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军, 刘 丹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从经济发展为主导走向了环保与经济相协调的绿色发展道路。中国的绿色发展在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处于“生态失衡、污染萌芽”的阶段[1],尤其是在“以粮为纲”的农业方针指导下,生态破坏、“大自然的报复”其社会的认知是“天灾”,应对的措施是防范,加之影响有限,环境治理没有得到重视。改革开放至今(1978—2019年),中国不但在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而且在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先后形成了一系列绿色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1)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理念等发展概念亦逐步深入人心,中国的绿色发展思想也得到了确立。中国绿色发展从理论走向现实、从提出到逐步完善的历程,可以说是发展道路不断优化和升华的过程。而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正是基于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思想上不断锤炼,反复论证,最终形成的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换言之,绿色发展就是对发展模式的科学思考与重大创新,是基于协调、高质量、可持续等理念而提出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讲,绿色发展是基于协调理念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就是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加以有效处理并促使二者不断和谐发展的过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就是要紧紧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关系,以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就是要加快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协调好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绿色发展对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有必要全面梳理我国对绿色发展认知这一演化进程,在总结绿色发展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以便它能更好地在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发挥基础性指导作用。
绿色发展是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而逐步提出的。众所周知,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国家无视生态承载能力,肆意抢夺资源,占据利用了大量的生产来发展经济,导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众多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污染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开始了环保方面的相关研究。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3 4421962年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透彻描述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的危害以及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给予了人类强有力的警示。[3]8-2071966年肯尼思·博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以及循环经济的概念,指出地球只是茫茫太空中一艘小小的宇宙飞船,飞船内资源是有限的,但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生产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会污染飞船资源,毒害飞船内的人类,最终飞船会崩塌。[4]334-347西方国家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对建国后的新中国也敲响了警钟,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及政策也逐步应运而生,为中国绿色发展孕育了萌芽。
对于环境保护,我国古代圣贤就已提出。儒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所谓的“天”是指自然之天,人、天、地、万物与自然都是一体的,应该保持和谐相通;儒家的“可持续”思想,更是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已经上升到像孝这种道德要求的高度,如孔子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5]544。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要爱惜、尊重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戒杀生”,主张“顺天”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主宰者。[6]刘安在《淮南子》一书中提到:“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7]154,意指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就无穷尽地向大自然索取,这也正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的保护思想。[6]
虽然我国古代早已有有关环境保护的思想,但随着资本主义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类才开始了对环境和经济关系的深入思考。马克思很早就用辩证的思想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对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减少生产中产生的废弃污染物,对废弃物循环利用再资源化可以从根本上节约资源。马克思在谈到自然力的价值时提到,自然力“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8]728。生态环境和生产力之间也是相互协调发展的,在发展生产力时也不能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否则资源紧缺和生态破坏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的生态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但无处不闪烁着绿色发展的思想火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了一些环境保护举措。但由于长期战争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濒临崩溃,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以举国之力发展经济,因此在“以粮为纲”以及经济至上的发展理念下,主要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尚且处于绿色发展思想的萌芽阶段。虽然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属于初期阶段,但为我国后续的探索提供了基础。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曾提出了不少具有绿色发展内涵的观点。例如在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毛泽东指出:“人最初是不能将自己同外界区分的,是一个统一的宇宙观。随着人能制造较进步工具,人才能逐渐使自己区别于自然界,并建立自己同自然界对立而又统一的宇宙观”[9]82。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应该把握和尊重自然规律、正确的认识和改造自然;在人类生产活动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他指出:“和生产相辅的是节约,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浪费。”[9]240-241毛泽东也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美化,他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因为“森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资源,又是农业生产的一种保障”[10]78。毛泽东的这些主张开创了我国共产党人探索绿色发展的先河,奠定了我国绿色发展的深厚基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重要来源。
在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党中央和政府也提出和采取了许多环境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对生态的修复和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上,如在农林、水利等方面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对环境保护及解决生态问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 在林业建设方面,我国十分重视林业保护,以消灭荒山荒地、改变自然面貌为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绿化和防治工作。1950年2月28日,首届全国林业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工作方针;1956年毛泽东面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并提出要实现“大地园林化”。(2) 在水利建设方面,我国针对淮河和黄河两大流域组织了大规模治理,不仅防止减少了自然灾害,也有效地利用了水资源,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1950年10月14日,国家发布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建立治淮机构,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系统治理工作,治淮成为了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1955年7月18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做出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强调了治理黄河水系的重要性,指出要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努力推进黄河流域产业大发展以及我国电气化事业的繁荣。
建国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得到了大幅度增长。1949—1977年国民生产总值从557亿元增加到3 250亿元,即28年间增长4.83倍,年均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41.1亿元到1977年的1 517.8亿元,28年间增长9.76倍,年均增长10%。(2)数据见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1949—1977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时,在经济至上的发展理念下,全国都在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有效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还尚未严重到引起足够的注意的地步,但在后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1972年全国开展了污染普查工作,包括对水环境、海洋环境、大气、食品的污染调查和人受污染影响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显示,渤海和黄海沿岸排污工厂31 358家,年排放工业污水超过17.3亿吨;河北省官厅水库的上游242个工厂年污水排放量约1.164亿吨,占官厅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的8.3%,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事件;浙江对全省200亿斤粮食进行化验,有100亿斤被汞污染,其中4亿斤不能食用。