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基于国家要素视角

2020-01-07 04:15石裕东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政权主权马克思主义

祝 冕,石裕东,2

(1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68;2湖北工业大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与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68)

2014年4月15日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此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我国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提出构建“11种安全观”于一体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文化安全首次被列入其中,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传统安全并列共同构成含义丰富的国家安全,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从国家要素的视角出发,分析文化安全、国家安全如何通过国家要素产生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重要地位的重要论断,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

1 国家要素视角下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内在关联

文化安全一般是指一国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等)存在和传承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2].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一章第二条中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3].

根据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的概念可以看出,二者的主体、层次并不相同,那么,观念形态的文化是如何与政权、主权、人民等具有实质性特点的事物产生联系的,且文化对于政权、主权、人民等事物的重要地位如何体现?这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笔者认为,产生这种联系的关键就是国家要素,其重要地位也是通过国家要素来体现.

国家要素指的是国家的构成部分,一般认为,国家是由领土、人民、政权、主权四大要素构成,国家安全通过这四大要素安全来体现,具体而言就包括领土完整、人民凝聚、政权稳定、主权独立.其中文化安全除了与四大要素中的领土无直接关系外,与人民、政权、主权都直接相关,文化是否安全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凝聚力、政权的稳定性以及主权的独立程度,进而影响国家安全,所以分析文化与国家要素的内在联系是探究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安全虽然与领土无直接关系,但不意味着没有关系,实际上文化通过作用于其它三大要素来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进而影响国家领土是否完整,但是,在现有国际秩序下,国家领土不会因为文化的强大或弱小而进行扩张或缩小,所以文化安全与领土之间是一种间接关系,故本文中不作过多讨论.

2 文化安全对人民凝聚、政权稳定、主权独立的重要作用

领土完整、人民凝聚、政权稳定、主权独立是国家要素安全的主要构成,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及责任担当.从国家要素层面来看,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1)文化安全是人民凝聚的首要前提

人民凝聚需要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本国文化的一种价值认同,它的核心在于一国人民长期在本国文化影响下形成特定意义的国家精神标识,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的稳定需要人民有一定的凝聚力.何为凝聚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指集体或某一社会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因共同的利益和价值目标结为一有机整体的某种聚合力.由于存在凝聚力,社会共同体才保持着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一旦凝聚力消失,社会共同体便会趋于解体.”[4]所谓“共同的利益和价值目标”可视为人民由于思想行为保持着一致而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目标”,这种思想行为一致的程度越高,每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就越接近,人民凝聚力越强,国家也就越稳定,反之凝聚力越弱,国家动摇.影响人民思想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所接受的文化,对某种文化的认同度越高,在这种文化下形成的凝聚力就越强.人民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民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当人民普遍认同本国文化时,在文化的作用下,人民的思想被往同一方向引导,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人民的行为习惯,最后在思想和行为双重作用下产生了合力,这股合力将人民凝聚在一起,站在相同的价值立场上维护国家安全.因此,文化认同是人民凝聚的关键所在,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形成这种认同则需要文化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发展,也就是需要做到文化安全.

文化认同的前提是文化安全.在当今各国文化碰撞与交流日益增多的环境下,每个国家文化的价值、特征与样式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人民认同,在被认同的基础上能否做到安全的发展和延续,都是文化安全的核心问题.“文化安全与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使人们在国家和民族问题上形成高度一致的认同.因为只有这种认同,才能形成有效的整合能力.这种整合能力是一个国家兴盛所需要的凝聚力程度的表现,更是一个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石.”[5]文化只有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才能健康的创新与发展,展现出的文化价值才能被人民认同,从而形成合力来维护国家安全.当文化处在一个受威胁的环境中时,这种文化必然难以做到健康的发展与延续,当其文化内涵满足不了人民的文化需求时,将导致人民不认同甚至质疑该文化,人民凝聚力逐步涣散,最终引发人民内部矛盾而导致国家危机,这种文化认同的缺失足以从内部瓦解一个国家.所以人民凝聚的首要前提是文化安全,它作为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保障,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起着形成文化认同和维护国家根基的作用,在安全环境下发展的文化可以成为整个国家延续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国家屹立于世界的伟大精神力量.

