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蕾,陈云雁
(郑州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0)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全民职业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主要任务之一。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要在职业学校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这一制度的实施必将助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深入。
“1+X”证书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1”是指学历证书,“X”是代表某种职业技术技能的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属于“通才”教育,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1+X”证书制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系统性、适应性、针对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的根本保证。这一制度设计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紧密,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够,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不畅通等问题。同时,与职业教育大数据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群体的质量,推动国家学习型社会资历框架的构建。
1.从制度层面界定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X”证书制度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而建立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它将职业需求和教育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旨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目标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统一。核心在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规律的归真,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到更高层次对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
2.规范了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
职业教育在经历了手工作坊式的一对一的传统学徒制向规模化学校培养方式的转变历程后,已经实现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和模式化。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职业不断涌现,职业更迭速度大大加快,这些变化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1+X”证书制度将多种教育形式、学习内容进行融合,动态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通过规范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考核标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标准化课程体系,依托教育大数据的职业院校通过学分银行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内容整合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并通过学分量化手段予以量化,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3.“1+X”证书是对学历证书的补充
学历证书是学生经历了系统完整的知识学习和逻辑思维训练而获得的通识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针对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展开培训,是对学历教育的补充。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工艺、规范和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及时反映的,需要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补上,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无缝对接,有利于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保证技能人才的与时俱进与不可替代性,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4.依托学分银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它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1+X”技能证书制度,能够适时根据社会的动态变化,及时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或者补充,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通过统一的标准将获得学历证书的通识教育成果与获得“X”证书的专业能力教育成果进行学分转换、量化、积累,并依托“学分银行”信息平台进行学分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供用人单位参考,从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主要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初级技能从业人员,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我国最广大的建设者的技能水平,在国家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没有保障,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飞跃就仅仅只是一个梦想。如果说目标决定方向,那么标准就决定了质量。
“X”证书作为反映个体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其获取标准可以依据有效学时和学习效果两个维度来考量。学时记录规则:以单个工作任务作为学时计算单元,按45—60分钟计1学时。面向院校学生开展X证书培训,完成工作任务要求的学习内容,理实一体类按16学时计为1学分,实训类按24—30学时计为1学分。面向社会人员开展X证书培训,完成工作任务要求的学习内容,理实一体类按18学时计为1学分,实训类按28—36学时计为1学分。根据目前已发布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每个X证书约相当于不超过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容量,对于某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每一级别记录的学分一般不超过8学分。学习效果则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成绩合格则获得相应的考核学分。学时学分与学习效果学分之和为本工作单元的总学分,达到相应积分即可获得相应的证书。
“1+X”证书认证的学分银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确保认证质量,需做好顶层制度设计。
1.建立多元化的联动协调工作机制
“1+X”证书认证涉及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社会行业企业等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分工协作。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学分银行建设工作的宏观指导。国家开放大学要负责研制设计学分银行制度框架、学分银行信息平台的开发与运维以及系统对接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负责指导培训评价组织研究提出有关X证书的建议学分,指导培训评价组织依据X证书相关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研制学历教育课程与X证书有关考核模块的学习成果转换规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本区域有关院校积极参与学分银行建设。培训评价组织负责研制X证书学习成果转换办法和转换规则。有关院校负责制定学习成果转换办法和转换规则,按程序审定后报学分银行备案。
2.制定学时学分记录规则
根据接受学历教育、X证书培训考核等所获各类学习成果性质、特点和培养培训实际,综合考虑所需学习基础、所需学时、实习实训要求等因素,研究确定不同课程类型、不同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形成学时学分记录规则。
3.制定工作流程
(1)登记学习成果。对学习者将获得的X证书等各类学习成果信息进行登记,存入个人学习账号。
(2)认定学习成果。培训评价组织依据学时学分记录规则,结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内容、学时数、学历教育有关专业教学标准等,提出X证书对应的建议学分。
