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然
(淮阴工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0)
最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具体表现就是,高校在校生人数方面不断攀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对于处于“夹缝”中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其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是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管理课题。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学士学位质量标准不够科学合理。当前不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已经不能够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亟需进行质量标准的调整完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更健康地发展。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完善意义重大。其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完善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等于是给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供了具体要求。从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人才培养质量与学士学位质量标准是否完善的关系非常密切,完善的学位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必要条件之一。从这一角度来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不断改进以及完善,这非常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给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学校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也好,评价模式的选择也好,都可以围绕学位质量标准来进行,这有助于人才培养重点的明确。人才培养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所侧重,毕竟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的来看,应用型人才是重点。因此,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完善之后,学校可以更好地突出人才培养重点,引导人才培养朝着既定标准倾斜。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类似于“标杆以及指挥棒”,不断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将会让人才培养的重点能够更加明确。
当前,高校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随着生源的不断减少,很多高校都出现了招生难的问题,这意味着未来一些竞争实力不强的高校,将难以避免关停倒闭或者被合并的命运。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竞争力并不强,这些年的发展壮大更多地受益于高校扩招政策所带来的利好。对于高校来说,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越高,也就意味着学校的竞争力越强。鉴于学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的密切关系,地方院校完善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将会带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而给学校的不断发展夯实基础。[1]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并不是很完善,而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导致了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作用发挥受到巨大限制,具体阐述如下: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方面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标准过于单一。从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情况来看,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基本上还是集中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侧重于每年度的学业考试成绩等,但是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比较抽象、难以把握的标准方面,没有被纳入到质量标准体系之中。然而,用人单位对于上述指标标准其实更加看重,在上述指标标准缺失的情况下,学校不仅仅人才培养重心不会放在上述方面,还容易导致学生不注重自身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从而影响到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单一,与目前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综合素养要求的不断提升是相矛盾的。目前,不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内容拓展都还不够,远远无法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契合,从而严重影响到了人才培养质量。[2]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存在权重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很多,传统的标准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不同标准应该如何设置科学的权重,这毫无疑问是学位质量标准体系优化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不同维度的权重基本上就是平均分配,根本就没有一个侧重点,并且权重也没有做到对于不同专业、在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就导致了学士学位质量标准权重分配不是太合理。举例来说,平均分配权重导致了技能质量标准凸显不出来,这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肯定是相悖的。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如何评价比较模糊不清。一些能够量化的标准还好说,比如学业成绩,学校更多的就是基于分数来进行强制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分数达到多少属于优秀,达到多少属于良好。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办法直接采用分数衡量的质量标准,学校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如何进行学生相关维度优秀与良好的区分就比较困难,如果一刀切地都按照质量标准评定为良好或者优秀,显然是与时不符的。例如,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在创新方面、品德方面的质量标准并不明确,学校一般都用创新意识良好、思想品德良好这种主观定性的评价进行打分。
质量标准太僵化是当前不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学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缺少弹性、缺少差异性。一方面就是,学校内部不同专业在学士学位质量标准方面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无论是理工科专业也好,还是文科专业也好,都用同样的学士学位质量标准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毕竟不同专业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质量标准太僵化表现在对于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调整不及时,不少学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基本上十多年不变,完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变化。大部分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士学位质量标准方面都没有能够做到定期评价、调整,从而导致了学士学位质量标准与时代脱节,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渐行渐远。[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完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围绕上文所谈到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需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进行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完善。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需要不断进行拓展,将之前没有的一些质量标准纳入其中,从而基于这些质量标准来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般来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拓展,关键就是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基本定位,增加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并努力做到人才培养的重心向此方面进行倾斜,从而让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在拓展方面,学校也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毕竟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学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才能够给学校的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拓展方面,学校一定要把握好、了解好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有什么样的要求,将这些要求纳入到学士学位质量标准体系之中。[4]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在权重设置方面,需要尽量做到更加科学。对于权重设置,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平均分配方法,做到重点突出,即一些重要的质量标准需要通过权重的提升表现出来,一些次要的质量标准则是要适当地降低。当然,不同学科学士学位的质量标准权重设置要体现出来差异性。例如,有些学科在技能质量标准方面权重要高,另一个学科在此方面权重可以低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改变平均主义的做法,基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重心来合理分配各项质量标准的权重,提升权重设置的合理性。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如何进行评价方面,学校一定要明确评价标准,尽量实现对于不同质量标准的量化评价。这样,学校可以在更好地进行学生质量区分的同时,来更好地去把握人才培养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比较大的欠缺,从而实现更有针对性地来进行人才培养的调整。例如,创新意识、沟通交往等不容易直接打分的质量标准,学校可以采用五类分级的办法来进行,通过细化评价标准,来更好地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标,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继而给后续教学管理改进提供依据。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弹性需要做到不断提升。弹性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学校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质量标准体系,例如,文理科的不同,意味着质量标准的重心不同,文科更多地侧重于文化素养,理工科则需要更多地侧重于专业技能。其二,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弹性需要定期进行评估改进,在质量标准的评估方面,学校需要综合去考虑质量标准的合理性、有效性等等。对于评估发现的问题,学校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学士学位质量标准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更新,实现标准体系的更加完善。[5]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压力不断提升,面对的竞争持续加剧。在这种情况之下,学校需要主动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一根本性的目标任务,进行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调整以及优化,更好地去发挥这一质量标准在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推动学校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完善,学校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明确这一工作重要意义的基础之上,努力做好质量标准的拓展、标准权重设置、评价标准明确、标准弹性提升等几项重要工作,从而实现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更加完善。本文所谈到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士学位质量标准的完善仅仅是择其要者而言之,文中的观点以及结论有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借鉴,同时也有笔者自身的思考。当然,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学校除了要做好本文所谈到的几点之外,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根据办学宗旨、学生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等,积极探索新的学士学位质量标准完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