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ND理论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问改造策略研究

2020-01-06 03:37余梦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20年4期

余梦

摘要:基于当前成都市社区城市更新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和老旧住宅社区空间改造的发展现状,以老旧住宅社区公共使用空间改造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分析在社区改造中公共使用空间的主要结构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具体解决措施策略。探寻重塑传统邻里的可能性,其中传统邻里模式是理论基础,不仅是作为改造的目的,也是在前期调研期间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老旧社区;TND模式;公共空问;更新改造

1TND理论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中的应用

传统邻里模式希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以重拾传统邻里的精神为原则来指引城市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改造。以创新重拾传统邻里社区公共服务生活空间为发展目标,通过这一发展模式,可以改善传统社区公共生活空间体系。对公共信息空间的主体构成和各要素进行分类归纳以及梳理。

1.1传统邻里开发模式作为评价标准

传统邻里模式的标准为:①在功能上是否可以做到内部功能的自我完善,是否打破了简单化的功能分区,住宅在建筑户型、面积和产品价格等上是否能够具有品种多样性;②在使用空间上面它是否能够充分强调公共交往交通空间、邻里交通单元和中国传统小区街坊的结合重要性,是否能够保持一个高密度、小空间尺度的中国传统小区街坊生活空间,公共交通空间如何能够做到在小区改造中被政府优先纳入考虑;③在文化氛围上是否能够回归到中国传统的农村社区空间邻里和谐生活方式,是否能够让社区传统文化街区、传统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高度重视。

1.2基于传统邻里开发模式的改造策略

基于传统邻里开发模式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的老旧社区以及居住其中的不同年龄段群体的不同需求作出相应的改造策略,主要策略遵循追求公共空间为先、高密度、可持久性、可拓展性、生态优先、人文关怀、促进交流等原则。

2成都市八二信箱宿舍公共空间现状及其评价

2.1八二宿舍现状

八二信箱宿舍位于成华区建设路71号院,北侧位于建设路西段,西临猛追湾街,东至一环路东二段,南依猛追湾东街,目前有居民楼22栋。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部分建筑大多结构和用材水平均较低,比如砖墙无抹灰,经长期风化已影响结构强度,内部隔墙多用空心木条板抹灰,抵御地震、火灾等灾害的能力较差。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则配套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基本需要。

2.2调查问卷

问卷主要是对社区居民基本生活情况、居民参与社区公众认同感、居民社区交往和公众参与居民社区公共事务的活跃程度、对居民社区的生态环境美化感受及参与社区居民生活的方便快捷程度5个方面情况进行抽样调研。在问卷设计研究问卷时,问卷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内容应至少涉及问卷设计中可能需要研究解决的所有重要问题。题目内容设计简洁明了,评价衡量标准大致分为5个主要层级;同时,设计少量的开放式问题,了解居民对参与改造的建议和意见。

2.3存在的问题

在现状调研及问卷数据分析之后,总结出7\-信箱宿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住区边界体验感不佳,沿街商业缺乏整体性,使得临街商铺整体商业氛围较差,临街步行体验较差。②空间场所体验较差,开放空间严重不足,住区内公共空间散布于各住宅楼之间,彼此间互无联系,缺乏整体感;且公共场地被车辆、杂物侵占。③住宅小区内公共道路交通系统混乱,停车位严重不足,占用公共停车空间和占用人行道胡乱停车的现象屡见不鲜。④虽然住区以围墙和院门封闭起来,但多数入口并无相应的管理人员,且无门禁系统等来保障住区安全,住宅单元门大多处于常开的状态,这种住区的规划管理未能有效便捷居民的生活,反而限制了居民出行的选择,给住区内的居民带来不便。

3成都市八二信箱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规定一个邻里的尺度:从中心到边界的距离应为400m;公共空间是在规划上被优先考虑,在肌理上是有形的、清晰的;街巷空间应该是高密度的、小尺度的;肌理中建筑的大小尺度应当具有多样性,这样形成的公共空间也具有各种转角空间。依据这些准则在空间秩序、绿化设施、功能置入、空间节点、场所精神5方面开始进行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的梳理。

3.1空间秩序

打造具有空间秩序感的街巷道路,首先,通过厘清流线并将其作为街区的重要骨架,再梳理住区道路,增强与城市关联度的基础上,对原有混乱的交通系统重新梳理定义。通过人车分流、设置尺度适宜的慢行交通;其次,结合外在空间形态与起承转合的空间秩序变化,塑造合理尺度的停留节点、广场,吸引人——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再次,营造人性化、公共性的开敞空间,居民住户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直观体验在于视听觉与空间尺度感,强化对于封闭范围内的管理,不對外开放,保障居民日常的生活安全,进而提供小范围邻里住区中交往的场所。

3.2绿化景观结构

在改造过程中针对住区中原有景观环境分散,缺乏设计和整体性的问题,在本次改造中,首先结合开放后的城市支路,在住区东西向建立一条景观主轴,在主轴线上布置一系列不同类型和尺度的景观环境,在与城市开放空间良好融合的同时也能形成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体系。增设开放空间中的景观节点,尤其针对儿童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人性化设计,并通过道路景观绿化将这些景观节点进行有机整合。

3.3公共空间功能置入与调整

在功能组织上,传统邻里开发模式要求邻里应满足城市内部功能的自我完善,其功能组织应是自下而上的;其次应当打破简单化的功能分区、在一个老旧社区邻里单位里功能应该混合、满足其住户的各项基本需求;并且公共场所的功能性不仅体现在优先考虑其形体的生成,还在于其功能性的空间能达到适宜步行、吸引人们走出家门、介入公共生活的作用。

3.4空间节点的改善

首先将现有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运用不同材质的铺装分割原有空旷、单一的公共空间,结合现状设置休闲区域,同时结合公共空间景观设置休憩场所,搭配不同的植物配景,丰富公共空间景观层次。并充分利用好住宅区的宅前公共用地,将这些公共空间进行整体、系统地设计串联起来,强化公共空间和设施的丰富性。

3.5传统邻里的塑造

TND理论最为强调的就是传统邻里精神,这不仅是一种对于场所在地性的强调,也是对这一片土地上人们参加活动的方式的一种重视。用场地内居住者之间互相熟悉,在长久的比邻而居中守望相助,已经形成了稳固的社交网络。院落之间也是彼此依靠、互为依存、内部围合,形成自己私密的小空间,居住肌理自然而富有生机。

4结语

研究老旧社区的问题对于梳理新传统邻里开发模式中国化的可行性以及思路有着创新性的意义。与此同时,TND模式在微观上对于重新改善老旧社区空间质量,在宏观上对于改善后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都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同时对于社区的整治不是单一建筑学上的问题,而是要从活化业态、视觉引导、空间整体性、环境要素及设施、体验式活动及项目、街道管理及居民自治等多个方面下手,才能真正地做到复兴传统邻里的场所精神,塑造城市独特特性。

(收稿: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