[11]可见,我国在这一阶段后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这也促使政府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并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这极大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成为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第一个里程碑,也为以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1949—1977年这一时期,处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了恢复国力,经济发展是国家的首要任务,且由于经济发展的深度与强度水平不高,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矛盾,所以提出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处于浅层次水平,其绿色发展相关的生态保护思想也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但随着改革开放到来,西方公害事件唤醒了我国绿色发展的思想,开始积极孕育自己的绿色发展思想并践行,并成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环保事业的重点。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国家已经对环境和经济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思想。1989年,英国大卫·皮尔斯在《绿色经济的蓝图》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概念,要求发展要注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注意可持续发展。[12]12为进一步协调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西方国家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就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自此之后,可持续发展思想便成为了全人类的普遍共识。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各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开始实行各种减排措施,发展低碳经济。美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出台了《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等法律规定,用立法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法国主要从对能源环境影响最大的交通、建筑和工业领域入手,采取立法、税收、财务等政策,从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生活节能等方面实行低碳发展。德国从1994年起重点支持环保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研发,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推出汽车产业改革措施,实行环保教育,建立低碳发展服务体系等措施,使得德国在低碳发展方面成效显著。英国在生产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励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节能减排;在生活方面,采取政策引导、税收调节和环保教育等措施;在能源方面,发布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据15%的能源供应,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面向全世界发起了向绿色经济模式转变的《绿色倡议》,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随着各国对环境和经济关系探索的不断深入,我国初级阶段的绿色发展思想的星星之火也开始有了燎原之势。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世纪初期,都紧跟国际环境保护的步伐,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相关思想,比如控制人口、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等思想。
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后,当时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结合国情,提出了一些体现绿色发展的思想。邓小平强调科技教育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适用于生态环境保护。邓小平提到:“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13]882,并主张将环保纳入宣传教育中,让大家都能树立环保意识,掌握环保技能。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也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并且在1982年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4]21,希望通过植树造林优化人民生活环境,留给子孙后代一个优美的家园。邓小平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并认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15]164。为了优化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邓小平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本原意义出发,提出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开始大力调整中国人口与资源的比例关系。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国际上“八大公害事件”(3)即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日本的富山骨痛病事件(1931年)、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0年)、美国的多诺拉镇烟雾事件(1948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1956年)、日本的四日市气喘病事件(1961年)和日本的米糠油事件(1968年)。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逐步被我国所认知,这也极大地唤醒了我国对环保事业以及绿色发展的重视。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写入宪法,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同年12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发布了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首份文件《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这份要点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16]。1982年环境保护作为一个独立篇章首次纳入“六五”计划。1983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进一步对环境保护提高了重视。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作为党中央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深化了毛泽东的节约资源思想和邓小平重视科学教育的思想,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江泽民把生态环境视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17]534,认为只有正确把握住环境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他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他认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18]518。1996年的第4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再次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1998年起,中国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全面引入,旨在突出发展中“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
鉴于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探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向经济要效益是这个阶段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导致环境保护意识依旧淡薄、环保问题日益严重[19]。我国GDP由1978年的3 678.70亿元增长到了1997年的79 715亿元,实现了经济年均增长16.6%的成效,但同时也付出了较为惨痛的环境代价。1997年废水排放总量416亿吨;空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总量分别为2 346万吨、1 873万吨;全国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的城市有44个,75%的南方城市(长江以南)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森林面积1.3亿公顷,分布不均匀,覆盖率13.92%,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3%—4%。(4)数据见《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国家环保总局网,1998-06-05,http:∥www.mee.gov.cn/gkml/sthjbgw/qt/200910/W020091031555137374360.pdf。虽然国家的计划里面对环境保护和森林绿化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环境问题依旧突出,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较为普遍;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依旧严峻,污染治理压力凸显[20],至90年代末,长期的粗放式发展使得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更是愈来愈得到了各界关注。
21世纪初,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21]13。2003年,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五个统筹”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便是其中一项。胡锦涛还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概念,并将其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联系起来,指出:“中国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増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2]。这一时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不断深化,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深化发展,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的构建也明确体现了绿色发展思想。
国家“十五”计划(2001—2005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是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要求将“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统筹考虑,重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2003年7月28日,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00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并强调要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统筹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对环境形势认识的深化。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2007年,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年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十一五”期间的各项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指示,核心任务是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降低20%的单位GDP能耗,这一举措加快了我国节能减排发展。2010年,中央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众多环保政策的实施促使各方对于节能减排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得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1.40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0.80吨标准煤/万元,期间下降了约42.8%(见图1)。至此,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得到了改善和优化。