2)文化安全是政权稳定的根本保证

政权稳定需要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国家的思想上层建筑存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影响决定着文化的基本价值倾向”[6],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范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被该国的统治阶级所掌控的,统治阶级必然选择维护其统治的上层建筑,所以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现有的阶级统治.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势必动用国家政权来进行政治上的统治,这时就需要意识形态为其“合法”动用国家政权提供依据和支持.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高度结合在一起,在提供“合法性”依据的同时依靠国家政权来维护自身的主导地位和对人民的传播.由于国家政权需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依据,这就要求意识形态本身是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不能随意被其它思想影响,也就是需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需要文化安全的保证.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的集合,在人的脑中构建起对这种思想观念的认同,使人民认同政权的“合法性”,维护文化安全就是保证这种思想观念能够不断得到巩固和传播,让主流的思想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不受其它意识形态侵犯的威胁.在现有的世界秩序下,军事扩张已不是国家之间的首要目的,伴着全球化的发展,部分国家为了获取国家利益积极的搞文化扩张,向文化实力较弱的国家不断进行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入侵,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变得至关重要.意识形态在文化安全的大环境下传播,能够加强人民对意识形态的认可,与政权相互作用来巩固自身地位和保证政权稳定.相反,如果文化安全得不到保障,主流意识形态必然被其它思想侵犯而自身地位受到威胁,人民对其认同度会下降,这也意味着意识形态无法为政权提供支持,失去了“合法性”的政权必然动摇,从而引发政权危机.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不是统一所有人的思想,而是让人民普遍认同主流的意识形态.韩源指出,意识形态安全的含义是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而不能理解为只能存在一种意识形态[7].意识形态不仅有经济、政治思想,还有哲学、宗教、艺术等思想,对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片面理解有可能影响到意识形态的可接受性,同样不利于保证政权的稳定.

3)文化安全是主权独立的重要保障

主权独立需要文化主权独立.主权是国家最高利益的体现,它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独立自主处理本国对内和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8],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主权是一个国家拥有处理本国文化的最高权力,“国家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文化形态,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的集中展现.”[9]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文化的作用被不断凸显出来,成为继军事、政治、经济之后又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要素,拥有独立处理文化事务和维护文化利益的文化主权成了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国际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文化不断冲击其他相对弱势的主权国家,在经济、政治上已经取得霸权地位的西方国家不断对其它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妄图将自己国家的文化推向文化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以此同化别国文化来巩固自身的霸权地位.这对那些相对弱势的国家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因为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所有的科技、手段都需要人去掌握,所有的资源都需要人去利用,而人的思想是被他接受的文化所影响的,文化主权不能独立将会导致人民所接受的文化被别国控制,人民的思想被有意识的引导,国家主权被侵蚀,最终成为别国的附庸.因此,主权的独立需要文化主权做到真正独立,而文化主权的独立则需要文化安全来保障.

文化主权独立需要文化安全的保障.文化主权讨论的是国家层面的权力,所以这里文化安全并不是指某种具体文化的安全,而是国家整个思想文化领域的安全,维护整体的文化安全才能从全局来把握文化主权.“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主权战略和国际文化秩序是影响国家文化主权的三个基本变量.”[9]文化安全通过与这三个基本变量的相互作用从全局的高度来保障文化主权的独立:第一,当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时,各种思想文化共同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强大,这种强大的实力支撑着对文化主权的掌控,相反,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受到威胁或侵犯时,各种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国家文化软实力逐渐衰弱,没有强大实力支撑的文化主权只能是空谈;第二,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同时需要有相适应的文化安全战略来帮助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没有正确的战略会导致文化发展陷入混乱的局面,所以文化主权的独立需要辅以符合国情的文化安全战略;第三,文化安全与国际文化秩序密切相关.良好的国际文化秩序会带给各国一个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文化发展环境,但目前并没有一个和谐的国际文化秩序,所以需要加强维护文化安全来抵御文化强国各种形式的文化扩张.

