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脖子”问题到底被什么卡住了

2020-01-07 00:29:47王英俭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科学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卡脖子基础性工艺流程

王英俭(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焦点:我国很多“卡脖子”问题不是不知道基本科学原理,不是不知道技术路线,而往往是在关键材料、器件和生产过程等方面的基础科学数据不够详实、技术过程工艺流程不够精准,甚至有些是设计制造精度不够严格等基础性问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解决“卡脖子”问题。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工作是跨不过去的,一些核心的基础性科学数据可以说就是战略资源。静下心来,仔细打磨,把基础科学数据,精准的技术过程工艺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科技基础。

中美贸易争端,尤其是芯片被“卡”事件等,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卡脖子”问题引起热烈讨论,《科技日报》曾连载系列文章,讨论了30多项“卡脖子”问题。如果要进一步全面清点,恐怕还有更多,显露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解决具体的“卡脖子”技术,需要一个一个找出来,一个一个攻克。但“卡脖子”问题应该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其实国家在一些核心技术上组织过攻关,投入也不少。为此我们或许还应进一步深挖,诸多“卡脖子”问题的根子究竟在哪里?有没有共性问题需要解决?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创新成就,建成了包括载人航天等众多大国重器,已成为世界科技论文和专利的大国。这足以说明不是我们不够聪明、没有能力!刘亚东先生总结为“不是不能造,而是造得不够好。”为什么造的不够好?通过统计《科技日报》报道的三十多个“卡脖子”技术的关键词,我发现提到材料材质问题的频次最高,约占50%,直接提到“工艺”问题的超过20%,若包括诸如“质量不稳”“一致性不高”等与工艺有关的话,应不低于40%。设计制造工具等精度问题约占20%,其实精度问题与材料和工艺也是密切关联的。统计结果与刘亚东先生的结论“大部分差距主要体现在材料上”“顶级设计+系统集成+精密制造能力通吃”等共性问题是一致的。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强调,“目前我们受制于人的主要是高端核心的技术、元件、装备和工艺”。看来我们造的不够好与“材料问题”“工艺问题”等共性问题密切关联是有一定共识的。

我们不禁要追问一下,为什么大部分的差距在材料或者工艺上?我认为,我国很多“卡脖子”问题不是不知道基本科学原理,不是不知道技术路线,而往往是在关键材料、器件和生产过程等方面的基础科学数据不够详实、技术过程工艺流程不够精准,甚至有些是设计制造精度不够严格等基础性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不是我们不够聪明、没有能力。“两弹一星”中的许多科学数据是算盘、算尺反复演算和验算出来的。可见不是做不到,而是功夫没下到!我们的脖子不是被外人卡住了,而是自己吃鱼没有小心仔细,被细而小的鱼刺卡住喉咙了!“卡脖子”问题就卡在这些似乎不那么高深、尖端的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上。正是似乎不那么高深,不够创新,发表不了高水平论文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难以吸引人耐得住寂寞下功夫去啃、去琢磨。

现代自然科学是基于实证的,观察和实验数据是实证的根基。众多高新技术的新材料成份、新工艺流程及其制造过程控制精度往往决定其成败,对这些基础性科学数据的精确性、完备性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着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解决“卡脖子”问题。那么,这些基础科学数据、技术工艺流程、制造控制精度等共性基础性工作就必须夯实完备。“磨刀不误砍柴工”。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工作是跨不过去的,一些核心的基础性科学数据可以说是战略资源,静下心来,仔细打磨,把基础科学数据、精准的技术过程工艺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科技基础。正如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指出,现在经费已不是问题,关键是科研人员要静下心来、力戒浮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坐得住冷板凳,准备长期奋斗”。

刘亚东指出的“缺乏科学武装”“缺乏工匠精神”“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三个问题,作者很赞同,只是认为“缺乏科学武装”恐怕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科学精神武装。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恐怕是治愈“卡脖子”问题“病根子”的最为对症之药。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爱国奉献的奋斗精神相结合,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科技人员坐得住“冷板凳”,追求“十年磨一剑”的科学价值。还要弘扬大国工匠的精神,树立精益求精的严谨科学态度。德国制造享誉全球正在于其严谨的工匠精神。科技创新,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依据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包括核心工艺)、工程集成到产业化不同的创新目标和价值取向,建立相应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和人才激励政策,以调动各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促进创新链贯通的创新政策和文化环境。让一部分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琢磨”详实的基础科学数据、精准的技术过程工艺、严格的设计制造精度。让我们不再被这些细小的鱼刺轻易地卡住!

猜你喜欢
卡脖子基础性工艺流程
高考工艺流程题例析
本期导读
环球时报(2022-04-18)2022-04-18 14:51:42
种子科技:打赢种业翻身仗 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今日农业(2021年3期)2021-12-05 01:46:23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山西财税(2021年4期)2021-07-15 08:40:52
全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暨农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会在黄冈召开
卡脖子与保鲜问题
中关村(2020年11期)2020-12-21 03:46:16
“四步”解答中学化学工艺流程题
中国移动4G基础性网络部署策略研究
移动通信(2015年18期)2015-08-24 07:44:56
构建基础性与选择性统一的课程结构
现代合成氨工艺流程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