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维
驾车进入自贡市区,沿着穿城而过的釜溪河一路前行,两旁的建筑逐渐丰富起来。釜溪河曾被称作盐井河,这个名字不用说也能看出,是因当年河流两岸星罗棋布的盐井而得名。这块热土一直与盐有着解不开的渊源,就连市名自贡,也是来源于自流井和贡井,由卤井、灶笕、盐号直接衍化而来的街名、桥名更比比皆是。今天的釜溪河一泓清波,老城区在渐渐变迁和消失,目之所及,已不再是书籍中所描述那样——繁忙的运盐工人将自贡井盐外运,发出上喊下应、响彻天穹的盐工号子声。釜溪河流泻出了今日自贡的繁荣,也流淌着昔日历史的记忆,作为井盐外运的航道,釜溪河功成身退,被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载体取代,然而,不时闪过眼前的“自流井老街”牌坊、“釜溪第一楼”王爷庙等老建筑,还有那些零星的戟直云天的“天车”,像一个个独特的符号,印证着盐都曾经的辉煌。
从自流井老街到坐落在阮家坝山下长堰塘附近的燊海井,也就5公里多,180多年屹立不倒的高耸天车,总能远远吸引人们的目光。“天车”其实就是井架,但走近看,还是让人感到相当震撼。燊海井天车有18米多高,仿佛一个历史的老人,在云端默默得注视着芸芸众生,也经历着时空的变换。站在高高的井架下,我感觉自己显得如同蚂蚁般渺小,仰头才能看到全貌。高高的井架,虽然骨架沧桑,但依然是那样坚实,风雨不动。这耸入云天的庞然大物,和我们想象中工业化金属机械支架完全不同,它们竟然是由几百根圆杉木用一根一根竹篾绳靠人工徒手捆扎而成,竹筒、竹蔑索、原木做的滑轮,相当有四川特色。井架下工作的胡师傅告诉我,天车的建造工艺也是一项独特的技艺,既没有设计图纸,也没有资料参考和任何现代工具,仅靠手工制作和“师带徒”面授传承,包含了现代建筑学、力学和物理学的科学原理,其建造方式和过程蕴涵了超群的智慧和艺术魅力。
“凡有盐井的地方,必定有天车。” 胡师傅耐心地讲解着天车的奇妙。天车是盐井凿挖和汲取盐卤最重要的地面设施,主要用于悬挂天辊(滑轮)提取井下的卤水。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遗存有一大批古井、天车。据记载,1914年仅自流井就有960眼,而废井则有11800多眼,所以流传有“天车多如麻筛”的说法。那个时代到处呈现着井架林立、管道纵横、锅灶密布、云蒸霞蔚的井盐生产景象,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贡市还有天车上百座。随着盐业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的发展,大批天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仅存18座。作为重要的井盐工业文化遗产,天车堪称盐都先民举世无双的创举。
巨大的天车下,就是古老的盐井,井口目测有碗口大小。在燊海井,可以看到这个超大天车从千米深的井下汲取黑卤的全过程。天车有4个脚,四周拉12根风篾固定井架,顶上架设天辊,地上有地辊,天辊和地辊也即现在机械中的定滑轮,起着改变绳蔑运动方向的作用。胡师傅一面进行提卤操作,一面耐心地讲解其中的奥秘:古时汲卤,动力来源是离天车不远的大车,大车用现在的眼光看,作用相当于缠绕绳子的卷扬机。转运大车带动天车上悬挂的一根长11米的楠竹筒深入井中,竹筒底部设有单向阀,入井汲卤时卤水可以自动流入竹筒内,当提起装满盐卤的竹筒时,利用卤水的重力自动关闭阀门。竹筒升起后,用铁钩捅开阀门,卤水倒入地簧桶中,通过管道直接流向储卤池,再到煮盐作坊,通常一提黑卤可以生产15公斤盐。燊海井最早以人力推动如竖立滚轴一般的大车提捞卤水,每班需要8至12个工人,后来使用4头牛代替人力牵引。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动的卷扬机代替了大车,镔铁筒代替了楠竹筒,钢绳替代了竹篾绳。听着古老的天车提水时发出沉闷的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穿越回了180多年前,眼前浮现出盐工们热火朝天的制盐场景,由衷地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提完卤水,胡师傅用圆木塞把井口堵住,井口边倾注盐卤的铁匣布满厚厚的铁锈,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个古盐井的传奇。这么深又这么窄小的井口,当年是怎么挖掘出来的呢?古井旁有一组《叩问大地》的雕塑还原了当时凿井的实况,听着胡师傅讲述先辈的故事,眼前仿佛浮现出盐工钻井的生动场景。工人们数人一组站在碾架上,足踏碓板,翘起碓头將连接着的锉头提起,然后跳开,锉头随着落下的碓头,冲击顿钻。如此一踏一跳,锉头一起一落,在重力的作用下反复向着井底发力。
燊海井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一天,凿井的工匠们欢呼雀跃,激动万分,他们整整3年劳作的心血,化作黑色的卤水,从幽深的井口里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一口盐井大功告成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口井如果按西方的长度单位计算,已经深达1001.42米。与之相比,燊海井问世20多年后的1859年8月,一个名叫狄拉克的人在宾夕法尼亚的达梯索维尔镇钻出了美国的第一口油井,深度仅有21.69米。他们同样不知道的是,这口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世界纪录一不小心就让他们踩在了脚下。简单的工具和人力,要将坚硬的岩石钻出碗口大小、深达上千米的深井,需要的不仅是艰苦的劳动,更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持久耐心。号子翻飞,挥汗如雨,夜以继日,累月经年,正是勤劳智慧的先辈盐工们,向地层深处进军,叩问着大地的秘藏,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观。
