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春荣,成 龙
(1.衡水学院 体育系,河北衡水 053000;2.又石大学,韩国全罗北道 55338)
2022冬奥会的举办对河北省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不仅有利于省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还有利于带来更多诸多交通、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人们对冰雪体育文化的深度认识。当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欣欣现象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赛事举办”这一外在需求推促的,而在完成了这一使命后,为举办冬奥会所建设的场地、设施是否可以与国内冰雪参与者的内在需求相契合,能否对于场地、设施进行持续性的利用等问题,则会迅速地显现出来。因此,在2022冬奥会的筹备期,在制度文化有所倾斜、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也要强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并确保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平衡化与持续化,防止三者之间出现文化堕踞现象。以社会学视角“文化堕距”理论审视我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制度、物质及精神等文化存在的问题。防止“后奥运”的出现。
“文化堕距”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所提出的,在其著作《社会变迁》中对其进行解释。“文化堕距”是指文化的滞后发展或者是文化的失调[1]。
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化发生变迁时,其组成部分的变迁速度各有快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变迁存在差距和错位,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奥格本发现,物质文化往往率先发生变迁,而与之相匹配的非物质文化(又称适应文化)则变迁速度慢于前者。他把这种物质文化与适应文化变迁速度的时差引起的文化失调现象,称之为“文化堕距”(culture lag),或“文化滞后”[2]。
一般来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最先发生变迁,然后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因为其本身具有惰性,往往是最后发生变迁。“文化堕距”的形式常常表现为在身份改变快于内在素质提高、外部环境变化快于心理调适速度、客观制度设置快于主观规范意识的建立[3]。
“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物质本身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同时文化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文化的发展变化来说,各个部分并不是统一的,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种差异的发展变化,引起文化失调或者是文化滞后情况的出现[4]。
可见“文化堕距”理论作为社会学范畴理论,是衡量社会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冰雪产业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应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人群对冰雪文化的认识程度、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是使社会冰雪文化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冰雪政策制度已经给河北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带来了初步的效益包括场地设施、经济效益和群众效应都已有良好的改善。河北省作为共办赛事省市,为了更好的举办冬奥会,自申奥成功到至今相继开展大量的冰雪体育文化活动,河北省冰雪产业打破从无到有的局面,政府对国家举办赛事的文件所指定的大众参与政策、政府行为的专项拨款、政府组织滑雪裁判、冰雪指导员的培训、以及百万人民冰上活动的口号,河北省的冰雪体育文化事业得到极大的促进。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为冰雪文化产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中所提:力争到2022年,我国冰雪运动总体发展更加均衡,普及程度明显提升,参与人数大幅增加,冰雪运动影响力更加广泛;冰雪运动竞技水平明显提高,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全项目参赛,冰上项目上台阶、雪上项目有突破,取得我国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冰雪产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日益完备。目标的制定促使我省冰雪产业的加速前进。
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5]。2022 冬奥会加速了京津冀一体化三地协同发展的进程,对河北省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环保的建设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效应已经衍生到体育、文化产业中来,同时对冰雪体育文化带来空前的传播作用。作为2022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举办地,河北省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相对薄弱,借着冬奥会的契机,河北省提出到 2022 年全省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次达到 3000万人。全省成立冰雪项目协会,张家口、承德市 50%以上的社区建有季节性冰雪活动的开展。同时,受到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的带动和影响,来到崇礼滑雪的游客呈井喷式增长。但是,河北省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建设尚在初期阶段,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建设尚未成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时期的严峻竞争和自身合理发展的难题,面对赛前政府强力主导作用带来的滑雪热度,避免在赛后出现转折性的冷淡现象,如何做到借助冬奥品牌结束后能够做到持续地发展下去,避免造成资源性浪费,避免奥运景气过后可能出现的奥运泡沫是我们在赛前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个完整的体育赛事,可以分为三个周期,即筹办期、举办期和后赛事期。在筹办期和举办期期间,由于政策性的引导,人们对其热度和认识都属于积极状态;自赛事结束后2~3年开始的较长时期内,是“后赛事期”,该时期由于总需求下降,带来的经济效益下滑,经济衰退,比赛场地、器材面临如何后续利用的问题。赛事举办的成功与否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于赛事筹办期和举办期的评定问题,而应该对赛事周期进行效益的整体性评价,尤其是避免后赛事时期产生的效应疲软问题。对于“后赛事期”可能出现的恶性后遗症的遏制,是需要从现在开始就考虑的问题之一。历史上,“后奥运现象”曾经让奥运会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头疼不已。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不可避免的,在筹备期就应对此问题进行前瞻性预防,使筹备期的工作不仅是指向赛事本身,更要为长久的赛事效益做出预测性的规划。
5.1 众多的奥运相关赛事结束后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在奥运举办国家后期更多的是面临“后奥运时期文化堕距现象”现象,伴随文化堕距现象出现的是“后奥运经济低谷效应”的负面风险,赛后比赛场馆的闲置,对项目热情高涨后的冷淡恢复,都是对赛事举办地区造成的一种伤害。
5.2 通过筹备与建设,2022冬奥会在政策导向和软硬件建设上初见规模,对于成功举办冬奥会的基础已经初步形成。然而,在先前赛事经验的基础上,也应该对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的预防,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5.3 在赛事举办的筹备期和举办期,一般情况是物质文化发展快、完善程度高,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则由于其本身长期性、整体性等特征,存在滞后发展的现象,这也是影响冬奥会后冰雪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