愿者队伍。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率先建成全国首家乡村宪法馆,加快推动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行动,持续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上山下乡进村”活动,推广补种复绿生态环境修复性司法模式。建立健全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制度,打好防范化解乡村社会稳定风险攻坚战。深化实施农村“雪亮工程”,高标准推进镇(街)、村综治中心建设,切实加强日租时租房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查处农村涉黑涉恶案件20 宗。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建房管理指引和建房工匠管理措施,深入实施乡村建筑工匠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农村建筑工匠637名,带动农村非公寓式住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核发量同步增长171%。坚持“一户一宅、带图审批”,印发《从化区农村“一户一宅”核定基数指引(试行)》,有效遏制“一户多宅”的现状。
五是补齐保障短板,加快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的思路,从化区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动小镇建设。用好市区财政资金。市、区两级财政在2016-2018 年内,对第一批10个市级特色小镇年均安排1500 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安排1000 万元,区财政安排500 万元。各个小镇均按照财政资金使用规范,确保专款专用,用出成效。协调其他专项资金。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在精准扶贫、中心镇建设、山区镇建设、城市更新改造等专项资金中,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协调安排扶持项目用于提升小镇建设品质。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助推小镇建设。据统计,第一批特色小镇累计引入社会资金约1.7 亿元。同时,积极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壮大小镇建设力量。20个特色小镇均已安排国企或民企进行结对共建,大力开展村庄建设、发展村庄产业、推进村庄文化建设、帮助村民就业创业等,共同推动乡村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从化区树立“党建+”理念,围绕中心工作,以品牌建设为导向,将党建工作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
一是全面推进“五个美丽”行动。坚持一体推进“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和“美丽廊道”行动,在巩固提升干净整洁村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实现美丽宜居村全覆盖。同心建设“美丽家园”,深入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全域推进“三线整治”,铁腕拆除乡村违建220 万平方米,专项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广泛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美丽家园“颜值”。精心呈现“美丽田园”,集中清理田间地头垃圾杂物,基本完成农田“看护房”整治任务,规划建设一批“风情小屋”,完成新一轮畜禽养殖场整治435 家,不断提高田园清洁化、生态化、景观化水平。恒心呵护“美丽河湖”,顺利完成“五清”专项行动,启动436亩河滩保护修复工程,推进流溪河水源林带等5 个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凝心共筑“美丽园区”,实施园区环境整体优化提升工程,统一开展片区风貌设计和建筑外立面整饰、景观提升、绿化提升工程,严控“两违”、露头就打,加快建设现代生态园林式产业园区,全面完成村级工业园整治任务,淘汰关停2 个业态低端村级工业园。匠心打造“美丽廊道”,以绣花功夫推进交通廊道、旅游廊道、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打造6 条美丽乡村旅游线路,建成453 公里流溪绿道、60 公里登山步道和132 公里生态景观林带,完成5 公里碧道试点任务,多层次、全景式展现“美丽廊道”。
二是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坚持以农村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坚持将“厕所革命”作为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围绕全域打造“乡村15 分钟如厕圈”,在全区已建160 座乡村公厕的基础上,对标新版公厕“国标”,高标准规划建设118 座装配式乡村公厕,确保每条行政村至少1 座标准化公厕。坚持“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大力推广好氧堆肥、厌氧发酵技术,探索粉碎还田技术和微生物菌剂堆肥技术,推动厨余垃圾、种植业垃圾和养殖业生产垃圾再利用,全力抓好农村垃圾源头减量。探索设置“美丽银行”“美丽超市”,深入开展“五个最美”评选活动,持续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全域覆盖的原则,结合村庄布局、人口规模和地形地貌特点,制定出台《从化区农村污水建设作战图》和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指引,分类采取一体化处理设备、人工湿地+厌氧池和厌氧池处理等多种工艺技术,全面建成1006 个农村污水治理设施点,有力推动全区农村污水收集率从2016 年的38%快速提高至2018 年78%的全国领先水平。
三是精心打造“四好农村路”。从2018 年至2020 年,从化区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推进新时期“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市级补助、区级配套的投资方式,三年共投入约1.11 亿元,实施项目83 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里程共约132.8 公里,重建或改造农村桥梁16 座,基本“织就”一张打通农村“经脉”的公路网,探索出一条“农村公路+特色小镇、农村公路+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并依托农村公路,基本搭建完成农村物流“1+8+N”的三级体系布局,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四是打造全国首个生态设计产业集群。生态设计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吸引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深圳厚承空间设计等76 家设计企业落户。其中集成电路与数字艺术产业项目已正式投产,预计将实现年产值50 亿元,年税收2.5 亿元。生态设计小镇所在的塘尾村,2017 年人均收入不足 1 万元,现在超过了 3 万元;2019 年全村集体收入达到90 万元,是2017 年的3 倍。设立广东省“一村一品”农业创新设计研究院,黄茅村(甜竹笋)和南平村(双壳槐枝)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城郊街(花卉产业)入选全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38个村入选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5 个镇街先后入选第一、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数量均为全省第一。成功打造了米社、湖庐、菁木山舍等一批知名“网红民宿”。目前,在全域范围内分类谋划特色民宿产业布局119 家,存量客房超过1000 间,鼓励和引导特色民宿建设进一步突出岭南文化、饮食文化和乡俗文化相融合,持续提升特色民宿主题显示度和文化品味。
从化区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实践过程中,坚持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认真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成功谱写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乐章。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让人深切感受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数亿农民简单朴素的愿望,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具体有四点经验启示: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新时代伟大任务,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从化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定不移在“五个振兴”上下功夫、做文章、开新局,走出了一条具有超大城市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从化区的生动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奋力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从化区坚持继承和发扬党管农村工作的宝贵传统,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起区、镇(街)、村三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组织万名党员干部、千名镇村干部、百名第一书记深入开展“一走访、三必到、五必访”网格化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基层党员干部成为百姓贴心人,推动农民群众发财致富“不找神婆找支部”。从化区的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心骨”。只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团结群众、带领群众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从化区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过程中,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党委政府推动发展、干事创业的第一标准、第一导向,坚持问计、问需、问政于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让广大农民成为美丽家园的建设者,把实事、好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化区的实践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贯穿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永恒主题,是历经一个世纪风雨依然矢志不渝的真挚初心,只有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人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凝聚起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化区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叠加放大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区等“国家级”试点政策优势,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探索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合作共建模式,高标准推进点状供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短板变为“潜力板”。特别是以特色小镇为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组团连片,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共同发展。从化区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勇于担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锐意创新的勇气,就没有什么难关是攻克不了的,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