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宁
摘要:近自然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的建设意义重大,具有提升城市绿量、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工养护成本等多方面的作用。结合绿地调查及相关资料研究,总结了近自然城市森林景观的营建方法,为此类绿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留白增绿;城市森林;生境营造;低成本建设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了“留白增绿”的工作要求,强调中心城区腾退出来的空间,要适当“留白增绿”“见绿插绿”;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森林城市,让森林进入城市的目标!”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曾连续就留白增绿、造林绿化工作展开调查研究,强调每个城区每年至少建成1处以上一定规模的城市森林。
2017年底,由北京市园林部门编制的《北京城市森林建设指导书》正式出台,这份指导书对于城市森林种植设计,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雨水利用等,都给出了具体指导要求。截止到目前,北京已经建成新中街城市森林公园、广阳谷森林公园、常乐坊城市森林公园、安德城市森林公园、西单城市森林等多处城市森林,还有多处以城市森林为理念的其他公园。通过查阅资料,实地项目考察等,总结近自然森林的营建方法。
1城市森林的定义
在自然形成的森林里,植物类型是多样的,不仅发挥着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同时也是众多小动物的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城市森林,顾名思义,就是在城市中模仿自然而建的森林景观,就是遵循森林的自然演替规律,在适度人为干预下,实现森林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演替。“近自然”是城市森林区别于其他类型绿地的显著特点。
2近自然城市森林景观的营造方法
2.1树种选择
通过对已建成的城市森林公园进行树种调查,总结其应用特点如下:
2.1.1以优良乡土植物为主(>80%),尤其注重引种驯化成功的特色乡土植物的应用。除常见的杨、柳、榆、槐、椿外,北京特色乡土植物还包括如丝棉木、复叶槭、茶条槭、楸树、杜仲、流苏树、暴马丁香、北京丁香、杜梨树、椴树、毛株木等。
2.1.2合理搭配新优彩叶树种,加大春色叶、秋色叶、常年异色叶树种的应用。丰富植物群落色彩,突出群落季相变化。新优彩叶树种包括京黄百蜡、京绿白蜡、窄叶雷舞白蜡、秋紫白蜡、丽红元宝枫、金叶榆、金叶槐、金叶白蜡、金叶复叶槭、彩叶复叶槭、银红槭、银白槭、金叶风箱果、紫叶风箱果、金叶连翘、金叶莸、金叶接骨木、火焰卫矛等。
2.1.3适当栽植坚果类、浆果类、蜜源等植物,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昆虫提供食物来源。食源植物包括油松、白皮松、桑树、柿子、核桃、金银木、水枸子、山桃、山杏、天目琼花、小叶女贞等。蜜源植物包括椴树、元宝枫、色木槭、臭椿、丁香类、糯米条等。
2.1.4合理搭配速生树和长寿树,协调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搭配比例(3:7)。增加常绿乔木的比例能为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提高鸟类多样性,同时常绿针叶植物能够在冬季为鸟类提供一定的食源。
2.1.5宜选择节水耐旱型的乡土木本及宿根植物作为地被。丰富植物层次,避免裸露黄土,降低养护成本,如沙地柏、平枝荀子、蓝花鸢尾、景天类、苔草类、山麦冬、匍枝委陵菜、蛇莓、连钱草等,不宜采用冷季型草坪。
2.2植物群落营造
2.2.1种植方式。城市森林与一般城市绿地相比,应更加注重营造近似自然森林群落风貌的植物景观,而非传统的规则式排列、大组团色块搭配、精细化修剪整形所形成的规则式园林景观。
在种植设计中宜运用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3种基本类型,适当组合,合理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森林体系。
2.2.2生境营造。生境又称栖息地,是指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能在其中完成生命过程的空间。植物群落营建应模拟自然群落的乔、灌、草、藤的復层结构及形态,健全食物链,为鸟类、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食源和栖息地。有研究表明,空间层次越复杂、植物群落越丰富,提供给生物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越多。因此城市森林的营造应根据项目现状条件及面积,营造尽可能多样化的生境类型,为不同生态位的动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