(3)存储和积累学习成果。学分银行将个人学习账号中的学习成果与成果目录清单进行比对,结果相符将自动在个人学习账号中记录相应学分。
(4) 转换学习成果。有关院校和培训评价组织对照学时学分记录规则及学分银行学分,结合自身实际,研制具体的学习成果转换办法和转换规则,并在学分银行备案发布。
4.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对学分银行的建设工作进行质量监督,逐步健全学分银行质量保障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国家开放大学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探索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协同加强对学分银行有关工作的质量监控。学分银行接受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的监督评价。
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起步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初始体验阶段。因此,学历教育课程在兼顾知识性的同时,需要侧重体现专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职业技能特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进行专门教育和训练,并用证书予以认定,以便于学生就业。中等职业技能“1+X”证书专业认证体系的认证关键在于专业的遴选和认证标准的构建。
1.“X”证书专业的遴选条件
中等职业技能证书“X”专业的遴选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职业技能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培训范围、培训内容、岗位要求、操作规范、考核对象和较大数量的社会岗位需求;第二,职业技能要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专业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需进行专门培养与评价;第三,中等职业技能优先考虑现代服务业,如汽车后端服务、社区服务、酒店管理等社会急需人才的专业,并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有较高价值。
2.“X”技能认证标准
(1)专业基础标准
专业基础标准主要是指实施该专业认证的基础设施能否满足认证需要。包括反映该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本环境和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完整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体系、考核标准等软件。
(2)职业技能证书的评判标准
职业技能证书的评判标准建设需要在学分制资历框架的指导下开展,参照学分制资历框架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要求,设计“X”职业技能教育的级别标准,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为了统一认证标准,学生参加实践学习标准可以按照学分制的标准实施,即理实一体类按16学时计为1学分,实训类按24—30学时计为1学分。专业标准是标准建设的关键内容和核心要素,一般可以分为积分标准、学分标准、资历标准和学历标准,分别对应不同级别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水平。
(3)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判标准
学分银行能够将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互融互通,最终通过学分累计来评价人才质量等级,这种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延续性。“X” 证书的认证标准需要符合学分银行的相关制度,通过学分银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果互认和延伸,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对新技术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并将学生学习的成果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学分量化和累计。为了体现学习成果的等级,在标准设置过程中,需要考虑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要求,以及专业技能的质量等级,合格标准只需要达到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可以,超出基本标准的部分可以进行权重加分,以突出在某一方面的优势。
为了保证“1+X”证书认证机构的正常运行,需要成立证书认证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各专业认证评审机构,对各教育培训机构的承办标准进行逐项审核,对于满足标准的专业认证机构,授权相应专业认证业务。学生提交申请,认证机构审核,满足基本认证条件,可进入认证流程。一般而言,规范性、完整性是审核的重点,专家核查通过的认证申请者进入考核环节,考核结束后考核机构将结果提交给认证委员会,认证委员会审核后在学分制银行信息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即获得通过资格。
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学习成果,可以和升学、就业、助学贷款、社会信用以及各种社会福利挂钩。认证为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可以在修读相应的学历教育时实施减免,学习者不必再重复修读相应的课程;选择就业的学生就业单位可依据其学习成果优先就业或者提升其薪资待遇,创业贷款可获得银行资金支持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认证标准、认证内容、认证方式还是认证结果的应用,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反馈意见,不断积累关于认证应用的数据,通过认证应用的情况,优化课程质量,开发更高层级的课程,拓展学习途径,帮助学习者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认证体系的构建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等指标体系。在专业认证过程中,认证结果要想具备权威性与公信力,就要有学校、行业企业、学者专家等多方参与制定标准,将认证的权力交给用人单位及行业企业的专家,真正从实践的角度进行技能人才培养和考核。
“1+X”证书融合,关键在于评判标准的统一。借鉴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经验,统一采用“有效学习时间”和“有效积分”以及工作经历“积分”,作为人才能力的基本参考依据,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对于学习者而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评价维度,都可以体现在无差别的有效学习时间和综合评审上,通过积分换算,不同级别通过积分积累量化人才技能水平,实现统一的人才尺度衡量参考标准。
中职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起步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1+X”学分银行运行体系应该首先在中职教育学校广泛开展。通过在中职学校推行“1+X”学分银行运行体系不仅可以保障我国的初级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其学分银行积累的学分还可作为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参加中高职衔接转段考试环节的学业水平参考或部分技能考核模块成绩,精细化的学习成果呈现还可以为高学段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相关支持,避免中、高职课程设置两张皮,造成学生学习内容重复,不仅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还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伤害。
中等职业教育“1+X”学分银行体系运行,需要建立社会化运行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采用社会化机制,坚持开放性、竞争性、自主性、动态性原则,招募遴选培训评价组织,要通过建立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对培训评价组织评审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评审制度,促进“1+X”学分银行教育学习成果使用范围的扩展。建立经费的投入机制,保证学历、非学历教育依托学分银行对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系统的无缝对接,从而支持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构建基于“1+X”证书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体系,以“1+X证书”的形式作为学分银行的积分,实现“1+X”书证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制度体系,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以更加科学的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跃进,从而助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