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民影像作为一个时代的书写工具,记录了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芸芸众生像。纪录片《老唐头》作为导演徐童游民三部曲之一,采用影像语言,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描绘了小人物在宏大历史变迁中既传奇又卑微的个体命运,同时也勾连出代际关系、婚姻关系、政治关系等冲突成因,反映了极具中国特质的文化记忆。
关键词:《老唐头》;冲突论;影像文化志
游民的出现可追溯到宗法社会,“一些‘综法人因战乱和人口激增而失去劳动对象——土地,不得不背井离乡、游走江湖,成为脱离了宗法网络秩序的人,也就是游民。”而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下岗失业人员数量剧增,由此出现新的“脱序人”,即“新游民”,并伴随着贫富差距、知识鸿沟的拉大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底层社会,纪录片《老唐头》的主角便是这个底层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
老唐头,1930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有着惊人的记忆力,脑袋里装着近八十年过目不忘的故事,在导演徐童的摄影机前,井喷式讲述出自己的传奇人生。《老唐头》是一部鲜活的小人物傳记,它把正在进行的生活和老唐头的回忆交织在一起,描述了中国社会里的小人物在宏大的历史变迁中既传奇又卑微的个人命运,同时也是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折射。
一、理论综述
(一)影像文化志
影像文化志,即用影像语言完成的对于文化的记录,其内容包括了对于口头文学的记录与描述,对于民间文艺和民间技艺的记录与描述,对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的记录与描述。文化的意义较为广泛,关于文化的研究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影像技术诞生前,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与文化相关的学科已经为文化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可以说,影像文化志就是建立在其他文化相关学科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方式。
(二)冲突论
科赛的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及稀少的地位、权利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一方的目的是企图中和、伤害或消除另一方。”从功能立场来分析,社会系统的每一部分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当这些相互联系的社会系统运转时,由于各个部分对整个社会的整合与适应程度不一致,导致了不同社会部门运作方式和操作的不协调;从冲突视角来分析,社会系统在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紧张、失调和利益冲突现象。这就导致了各种冲突现象的出现。
二、研究问题
从以老唐头为中心的人物关系图谱出发,剖析《老唐头》中人物之间的冲突成因,并寻找1930至2009年,贯穿中国80年的历史记忆。
三、婚姻关系
老唐友与妻子:中国传统择偶模式。中国传统婚姻的自由性和自主性程度低,但稳定性强,道德是其关系维系和评价的标准。一旦组成家庭,便成为一个稳定的架构,离婚率很低。传统的中国农村是“熟人社会”,其择偶模式就是“介绍婚”,“媒妁之言”起到中介和担保的作用。老唐头与妻子之间就是“介绍婚”,其实老唐头并未相中她,只是见面当天发现这位姑娘是多年未曾见面的老同学的妹妹,出于礼数,老同学的盛情实在难以回绝,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颇有被绑架式地与这位姑娘结婚了。不满意的妻子、不幸福的夫妻生活,拉开了这出东北底层人民生活舞台剧的帷幕。
四、政治关系
老唐头与共产党:一种矛盾的脱离关系。王学泰关于游民阶层成因曾提到,“一个社会阶层的形成是以大规模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社会群体的流动为前提的”,老唐头青年时期正值大跃进运动(1958-1960),一方面他看不惯铁路上的钢材被拿去和废铁、废钢一起炼制,导致珍贵、高价的好材料都被白白浪费了;另一方面,老唐头请假去牡丹江医院给长女治病,回来就被自动离职了,心成了一颗“凉蛋”。在内因外因一同作用之下,被体制抛弃的老唐头选择了抛弃党员身份,退出中国共产党。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到1960年前后,虽然中国共产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期间出现的多次左倾、右倾思潮仍旧给党的建设造成了负面影响,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也是部分党员退党现象的原因之一。但退党群众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崇敬并不会随着组织关系的变动而消散,从老唐头对家中四幅画的珍重程度就能看出。
五、代际关系
(一)老唐头与父亲:得失之间的伪满洲国记忆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老唐头的父亲唐士荣,在伪满洲国期间,曾经搭救过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的性命,因此在屯子里很有威望。这也决定了老唐头生而骄傲的性格,就算后来遭遇被体制抛弃、取到不喜欢的妻子、家庭贫困等境遇,他骨子里的傲气也依然存在。