生境类型可包括复层密林、稀树草地、浅水滩涂、开阔水域等多种类型。复层密林:常用于绿地外围,靠近市政路侧,研究表明针阔混交林对实时交通噪声有较好的衰减作用。针叶乔木林:适合鸠鸽类鸟类筑巢繁殖,鹗、山雀等鸟类和松鼠等哺乳动物栖息生活。稀疏疏林:低密度有林窗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生境,适合较多种鸟类在此栖息生活。稀树草地:开阔草地,间有乔木和灌木的生境,适合家燕、雨燕等鸟类飞行捕食,椋鸟、鸦科等鸟类地面觅食,刺猬、鼹鼠等哺乳动物觅食。中型高密度灌木丛:适合体型较小的麻雀、鸦雀、鹛等鸟类和刺猬、草兔等哺乳动物栖息生活。中型、低密度灌木丛:适合体型较小的鸲、鹟、鸫、鸦等鸟类和刺猬、草兔等哺乳动物栖息生活。开阔水域:有深度且面积较大的水域生境,适合白鹭、鸳鸯、绿头鸭、黑水鸡等雁鸭类和水鸡等游禽游弋,翠鸟等鸟类捕食、家燕、雨燕等鸟类飞行捕食。湖心岛:有遮蔽物且周围是深水区的岛屿类生境,适合雁鸭类游禽筑巢繁殖,水鸡等游禽栖息生活。在水域面积大于5hm2时,建议在水中设置岛屿,供鸟类栖息。浅水滩涂:大量挺水植物,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水域生境,适合鹆鹬类等涉禽觅食,水鸡类,鸦雀,苇莺等鸟类筑巢繁殖,适合鹭科鸟类觅食,适合蛙类等动物产卵和觅食。
2.3动物设施
为增加物种多样性,可在城市森林绿地中人工设置一些近自然的动物设施。包括昆虫招引设施、鸟类招引设施、水禽休憩设施、本杰士堆等。
比如在新中街城市森林就利用循环再利用材料搭建了3处“昆虫旅馆”,为多种昆虫提供居住和越冬场所。安德城市森林公园设置人工鸟巢、鸟食台等设施,为鸟类提供食物和住所,吸引鸟类前来栖息。东高地公园在湖心岛设置小房子及食槽,满足水鸭等水禽的休憩。广阳谷森林公园中引入蚯蚓等土壤动物,结合“黑土计划”进行土壤改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良好条件,从而构建生态系统完整,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在园区内设置本杰士堆,用石块和修剪下的树枝自然堆积,并用掺有本土植物种子的土壤进行填充,同时在堆周围种植蔷薇等多刺、蔓生的保护性植物。使本杰士堆就能持续不断地为食草动物提供新鲜食物,吸引野兔、刺猬等动物在林地安家。
2.4集雨型绿地
近自然城市森林的建设还应突出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结合场地内的部分洼地,适当建设集雨型绿地。蓄积部分多余雨水,为鸟类、动物提供水源。
集雨型绿地,是指通过一定技术措施收集回渗雨水,尽可能接收“客水”,并且有条件地用于景观水面和绿地灌溉。包括生态草沟、旱溪、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多种形式。集雨型绿地可以有效地滞留并净化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对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有重要意义。
2.5铺装小品
城市森林绿地中,园路应与地形、水体、植物及其他设施相结合,满足交通和活动需要。园路及广场的铺装材质宜采用透水型铺装材料及可循环再利用的环保材料,不宜选择大面积加工石材。如广阳谷森林公园主要采用了小规格石子路,常乐坊森林公园主要采用了弗维木,新中街森林公园采用了透水混凝土铺装等。
小品设计应贴近自然,充分利用废旧零件、枯木等,体现节约型园林技术的应用。如广阳谷森林公园的枯树根花镜、废旧回收铁件做成的雕塑小品等。
2.6低成本建设
2.6.1渣土利用。因为“留白增绿”的用地都是拆违后的土地,地上地下可能存在较多的建筑垃圾,渣土全部外运会耗费大量的资金,如何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是近自然森林建设的一大难题。
根据市局规定,项目地渣土不外运,同时避免外购土方。因此如果场地有大量渣土,需结合绿地中的微地形将渣土堆山处理,堆山经过层层压实后再其上覆盖种植土进行绿化,覆土厚度不得低于1m,如有种植大树的地段,覆土厚度不得低于2m。
对建筑垃圾中的大块混凝土、废砖等物质进行破碎,破碎后的骨料可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可与粉煤灰、白灰等相结合用于园路和木栈道铺装的垫层;由于其透水性较强,还可以作为雨水花园的结构层,强化雨水下渗;也可以用建筑垃圾的粗骨料直接用于铺装作业道、休闲广场、停车场及树坑的表面覆盖材料等。
2.6.2枯枝利用。利用树枝粉粹机将修剪下的枝叶进行粉粹后直接用于树木种植穴覆盖,既涵养水分,又维持土壤温度,还可以堆肥处理后添加相应介质,生产出富含有机质的营养土,化废为宝,重新撒于公园绿地,增加土壤肥力,实现绿化垃圾循环利用。
2.6.3低成本管理。大幅度减少人为管理,最大程度让植物群落自然生长,形成景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虫不成灾、管理成本低的管理模式。
3结语
低维护可持续的近自然城市森林景观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增加生物多樣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为市民提供近距离亲近森林、感受自然的场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城市森林的建设还处于初期的探索时期,相信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会发掘更多的节能环保材料,营造的方法会更加趋于成熟。我们的城市会更加趋于自然生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收稿: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