3 保障文化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举措

文化安全对于人民凝聚、政权稳定、主权独立等国家安全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深层次的重要作用,从国家要素的视角,我们应该从发展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来保障文化安全,从根本上来维护国家安全.

3.1 发展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孕育出了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当代全体中国人民文化认同的思想文化渊源,也是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存在的文化基础.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固然深厚,但在各种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话语权削弱、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不及时应对这些问题会导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受到威胁,进而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凝聚力.所以需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国当代文化为目的,打造良好的文化传播途径为手段,多种举措共同发展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0]面对传统文化话语权削弱问题,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代文化融合,赋予它新的活力,敢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一切机遇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使中国人民的民族归属感、历史认同感不断增强,形成共同体意识.

2)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国当代文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明确文化创作的目的是以增强人民凝聚为基本点,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创作,鼓励学者把思维打开,积极创立自己的学派,在世界性问题上多发表中国意见、中国态度;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使其能够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成为带有中华民族烙印的时代文化,以此不断凝聚中华民族,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3)为中国文化打造良好的传播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谁能掌握更高端的技术谁就能有更强的控制权,由于中国在网络技术上起步较晚失去了先机,所以要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发,通过网络发展为中国文化打造一个安全、高效的传播途径.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体系的建设,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防范潜在的威胁.

3.2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意识形态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原发地并非中国,虽然在与政权的结合下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中华民族,但它的传播与覆盖面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少人在思考处理问题时更多基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这些观念的转变同样给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带来了挑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仍需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1].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学说,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信仰和精神追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让党和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基形成共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而转化为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2)推进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价值选择.意识形态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从部分人的观念认同上升为政党的制度化意识形态,最终通过政权的传播内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价值选择.无论是观念认同还是制度化层次,都是需要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而人的行为则需要自身的心理层面认同,所以要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让人民了解、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价值选择,使党和人民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性,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合法执政.

3)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研究.当前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性研究以及与政治的结合上,但马克思主义有其学术性、政治性的一面也有实践性的一面,仅通过学术性、政治性的研究是难以解决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需要从实际操作层面入手,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客观规律、形成过程与作用机制,在实际问题中活学活用,帮助中国共产党更好科学执政.同时深入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研究,发现目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研究更加完善的对策来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3.3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国家主权的独立来自中国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保障,随着文化领域地位的不断提高,文化主权已和国家主权的其它部分并重,共同保障着国家主权独立.但文化主权独立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文化领域处于绝对安全的环境中.由于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导致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难以称得上文化强国,并且在文化冲突激烈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文化很难独善其身,内外原因综合起来需要努力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为中国文化打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来发展和延续.

1)提升文化创新力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是文化力量的源泉,是文化自身存在和延续的本质需要[12].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创新来转换成文化软实力和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根本在于文化创新力的提升.我国文化创新力的提升是国家整体文化创新能力的建设,它要立足于个体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整体的文化创新体系.因此,文化创新力的提升必须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基础,鼓励人们在文化创作时拓宽思路、大胆创新,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原创文化的合法利益,引导人们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整体建设国家文化创新体系,提升国家文化创新力,达到从人民到国家的高度文化自信.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体制有很大的改善,但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文化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的深化.文化管理部门要认清自己的职责,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从微观层面的管理转到宏观层面的把控上来,在审理文化产品时准确把控准入门槛,鼓励作者创作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通过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能够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得中国在文化软实力上赶超其他文化强国,在国家层面增强文化自信.

3)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战略.过硬的文化软实力还需配以正确的文化战略来实现,文化战略是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内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外要加强抵御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渗透,以高度文化自信参与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设,为构建一个“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各种文化应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13]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努力.

猜你喜欢
政权主权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领土主权争端中证据链的价值与应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古滇国政权的演进与消亡:一个必然的历史结局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块数据3.0 :秩序互联网与主权区块链》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