(二)老唐头与大女婿:信任裂痕中的抗战回忆
老唐头整个家族环境,都是缺乏信任的,日常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猜忌与谩骂,更为夸张的是,老唐头怀疑其大女婿用录音笔监视他的生活,嘴里还会蹦出“特务”“窃听器”等字样,这也随即牵引出中国抗战历史在小人物身上刻下的时代烙印。
(三)老唐头与女儿:东北女性的双面性格
女儿唐小雁,在社会上从小混到大,前半生接触的产业大多属于灰色地带,比如理发店、按摩店、黑井等等,张口闭口都是“姐罩你”,脏词儿也是毫不避讳,完美诠释了豪爽、心直口快、略带野性的东北典型女性形象。但在老唐头整个大家庭里,唐小雁却是“暖心小棉袄”的存在。当老唐头开心时,唐小雁就陪他演戏、吞蜡烛火焰;当老唐头和家人吵架时,唐小雁便会上前劝架。争强好胜的性格在回归家庭后,早已被唐小雁留在了外面。
(四)三儿子与新游民知识沟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社会高速发展,但游民阶层的教育、社会等资源却很难跟上主流社会的发展速度,贫富差距与知识鸿沟由此不断加大。在这个断层中,以老唐头三儿子为代表的新游民,还处在自我认知与时代发展的落差之间却不自知的状态。老唐头的三儿子曾经去俄罗斯留过学,对自己的认识一直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回国之后仍旧以“文化人”自称。自视清高、眼高手低的三儿子,怀揣着作家的梦想,目标是写满好几百万字。但从老唐头家庭日常对话中不难发现,三儿子说话的逻辑性甚至还比不上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唐小雁,其文字功底也不足以实现他的文学梦想。与中国主流社会脱节的新游民所面临的知识沟,是这类底层人民很难迈过的一道鸿沟。
六、结语
老唐头50多年前的离职的确是一个偶然事件,然而这样的偶然却使得老唐一家的悲剧命运成为必然,正是这样一个个个体、一个个家庭的偶然性的必然命运,构成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当代史。中国的农村遍地都是老唐头,都是老唐头一样的家庭,中国家庭无论阶层,大体都挺相似的。
1926-2009年,老唐头经历了共产党建立、抗日成功、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大事件,这些历史与故事都能在老唐头的回忆中片刻闪现。时代的洪流并未改變老唐头的家庭观念与处事之道,从取到不满意的妻子开始,家庭感情其实就已经开始支离破碎了。有趣的是,东北边远地区的时间就像是停止了一样,几十年间,人、房子、村景都没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如果非要说老唐头之家和东北游民群体中最大的变化,那就是老游民生出来的新游民,在不同时代中赖以为生、苟延残喘的新方式。纪录片中,女儿唐小雁为了生存,开过按摩店、黑井,当然也做过正当生意,只是不管去到哪个地方,她都会和当地黑社会老大产生联系,躲也躲不掉。这也许就是游民的命,注定了要和什么人打交道,过什么样的生活。
贾樟柯说:“现在拍纪录片更像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工作,而不是电影学意义上的工作。”越来越多的游民影像,其对于底层游民的思想意识和生存状态的表达,对自我生活的展示和对他人生活的乐趣,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社会学影像特有的人文关怀、促进沟通和加强理解的精神力量。受众们听到了许多从前不曾听到的声音,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社会现实,并在这种游民影像带来的视听震撼当中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游民影像正通过大众参与性的影像生产与传播,促进社区人与人之间、亚文化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亚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理解与互助。从而构建起这些摄取和族群的独立文化身份,提升社会地位,实现其自我肯定与确认。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文化变迁过程中,游民影像作为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的书写工具,纪录了大时代下芸芸众生像,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多角度的思考、多元化的思想和多样化的声音,成为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和游民思想的文本。
参考文献:
[1]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2] 韩鸿.民间的书写:大众影像生产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雅欣.影像文化志通论[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 周占杰,方奕.中国农村婚姻形态的流变[ J].青年学报,2016(01).
[5]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6] 肖亚琼.中国共产党早期部分党员退党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7] 韩鸿.民间的书写[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悦儒(1995—),女,重庆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