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报刊中的东北人形象差异研究

2020-01-06 07:55佟文娟刘京华
银幕内外 2020年8期

佟文娟 刘京华

摘要:所谓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因此,框架可被视为个人或组织(包括新闻媒介)对社会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本文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指导,引用臧国仁的“三层架构”模式来分析东北区域内外主流报刊中塑造的东北人形象差异。通过对《南方人物周刊》和《吉林画报》《黑龙江画报》《今日辽宁》中东北籍人物报道内容的统计与分析,分别在报道主题、人物类别与行业、写作结构和人物特质分布等指标上进行对比,发现其框架差异及其所塑造的东北人物形象的差异:《南方人物周报》具有较强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倾向于报道行业精英代表,侧重人物思想观点的挖掘,呈现出一个个积极顽强、对社会和人生充满思考的东北人形象;另外三份报刊更日常化,侧重于叙述生活中平凡而闪光的普通东北人的事迹,展示其坚韧顽强、朴实善良的优秀品质与形象,虽贴近讀者但形象比较单薄,缺乏新闻性,难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闻框架;框架的三层架构;东北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东北区域内外主流报刊中东北籍人物报道内容的统计分析,可以归纳出其分别传达的人物特质以及报道框架,有助于了解不同媒体所塑造的东北人形象差异,从而为东北区域形象的塑造与维护提供参考。同时,通过不同报刊的报道框架对比,可以了解不同报刊的报道方式,有助于报刊学习先进的经验技巧,提升报道质量。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截取不同时段中东北区域内外主流报刊中的东北籍人物报道内容为研究文本。在媒介选择上,《南方人物周刊》是中国第一家人物类的新闻期刊,发行量巨大,覆盖了全国 34 个省市,影响广泛,口碑较好,因此作为东北区域外报刊代表(后文简称《人物》);《吉林画报》《黑龙江画报》《今日辽宁》分别是在各自省内发展较好、知名度高的报刊杂志,因此作为一个分析整体来代表东北区域内报刊(后文简称《三报》)。经过筛选,《人物》的样本跨度为2018年1月——2019年5月,共计30篇文本;《三报》样本跨度为2018年3月——2019年5月,共计46篇文本。

本研究主要基于新闻文本的框架分析,采用臧国仁在《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中提出的文本框架高中低三层结构,运用定性、定量方法对样本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区域内外报刊塑造的东北人形象的差异。

三、本文理论框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框架分析在媒介研究中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社会学家考夫曼(E.Goffman)在其《框架分析》中指出:所谓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因此,框架可被视为个人或组织(包括新闻媒介)对社会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

来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框架概念后来被多个学科所吸收,其中就包括新闻传播学。框架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主要分布在新闻生产、媒介内容和效果研究三个方面,本文主要用其来分析媒介内容,并采用臧国仁的三层架构的观点。

臧国仁的三个层次的架构,首先是框架的高层架构,即媒介文本主题的设置,这种高层次的意义在新闻报道中常以标题的形式出现,新闻标题选择不同命题作为主旨就呈现不同的框架。其次是框架的中层结构,即媒介文本的具体结构方式,由以下环节构成:主要事件(即报道的核心情节)、归因(从因果角度去诠释并推论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历史、影响、评估以及描述(分直接描述和隐性描述)、观点(概念上和知觉上的观点),因此本文分析了几份报刊的框架的人物选择、材料选择以及写作方式。第三是框架的低层结构,即文本的表达方式,例如字词句的选择,因此本文分析了报道中出现的关键词与报道基调间的关系。

四、高层结构分析——报道主题分布

在新闻框架理论中,框架的高层结构往往是对某一事件主题的界定。新闻媒体利用对事件主题的界定来赋予新闻文本一定的意义,并通过排除、选择、强调等凸显事件某一方面的意义,进而提供解释的框架。一般来讲,媒介对主题的设置常常以一些特定的形式出现,如标题、导言或直接引句,通过对这些文本形式的分析,就能够看出媒体所持的立场和观点。

笔者整理了《人物》和《三报》上关于东北籍人物的报道,报道主题及数量如下(表1):

本文将样本内容的主题分为人物事迹、思想观点、行业动态三种类型。人物事迹指报道人物的生平介绍、事迹叙述;思想观点指报道人物对生活和职业的思考以及价值观等感悟;行业动态指报道人物所在的行业或企业的发展态势走向等内容。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报》的主题大比例地集中在人物事迹的报道上,对人物的思想挖掘较浅,易导致整篇文章缺乏深度,对人物的认识也停留在表面,形象单薄难以产生共鸣;《人物》的报道主题则更加多元化,加重了思想主题的比例,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平面化,比较有深度,报道质量大大提升。