图1 2000—2018年我国单位GDP能耗
注:有关数据见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00—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2000—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1978—2011年,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此时受国际环境保护趋势的影响,在吸收借鉴国际环保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愈发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低碳经济等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和政策得以涌现,绿色发展思想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践行,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绿色发展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并为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环境保护也加快了发展进程。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绿色经济报告》,将“绿色经济”正式定义为可以促进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报告指出,发展绿色经济将成为加快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联合国提出的“绿色经济”概念,为新时代我国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外部借鉴。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这是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行动,我国也积极加入到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中,勇担大国责任。继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之后,法国环境委员会联合全球专家又起草了《世界环境公约》,并取得了世界各国的支持,我国也坚定不移地支持全球环境治理。
伴随着国际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深入推进,我国也不断坚持绿色发展事业,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思想。2012年“十二五”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并指出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中。此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治理污染、频繁出台环境制度、严格加强执法监管,环境质量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2015年10月,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作为指导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2016年公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了“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生态与环境首次统筹”的总体工作思想,把绿色发展和改革作为重要任务,强化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联动,坚持从发展的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此,绿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是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更是指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并提出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构建绿色发展经济体系。尤其是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更是指导中国绿色发展的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23]242。对此,他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主张,以及“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生态保护观点;针对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他又提出了“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等绿色发展思想[24]17-40,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理论支撑。
在党中央领导指挥下,全国各地纷纷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加大对环境的投资力度,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和保障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倒逼作用,推动绿色发展稳步前进。2017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总额为9 539.0亿元,比2000年增长8.4倍,比2012年增长了15.58%。2016年工业综合能源消耗为279 058万吨标准煤,比2015年下降了0.4%,其中煤炭消耗为76 423万吨,比2015年下降了15.86%。201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52吨标准煤/万元,比2011年降低了35%(见图1)。2017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经从2011年的2 217.90万吨下降到875.40万吨,下降了60.53%;氮氧化物排放量从2 404.27万吨下降到1 258.83万吨,下降了47.64%;烟(粉)尘排放量从1278.83万吨到796.26万吨,下降了37.74%(见图2)。2017年,政府出台《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制订《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都有效地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
图2 2012—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
注:有关数据见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2012—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经过近10年的思考、探究与实践,我国经济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环境质量趋于改善,生态体系得到健全,环境监管得到加强,环保意识达到新高,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也已形成并开启了发展新时代。至此,作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重要抓手、解决生态与发展问题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金钥匙”的绿色发展思想,成为了指导我国发展的核心理念和行动纲领。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绿色发展思想是在一定的国际背景下形成的,是吸收当时国际上对有关问题提出的思想精华。中国绿色发展思想从萌芽、形成到成熟的历程转变,可谓是其理念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绿色发展理念从无视到重视、从漠然到深入人心的过程,也是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演进和提升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的“赶英超美的大跃进时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为满足对木材的需求,滥砍滥伐造成了秦岭北麓一度出现了“进山十里无材,三十里无椽,五十里无檩”的植被严重破坏现象),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这一现象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明显遏制。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平衡、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循环经济、21世纪初的低碳经济、绿色GDP、21世纪10年代的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等观点,有效指导着中国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并且将贯穿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个进程。[25]127-139;230-242
中国经历了70年的探索,通过对指导思想的创新、优化、提升和对经验的总结和贯彻实施,有效推动了中国的绿色发展,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绿色与发展之间的和谐共生。70年来,中国的绿色发展经历了由理念凝聚到全面实施的一个复杂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过一些问题,但坚持绿色发展的目标明确。2019年,习近平再次强调应加快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26]。尤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应重视绿色发展在中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以绿色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生态文明走进新时代。绿色发展政策应贯穿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中,我国应加快制定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管理体制,从总体上明确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重点领域和支持政策。对此,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措施: (1) 应加快绿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修订相关的法律,完善有关的条例,健全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监管制度,坚持依法执法; (2) 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因地制宜,尽快推出各地的环境资源消耗的约束指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3) 制定一套系统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用严格的标准核算我国环境质量; (4) 推进绿色发展相关的税收改革,利用有效的税收政策调整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税收; (5) 通过制定完善的碳交易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市场中各个企业的积极性,推进市场中碳交易的开展,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6) 加大政府的绿色采购力度,完善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对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实施项目清单管理,对于采购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更加友好的产品的行为给予鼓励支持; (7)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来推进区域管理体制,尤其是城市管理体制; (8) 通过绿色发展,调动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体的能动性,鼓励和引导社会主动参与区域管理,建立起区域各力量协同管理的新机制,推动绿色发展落地。
总之,绿色发展是新常态下我国应对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探索经济增长新源泉的重要机遇,更是我国身为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责任。绿色发展的全面实施虽然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但只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并不断总结经验,就能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助力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