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菲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30)
群众是我党历来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根基,是执政党的生存之本。习近平将群众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大胆创新和思考,针对当前社会发展与改革形势,围绕群众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群众工作理论体系,为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引。我们深入分析习近平的群众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摆正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还可以加深对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和理解,为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深化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
所谓群众观,是指一个政党、一个组织对群众关系的认识、观点的总和,它是内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外在体现。我们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群众观的贯彻落实,他在多个重要场合重申,我党群众观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重点是群众工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就曾指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随着它的不断深入,群众队伍必将得以扩大。”[1]列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对执政党建设进行实践的升华。列宁认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2]1998~2002年,习近平在清华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习近平认真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全面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要点,他不仅牢牢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精髓,而且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思考现实国情。习近平曾经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即引用了《共产党宣言》的一段话“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可以说,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群众理论是习近平群众观的根本理论来源。
毛泽东群众观是在马克思群众理论在我国革命时期、解放时期和新中国时期的具体化和中国化的产物,是我党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毛泽东认为,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并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此后,党群关系逐步发展,邓小平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外延和内涵都进行了发展和丰富,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更进一步发展。江泽民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胡锦涛在总结过去国内外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情况下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6]的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思想为习近平在新时期丰富和发展群众理论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
习近平一生阅历丰富,尤其是在陕西省梁家河大队七年的知青生涯给了他一次长时间亲身调研和体验基层民生情况的机会。由于他熟知群众,擅长群众工作,他被地方公社推举为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成为延安地区知识青年的佼佼者。从地方到中央的多年工作经历,几十年不同岗位的历练,也为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形势,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观,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群众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7]因此,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首先,牢记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放在突出地位;其次,牢记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群众的意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内部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群体中的个体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8]。
习近平在《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习近平正号召全党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基本的利益问题[9],不断改进党的工作方法和思路,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现代化建设当中。党离不开群众,群众也离不开党,能否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检验群众立场是否牢固的根本标准。我们要从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出发,尤其要维护好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众的利益,不断加强群众工作,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基本工作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拉近党和人民群众距离的桥梁,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保持旺盛生命力和生机的重要途径,直接决定了我党未来生存与否。习近平多次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保持我党执政优势的重要法宝,脱离群众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10]。实践工作中,一些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心里想的是如何找关系提拔,很少为基层群众着想,很少与基层群众接触,很少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这些都成为损害干群关系的重要原因。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新形势下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
保持向群众学习的良好工作态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社会形势的变化发展给我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黄土高原到太行深处,从南国海岛到西部边陲,从校园乡村到社区军营,习近平念念不忘的始终是人民。2014年,习近平曾多次在北京考察,前往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随后在庆丰包子铺,自己付钱端餐盘,和市民一起吃午餐。在国际舆论中,这样的举动也广获赞誉。
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要将群众路线时刻放在心中,在吃穿住用行的每一个方面来践行。只有如此,群众路线才能真正贴近群众。
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扎实调研。我们要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关键是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在过去革命和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党形成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优秀工作传统。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可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干什么。”[11]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环境下,群众工作方法也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要在吸收传统群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群众工作实效性,通过互联网、市长热线等渠道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群众的贴心人。目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挑战性。因此,习近平对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领导干部要将群众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等等。由于人民群体利益诉求的多样化,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应当重点解决大多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
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赢民心。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指出“要大力抵制和反对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奢靡主义和官僚主义风气。各级领导干部心中要装着人民群众、做事情要想着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为困难地区、困难群众多考虑,多解决一些困题,要多干实事、少搞形式主义。”[12]不良社会风气的盛行,会让国家工作人员失去正确的方向,很难将人民群众装在心中。因此,只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当前,党中央大力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落实八项规定,就是对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反应。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形成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3]。
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查案力度形成了高压态势。翻开2014年的“打虎”成绩单,人们发现:一年查处近40名省部级官员,是2013年查处17名省部级官员的两倍多。一件件大案,一组组数字,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体现了中央对反腐现象零容忍的态度。治贪腐,极大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信心,博得了群众的高度赞扬。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我们要继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毫不动摇转变作风,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14]习近平的上述讲话牢牢把握了当前党群关系焦点问题,凸显了当前我党净化政治生态的决心。只有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才能打赢这场兴亡攸关的战斗。
习近平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提出的群众思想包含了十分丰富细腻的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知行合一、贵在行动的鲜明特点。习近平的群众观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科学、全面的总结和提炼,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其为不断巩固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大力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迈向伟大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