燊,意為火在木上烧,寄托着生意红火兴旺的美好愿望;海,寓意盐井里的卤水和天然气如大海一般汲取不尽,带来滚滚财源。历经近两个世纪的燊海井,不正是如此吗?当年建成后的燊海井日喷黒卤万余担,天然气8500立方米。可烧盐锅80余口,日产盐2500公斤,是一眼卤气同采的高产井。一直到今天,这口古老的盐井依旧保存了旧时产盐的布局和风貌,还在向我们奉献洁白的盐巴。
老盐灶,是井盐变身的地方,从黑到白的一系列提纯与制作,都在这里完成。拾级而上,进入偌大的灶房,整个屋子蒸汽缭绕,气温比外面高不少,现在的燊海井虽然没有了鼎盛时期的壮观场景,但仍然能看到整个房间内白烟滚滚,两名光着膀子的汉子守着热腾腾的8口大锅,正挥动着铲子不停地在锅里翻动着。大圆锅就是制盐的瓮笼灶,直径足有1.5米,锅中的盐卤不停翻滚沸腾,在旺盛的天然气和时间的熬煮下,渐渐变成了白花花的结晶体。
“熬盐也是一门技术活,用的是土办法,都是师傅教的,全凭经验。”今年47岁的李学庆师傅入行已有多年,在他的手中,这活儿已不知重复了多少遍,“从盐井里提取的黑卤里面有很多杂质,如果不除去的话,尝起来会发苦发涩。熬制时,先要在卤水里加入一定比例的黄豆浆,经过8小时煮熬结晶。”俗语有“卤水点豆腐”,在这里却是“豆浆点卤水”,豆浆中含有的大量蛋白质,可以与杂质中的离子发生反应,使杂质沉淀并能被过滤,同时蛋白质的表面还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固体残渣,分离杂质,提高盐质,可谓一举两得。待打捞起锅中的浮沫后,盐卤就变得洁白透亮了。李师傅将亲手做出的雪白盐晶,铲入用竹篾片和竹筐编制的滤桶中,之后用锅中的淡盐水将桶中的杂质清洗过滤,他把这个过程叫做“淋盐沥水”。时间是雪白精灵成功变身的最后一位推手,水滴都被滤掉后,井盐便制作成功了。勤劳的盐工们,他们用复杂精巧的技术向我们展示着自贡人的勤奋与智慧,从打井到煮盐,这项古老的技艺表现出它每一个步骤的精妙配合。
劳作间隙,李师傅坐下来喝水小憩,看着自己亲手熬制出来的一桶桶如霜胜雪、色白质纯的盐粒,他心里有着深深感慨。今天的井盐技术不断发展,机械化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作,全国手工制盐作坊只剩下燊海井,而为它服务的“燊海井人”依然默默坚守。年复一年在作坊里重复着烧盐、铲盐、淋盐、抬盐等一套看似枯燥的程序。虽然每天与卤水、灶笼子、铁铲、烟子扁、盐竹包、磨盐扁等打交道,他却乐在其中,并从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燊海井保留着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说过去的制盐是一种单纯意义的生产,现在我的工作意义更不一般,是古老技艺的延续和传承。” 点点滴滴的积累,升华着他对工作的热爱和尊敬,在燊海井每天向来访的游人展示自贡井盐的传统制作技艺,他说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新时期的盐业工人,更是盐文化的传播者。
燊海井,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重现了当年自贡盐业的辉煌时代,井盐生产的繁华景象。从盐井提捞卤水,在灶房烧制井盐,在盐仓储藏盐巴,到最后运盐的整个流程,都能在燊海井看到全貌。尤其是楻桶、笕管、晒卤台、提卤水车等失传工艺的展示,将过去利用太阳和风力浓缩卤水的流程,进行了真实地再现。这座世界仅存的、仍采取传统工艺提卤制盐的古井,承载着中国文化和自然精华,以及古人精湛的创新技术,堪称土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为人类文明史和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井鹽为自贡带来了财富和美誉,也使自贡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得天独厚的盐卤矿藏给自贡带来了财富和繁华,也让自贡人的生活发生了深刻改变。一座经历兴衰变迁的古老城市,一种与我们有口齿之奉、生命之传的神奇味道。沧海桑田,风起云散,2亿年的地壳运动和古气候变化,在用时间告诉我们真谛。那供养生命的海水,始终以一种历史的姿态,在自贡的土地下等待着,在锅中沸腾着,在我们的口齿中流转着。
TIPS
交通:燊海井在自贡市大安区大安街289号,乘10路、42路、3路、5路、7路、31路、35路公交车可达。燊海井属于人文景点,一年四季都可以去参观。
美食:自贡的盐帮菜非常有名,其特点就三个字:香、辣、鲜! 推荐品尝有名的梭边鱼火锅、自贡芭夯兔、掌盘牛肉、小煎鸡、烘肘、富顺豆花。
周边:自贡世界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博物馆、自贡花灯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