五、中层结构分析——人物类别、行业与写作结构分布

新闻报道主题的确定,决定了报道的焦点和基本框架,但是人物的选择、材料的重组、写作的结构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主题意义的表达,适当的结构框架能够使人物形象得以更好的实现,进而达到服务主题、突出主题的目的。

笔者整理了《人物》和《三报》上关于东北籍人物的报道,人物类别分布(表2)、人物行业分布(表3)、写作结构分布(表4)如下:

本文将人物类别分为三种类型:行业精英指对社会变革和时代进步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精英”和“领军人物”,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草根大众指扎根于东北的普罗大众;中间类指处于所在行业的中等位置,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尚未跻身一线位置。

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三报》的报道人物多集中在中下层民众,包括普通职工、民间手艺人和基层干部,整体知名度较低,接地气的同时也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人物》则主要报道行业精英,特别是文艺界与体育界的知名人物,知名度和话题度较高,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性光辉的中下层民众也占有一定比例,体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

人物報道的写作结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时间框架结构,往往从现在的状态开始,追溯过去,重新回到现在,最后再谈未来,用时间把访问素材串联起来。这种结构故事性较强,适合于传记式的报道模式;二是主题式结构,即将人物专访的内容分为若干个主题,各个主题相对独立,在同一个主题里,相关材料集中使用,然后进入下一个主题。这种结构有助于传达文章主旨,从多方面展现报道主题。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三报》的写作结构分布较均衡,结合上文,其时间框架结构主要应用于人物生平事迹的叙述上,主题式结构也大多以人物生命的不同阶段为划分标准,表现为人物在不同时期所展示的品质与形象,两种结构都未能挣脱报道篇幅和深度的局限;《人物》则主要应用主题式结构,将采访的材料分类后在不同主题下集中展现,用多个材料强化该主题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征,这样有助于凸显人物品质,深度呈现人物的思想内涵。

六、低层结构分析——关键词与人物特质分布

恩特曼说“新闻文本的框架是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过某些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因此媒体常常会使用某些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和社会心理内涵的关键词来表现报道人物。我们通过观察这些关键词,就能够判断新闻媒介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本文整理了样本人物报道中出现的关键词传达出的人物特质分布(表5)如下:

从表5中可以发现,《三报》主要塑造出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坚韧顽强和朴实善良的东北人群像,歌颂各行各业积极向上的人物事迹;《人物》则主要突出其以行业精英为主人物的追求卓越、乐观积极的品质和个人的思想观点,实现了对报道人物的深度解读。

结论

本文依据新闻框架理论,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分析了东北区域内外主流报刊中东北人形象的差异。

总体来说,《三报》和《人物》都塑造出了一种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拟态环境和正能量的东北人形象——社会实践日益复杂,社会思潮多样化,社会环境促进思想观点更自由、更活跃地表达。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改革,需要努力拼搏、积极向上、有思想、有能力的人,特别是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的人。因为他们能在清浊激荡、良莠并存的社会现实中坚持理想不迷失,并且有实现理想的能力和毅力。而那些敢于与命运抗争,不屈服现实安排的草根阶层,也正是在为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拼搏。

同时,由于定位差异,《三报》和《人物》在人物报道框架上有着显著区别:相对而言,《三报》更日常化,主要是生活中平凡而闪光的优秀普通东北人的事迹,贴近读者但形象比较单薄,缺乏新闻性,难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人物》是全国知名的优秀的人物类报刊,有许多先进之处,具有较强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人物报道的成功不仅包括多角度多维度的呈现挖掘,还有出色的文本写作方式——个人色彩浓烈的人物语言,颇具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鲜明的主题设置,结构细节的白描等,新闻性较强,使得报道人物的个体形象和气质精神跃然纸上,呈现出一个个积极顽强、对社会和人生充满思考的东北人形象。

参考文献:

[1] Owen Goffman. Frame Analysis[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

[2] 王玲宁.国内新闻框架研究现状述评[J].中州学刊,2009(06).

[3] 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M].台北:台北三 民书局,1999.

作者简介:佟文娟(1973—),女,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传播史;刘京华(1995—),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