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莎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但由于学历以及其他因素,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易出现问题,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
根据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发展要求,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高职心理教育方法,能更有效帮助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主要是传授心理基本知识,利用心理调适行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思政教育的融入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入了新时代中国的思想核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基础指导,发展科学主义社会价值观,引导高职学生学习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走向,培养中国新型的复合型人才[1]。
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会议上提出,“其他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发挥思想政治在高职教育课程中的积极作用。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课程思政的元素,树立教师立德树人的观念,实践思政教育的全覆盖目标,提高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增强育人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发展,在学生关键时期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根据学生出现的外线问题来切入,深入挖掘学生思想层面,找出问题原因,综合利用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运用科学有效的指导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身心发展中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前,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必要的前提[2]。
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的融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已有的社会现象为基础,仔细梳理并提炼心理专业课程中的 “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灵活地运用到课堂中,达到促进育人的效果。在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对于价值观的选择,如果教师没有运用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很容易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反之,将思政元素恰当地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则会生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使课堂更生动形象。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状态,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和关联性。将高职心理健康课程融入“课程思政” 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强调学生主观意识中的幸福感,使学生获得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3]。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在人们心理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心理学作为一个同时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与社会众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职学院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社会主义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支撑,其中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元素。因此,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德育教育资源是丰沛的,可有效提升“课堂思政” 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于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只有外表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教师运用创新和发展的视角看待学生和自身教学,不仅有效缓解了教师职业压力和不良情绪,而且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心理课堂教学效率[4]。
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收获与成长、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成就感,以及家长对教师信任与尊重。教师只有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对其进行适当调节和指导,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心态,才能够更好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的整体观念,以教学体系、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对课程进行设计。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这两种学科中却有很多互通的知识点。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例,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容中,就涉及思政课程中的道德修养; 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又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心理本质和爱情概念等,两类学科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利用这一特性,做好课程的融合,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建设[5]。
3.2.1 突破传统的心理课程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思政课程的融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加强了对国家主导意识的培养,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可以做出正确选择,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思想的困惑。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立教育目标时,经常会忽略思政与心理的融合,导致学生很难理解生活中的观念,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突破传统心理课程教育目标,正确认识教学目的,可以理解学生表现背后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2.2 创新融入思政的心理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安排,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融入思政的心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在丰富的课堂教学中对知识进行探索和认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6]。
3.2.2.1 拓展学生心理素质并开展“友善” 教育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团体辅导模式,让学生在团体中互相认识和了解,以“介绍” “夸赞” “互动” 等心理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养成优秀的团队意识,在课程中引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的 “友善” 教育,推进学生之间共同发展。
3.2.2.2 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在学生身发展的不同阶段,环境的改变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小游戏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正视所处环境,通过讲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讨论的方式发现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3.2.2.3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容易产生自我否认的消极情绪,教师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述,帮助学生克服自我评价中的消极意识。
3.2.2.4 人际交往
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和倾听时,以情景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人与人交往中也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了解马克思理论中的人性本质,探索在人际交往中亲情的重要性[7]。
3.2.2.5 感受人生价值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心理疾患和生命教育进行探讨,教师讲授人生的有限性和生命的价值,讲述科学信仰在人生命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家的爱国情怀。
在当大学生观念中,信念、理想、学习、情感等意识问题逐渐暴露,对人生的理想信念认识不足、对情感迷茫、在学习中动力不足等,面对时代的更替和新鲜事物的出现,造成了学生主观意识的薄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 不仅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的养成,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有效发展[8]。
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而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