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琪
(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湖南 醴陵 412200)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技工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技工教育是与就业岗位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所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就业岗位。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技工教育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面临发展的诸多困境。如何正确认识技工教育发展的意义,解决技工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议题。
1)有利于适应国家相关政策。我国与世界传统工业强国相比较,高级技工人才缺口巨大,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工业的发展。2015 年末,我国技工院校的数量超过2 500 所,在校学生超过320 万人[1]。如何更好地发挥技工院校高级技工人才培育的功能,大力提升技工教育的质量,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教育改革。2016 年的 《技工教育“十三五” 规划》 对技工教育提出了较高标准的要求: 到“十三五” 计划将要结束的时候,技工院校的办学格局、形式和范围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专业结构能够及时配合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调整,校企合作逐步深化,将教学过程与现实中的工作岗位更紧密地结合,形成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健全、技术人才结构更加合理的技工教育体系[2]。促进技工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科学应对国家政策提出的新要求,帮助技工院校找到办学存在的问题,确定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3]。
2)有助于实现技工教育的深度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技工院校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产业的实际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更加有效的技工人才培育和输送模式。企业能够通过产教融合帮助技工院校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实操技能,并提前建立技工人才资源库,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资源。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服务于高级技工人才的发展,并尽力满足双方的利益需求。在产教融合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要实现双方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的共享,并形成政府、学生、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协同机制,保证深度产教融合目标的顺利实现,进一步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4]。
3)有利于突出技工院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技工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突出技工院校办学特色,实现内涵建设与发展。技工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要形成有特色的品牌效应,突出对学生技术技能的提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5]。技工教育要加快发展的步伐,尽力突破产教融合的瓶颈,坚持和传承职业精神,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技工院校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技工教育的内涵发展应以特色发展为着力点,发挥办学特色的引领作用。
1)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动态调整机制,专业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首先,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较为固定化,倾向于开办那些办学成本较低、就业率较高而且师资较为丰富的专业。虽然有些专业已经不适应产业发展,但是由于缺少退出机制,这些专业很难叫停,导致技工院校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其次,很多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级技工人才,但是技工院校的专业缺少动态调整机制,导致这部分的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外,技工院校的应用研发能力较弱,很难为企业解决一线的技术难题,实用性较高的科研成果偏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6]。技工院校专业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难以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长此以往,会造成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会更加突出。
2)技工院校的区域差异较大,技工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地方政府对技工教育的经费投入差异化明显,存在技工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如,东部一些县级中职教育的办学力量非常薄弱,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中职教育发展非常落后[7]。由于缺少经费,一些费用较高的科研仪器设备在中西部地区的技工院校配备不足,直接影响到中西部地区技工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另外,欠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中西部地区的技工院校很难吸引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双师型” 教师的比例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些资源配置的不平衡现象直接影响到欠发达地区技工教育的教学质量,形成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造成东部、中部、西部技工教育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3)产教融合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技工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机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不够健全。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法规大多数是指导性的文件,对于实施细节缺少明确的规定,例如资金来源、配套设施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缺少可以直接参考的详细条文,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其次,企业缺乏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由于产教融合所产生的效益不是短期效益而是长期效益,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企业就缺少参与积极性[8]。很多企业在进行一两次校企合作之后,认为从产教融合中很难获得收益,还要占用企业员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失去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再次,技工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不足,教学方法落后,专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产教融合的效果不佳。同时,技工院校和企业在开展产教融合活动前,没有形成对产教融合的共识,在合作过程中矛盾突出,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9]。技工院校更重视学生培训的效果,企业更加关注生产绩效和获取劳动力,最终导致很多校企合作都是短期的活动,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很难形成。最后,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例如学生实训的安全保障、权益保障和就业保障等方面。保障措施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产教融合活动的积极性。
4)技工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优化。部分技工院校的师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10],会导致教师承担的课程繁多,教学压力较大,这样教师用于实践、科研和教学改革的精力就会大大减少,不利于教师的长期发展。另外,技工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学校毕业之后直接任教,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具有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学科带头人和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比例偏低,师资队伍的结构有待优化。
1)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及时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技校生职业发展能力。技工院校首先需要定期进行市场需求调研,摸清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专业扩建、专业升级和专业退出。其次要把职业标准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进一步提升高级技工的培养质量,实现技工院校的内涵发展。技工院校同时可以根据区域产业链建立专业群,比如依托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建立与此相关的专业集群,为这些重点发展的产业提供人才支撑。不同技工院校的相同专业也可以形成专业集群,这些专业集群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师资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等,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2)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技工教育投入,分类指导不同区域的技工教育发展。技工教育在不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和技工院校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为技工教育发展较为薄弱的地区提供更多的专项资金。其次,技工院校的经费来源可以更加多元化,鼓励社会捐助、企业出资、个人捐赠、院校创收等多种筹资方式。最后,加强东部、中部、西部技工教育的合作交流,可以制订一对一的帮扶政策,实现对口帮扶和联合办学,将职业教育的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政府要分类指导技工教育的发展,对于那些初中毕业升学率低且中职教育比例偏低地区的技工院校,需要加大办学投入,增加技工院校的数量,改善现有技工学校的条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对于那些初中毕业升学率较高,而中职教育比例偏低的地区,技工院校需要稳定规模,实现技工教育的内涵发展; 对于那些初中升学率较高,而且中职教育比例也很高的地区,技工院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突出区域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技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探索技工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产教融合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不断完善。深度的产教融合模式,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合作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首先,要发挥政府正向引导的作用,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 同时也要制订相关的实施细则,帮助校企双方如约履行自身义务,解决实际当中遇到的问题。其次,由技工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平台,实现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双方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双主体联合教学等,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形成校企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再次,技工院校要创新产教融合的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转变学生对产教融合相关活动的认识。最后,对各方面的主体进行合理地约束,禁止任何技工院校和企业利用产教融合来谋取私利,鼓励校企双方为高质量的技工人才培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4)扩大技工院校的教师规模,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技工院校想要吸引更多的教师,首先要改善教师的薪资待遇,其次要优化教师晋升渠道,最后需要健全教师的培训体系。这样才能稳步提升技工院校的教师数量,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和生活压力,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此外,还需要从改革职称评定制度,调整教师团队的年龄结构,提升教师学历等方面来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同时还要建立教师定期考评机制,不符合要求的教师将会面临职称降低、薪资降低等方面的惩罚,超额完成任务的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更高的薪资待遇以及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
总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高级技工人才资源仍然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这对于技工教育来说,既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能够正视当前技工教育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效促进技工教育质量的提升,将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质的高级技工人才,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