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旎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计算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提出建立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人才培养研究的五个方面,改革高校教学实践,构建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
2010--2020年,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用10年时间,培养百万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高等院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从自身与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目前,在“卓越计划”方面,各高校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了一些试点,但都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关门应用”的应用教学模式。这样的应用实践造成应用教学脱离行业企业需求,落后社会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现在,有些高校结合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从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软件知识基础+软件职业方向+软件综合素质”的三模块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致力于创新有地方高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实现计算机专业质的进步。建立地方高校特色的应用人才培养研究,改革高校教学实践,构建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的研究与改革的主要内容:
1)计算机专业应用创新能力教学方法的研究
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特点,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建立“产教结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和实训实习的教学;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应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将专业教学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在专业教学中多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并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专业教学中。(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方面。把行业企业的一线要求作为设计选题的主要来源,并通过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专业考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等途径来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3)专业人才多元培养方式环节方面。转变教学理念,把大学生从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变为文化知识的探究者,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习水平,全方位培养开创性,应用型,创新型的卓越人才。
2)计算机专业教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
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提高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考取行业认证证书(如系统分析师,高级软件设计师等),并有计划的到企业接受培训,进行实践锻炼;第二,加强和蓝狐,创智等业界一流的计算机公司合作,帮助培养一流的双师教师队伍;第三,通过职称评定,薪酬鼓励等制度改革,提高教师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实践;第四,引进人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我们的专业建设带头人,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3)增强校企合作,工学合作应用平台建设的研究
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主要作用是推动课程建设、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特别快,计算机类课程特别是嵌入式系统、网络工程等课程存在其自身的特点,因此不能完全照般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我们可以考虑从如下几点进行发展:第一,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制定工作计划,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第三,从在校师生中培养并吸收一批项目创业与产品销售股东;第四,成立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学生实习、就业推荐及相关校企合作计划。
4)计算机专业学生与教师应用能力评价机制研究
根据地方高校特点,提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学生应用能力考评体系和教师应用能力的考评体系。我们采用多层次,多模式的方式建立学生和老师应用能力评价体制。第一,评价方式多样化。作为计算机专业这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多方面进行考核,如采用操作性考试,各种竞赛,各种认证考試,大学生创新项目,校企业共审的考评方式等。第二,评价方式层次化。
5)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研究
依据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学科布局。在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快速发展转型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学校专业需要及时做出响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输送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因此,第一,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具有适切性特征,所设专业要快速适应所在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办、所设专业与服务面向结合度高、融合度高、认可度高。第二,专业设置要体现开放性,开放办专业就要敢于创新,只要是社会需要的、行业需要的,就要创新性地开办新专业。第三,专业设置还要体现灵活性,要充分调查研究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多样地开办复合型专业,专业可以灵活组合,也可以重新整合。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系统地研究与构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围绕计算机专业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深化应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行业企业合作实践平台,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应用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我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将我校计算机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有特色,适合新型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宝龙.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IT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 000(001):9-12.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闫国立, 赵倩倩, 王瑾瑾. 基于后MOOC时代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9.
[4]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5] 侯秀红,郑文奎. 基于不同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11,1(10):98-101.
[6] 拓守恒. 杨捷,彭晨漪,欧允涛.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创新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9): 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