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路径研究*

2020-01-07 03:13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学研究体系

史 娜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对于改善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不受重视,科研人才十分匮乏,教师科研水平不高,阻碍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进行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首要问题。

1 新时期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1 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科技发展速度越快,对人才科研能力的要求就越高。现代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促进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从而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科研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1]。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学习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形成新的理论,为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2]。

1.2 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教师将科研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将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高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实践,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锻炼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3 促进科研能力稳步提升的需要

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也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整体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稳步提升离不开科研团队之间的协作,现代科学难题的攻克更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科研团队之间的配合。因此,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很有必要,能够鼓励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参与集体科学研究项目,构建多层次、系统性的科研团队,增强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科研难题做深做透,促进科研能力的稳步提升。

2 新时期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评价指标单一化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指标比较单一,更多的集中于科研论文、科研项目成果、科研著作、专利和课题等方面[3]。许多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依照国内一流大学设立的,缺乏高职院校的特色,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的是技能型人才,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很高,过于偏重科研项目和论著的评价指标容易造成科研评价结果有失公平。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缺乏职业素养、教学研究成果和一线实践成果等方面的评价维度,打击了双师型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稳步提升。

2.2 评价目的功利化倾向明显

科研评价的目的直接决定了科研评价的基本走向。高职院校最主要的社会责任是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科研评价应当为高职院校履行此项职责提供服务。由于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缺少教学研究成果相关的评价指标,教师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会优先选择科学研究,而忽视了教学的效果[4]。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会淡化教师人才培养的职能,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评价目的功利化倾向明显,而且价值导向不正确[5]。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评价更重视形式而不是内容,更重视科研成果的数量而非质量,更注重短期的、表面的成果而不重视长远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不重视科研活动真正的价值,不仅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助长了高职教师在科研时 “急功近利” 的现象,带有非常明显的 “功利主义” 色彩。这种“本末倒置” 的科研评价体系将高职教师的科研活动简单地进行量化评价,将会导致学术精神的严重缺失,不利于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2.3 科研成果的统计口径不统一

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统计口径不统一,在统计科研成果时存在重复统计和统计不全的现象[6]。由于高职院校中缺少一个专门负责科研评价的部门,因此科研成果的统计一般由行政部门和各个院系负责,但是科研成果的判定标准没有统一,容易产生重复统计和统计不全的现象。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指标还缺少对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的考核,科研成果能够大部分转化的比例并不高,且与实践结合的不够紧密,很难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没有发挥科研引领经济发展的效用。高职院校的考核指标大部分止步于论文和著作数量,教师将发表论文或者出版著作作为科研任务的终极目的,一旦完成这些目标,就不会再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很多科研项目流于表面,不仅没有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甚至没有转化为教学资源,背离了科学研究的初衷。

2.4 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主体一般是学校的行政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评价的公正性。学校的行政部门对于学科前沿动态不够了解,在评价标准的制订和评价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即使很多高职院校都会邀请行业专家来进行科研成果的评价,但是学校行政部门在科研评价中占据主体地位,具有较高的话语权,行业专家的评价只能位于从属地位。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评价学术研究成果,存在较多弊端,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不利于科研评价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的科研用户主要是政府的科研部门和行业企业,这两类主体在科研评价当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脱离实际的客户需求,很难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政府的科研部门希望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发展,满足国家的利益;行业企业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目标,期望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能够服务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方面的效益。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中,这两类科研用户缺乏参与科研评价的机会,很难通过科研评价强调各自的需求,不能发挥正面引导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作用。

2.5 评价分类不科学

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是采用单一的评价指标来定量评价不同类别的科研成果。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用统一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就不能真实地反映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容易打击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如一些人文学科的教师,在文章发表和论著出版等方面较为困难,即使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研究也很难有重大的科研突破。当前单一的评价标准抹杀了这些人文学科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努力,使那些长期深入科研战线的教师在当前科研评价当中处于不利地位。高职院校尚未建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科研成果的分类评价体制,既不符合科研自身发展规律,又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科之间的差异以及科研性质的不同。

3 新时期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路径选择

3.1 设置系统化的评价指标

高职院校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设置科研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对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并增加应用型指标的评价要素,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科研评价的良性发展。其次,设立一定量的发展性指标,鼓励教师提升科研成果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再次,对教师参加科研评价的作品设定数量限制,避免教师盲目追求科研成果数量而降低科研成果质量的现象。最后,适当延长评价周期,对于基础性学科可以设置更长的评价周期,鼓励教师合理利用这段时间脚踏实地的进行科学研究,取得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就。此外,在进行科研评价过程中,要改变当前“论文称王” 的不良现象,顺应“科研产品” 的评价思路,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传统的科研项目成果、论文和论著之外,那些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有积极社会影响力的智力产品都应当纳入科研成果的范围,例如: 政策建议、创办企业、网络发表的作品等等[7]。

3.2 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进行科研成果评价

一般来说,对于科研成果评价的维度越多,就越能全面地评判科研成果质量的高低,但是维度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评价偏差。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时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的维度,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进行评价。第一,科研成果的价值。对于不同的科研用户来说,科研价值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政府期望科研成果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企业期望科研成果能带来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提升;学校期望科研成果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高职院校在进行科研成果评价时,应当更加看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第二,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反映了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如果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较快,那么说明科研成果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正向的互动,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如果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较慢,或者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那么说明这些科研成果不适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负面的消极作用。高职院校应强化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相关的指标,引导教师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科学研究。第三,科学研究的可持续性。与此相关的指标能够明确一项科研活动的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应通过增加相关的评价指标,引导教师关注那些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项目。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要摒弃 “功利主义” 的思想,鼓励教师进行价值较高、实用性较强、潜力较大的科研项目,取得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3.3 增加科研成果转化为“科研产品”的评价维度

传统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是服务于业内人士的,实用性较差。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多是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进行科研评价时要更加强调科研成果的实用性。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应将科研成果的概念扩大到 “科研产品”,凡是可以应用于社会发展的知识都可以称之为 “科研产品”,包括信息、观点、方案、思想、创意等研究产品都可以作为科研成果进行认定。与此同时,科研评价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增加教学研究成果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比重,鼓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创新,培育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4 引入利益相关方建立多元主体共同评价体系

依靠校内的同行及行政部门进行科研评价,很容易产生评价结果的偏差,而且无法判断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因此需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评价体系。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多元主体评价,首先,先由同行评价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再由其他的主体进行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评价,最后按照一定的权重来计算科研成果的整体分数; 其次,将学术同行与社会代表组成一个专家组,共同对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提升科研评价的效率; 最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科研评价,第三方机构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对每位教师的科研成果都能够一视同仁,可以有效避免“学术腐败” 现象的产生。

3.5 建立完善的分类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分开进行科研评价,并在总类基础上进行学科细分,使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基础学科的科研评价应当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对于应用学科的科研评价应当更侧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效率相关的指标。高职院校应当先建立一个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再根据每个学科的不同特点进行学科群的划分,通过赋予每个指标不同的权重来体现不同学科的特点。这种分类进行科研评价的体系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学科差异造成的不公平现象。

总之,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很有必要。只有完善注重质量和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克服“功利主义” 的不良影响,才能发挥科研评价的“指挥棒” 作用,引导高职院校的教师专注于科学研究,为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学研究体系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中国农机院科研成果: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纺织科学研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