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维
(浙江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 浙江 舟山 316022)
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英语主要用于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沟通。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间的合作、联系、沟通变得越来越密切。而到了21 世纪20 年代末的今天,世界各国的联系空前频繁,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21 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新诉求。[1]就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学科特点而言,外语教育依然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也就成了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2]随着对交际能力的重视,过去“聋哑英语”的现象有所改善,但在英语交际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知道如何传递话轮维持交际过程;不知道如何在特定的场合运用交际策略避免尴尬、维护合作等。这种缺乏有效互动的交际方式容易导致交际失败。而以“服务职场,聚焦沟通,立足应用”为理念的“国才考试”通过各类模拟职场情景英语的实操,能使学生既具备基础交流必需的语言知识又掌握在特定环境中根据文化、习俗差异恰当运用非言语信息开展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作为对乔姆斯基(Chomsky)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学说的拓展,1972 年,海姆斯(Hymes)率先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3]后来的许多语言学家也就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要数维多森(Widdowson)[4]、卡纳尔与斯温(Canale and Swain)[5]。他们的论点各有差异,但基本论点一致:所谓的“交际能力”是指在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基础上,依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内容、语境、目的等所采取的恰当交际策略和会话技能来开展有效交流的能力。[6]而交际能力一旦发生在来自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两个交流者身上就演变成了跨文化交际。衡量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有效性和适宜性。所谓的有效性(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主要是指跨文化交际达到有效沟通,能成功地实现交际的目的——成功地建立人际关系、及时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或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7]而所谓的跨文化交际适宜性,主要是指交际的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或做出的行为符合特定语境的需要和期望。这就要求交际双方能熟悉对方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和行为规范,不做出令对方奇怪或厌烦的行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更要了解各地文化、习俗差异。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并非由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生作为个体在一定情景中,通过他人的协助,借助相应的学习资料,再通过有意义的方式逐步建构而成的。在此过程中,课堂的双向互动教学(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l)显得非常重要,但就目前中国的英语教学情况而言,多数学校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统一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2]为此,授课很多时候会变成教师讲授,学生笔记的方式,即所谓的单向传授而非双向互动。此类交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掌握跨国交流所必需的相关语言知识,但是却无法培养学生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在国际环境中开展有效跨文化交流的能力。[8]除此之外,许多英语类的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等考试都是以教学检查和升学评估为目的,[9]无法真正衡量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基金中心于2016 年推出了以“服务职场、聚焦沟通、立足应用”为理念的英语沟通能力认证考试体系,同时倡导“产出导向”教学法和“体验式学习”理念,[10]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为各行各业培养和选拔合格的跨文化交流沟通人才。
“国才考试”全称“国际人才英语考试”(English Tes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推出的职场英语沟通能力认证考试体系。[9]该考试体系的推出旨在为各行各业选拔具有全球视野、精通国际规则、能熟练运用国际语言又善于国际谈判的英语专业人才。根据职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该考试体系分成初级、中级、高级、高端和高翻五种。其中,初级包括解读和陈述书面或口头信息的能力,主要用于评价、认定英语学习者在日常接待和熟悉的职场中开展基本接待工作的能力;中级包括对书面或口头材料的理解并表达自己意见、观点,主要用于考察英语学习者在日常的国际交流或职场中运用英语交流和表达观点的能力。高级要求考生描述问题并提出拟解决问题的方案,主要考察英语学习者的国际业务开展能力;高端旨在考查英语学习者在高层次国际交流活动中用英语开展辩驳、评价等专业性工作的能力;而高翻主要考查英语学习者从事国际会议或交流中的高级口译等能力。[9]可见,该考试体系考查的核心能力就是学习者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并且通过国际视野与协商合作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表达能力三个维度层层体现。[11]
考试体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能为各行各业培养和选拔理想的人才,更在于其能促进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树立鲜明的旗帜,更加明确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向:了解职场环境对英语能力的要求,注重自己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在职场中能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去沟通、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成相应的任务。
“国才考试”是依据“产出导向法POA”理论体系设计实施的测评体系。所谓的“产出导向法”主要针对有一定基础的中高级外语学习者,并且“产出(production)”不同于“输出(output)”,它既包含了输出所指的“写”和“说”,也包括了笔译与口译。该导向法的其中一个教学假设就是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所谓的“输出驱动”就是以产出任务作为教学出发点,学习者通过尝试努力完成产出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能发现产出任务对自己完成学业、提高修养和促成未来工作的交际价值,另一方面又能意识到自己语言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加速学习的紧迫感。该假设认为,学习者一旦发现了产出任务和自己现有水平之间的差距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了顺利完成产出任务而加强输入性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12]
而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指出,“国才考试”各个级别考查的核心能力都是学习者用国际性的语言——英语在跨国公司、国际会议、国际贸易等具体职场环境中进行不同程度交流沟通的能力,既跨文化交际能力。可见,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2017 年“国才考试”大规模开考以来,许多考生在备考、参考过程中体会到了英语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备考得到提升。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任琼阁同学坦言:“备考‘国才’考试的过程让我有了更多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也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早已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必备技能,只有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表达能力,才可以在这个新时代的舞台上尽情挥洒、展现自我,让自己平凡的人生绽放出繁盛。”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陈鸿羽指出“通过‘国才考试’验收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深刻体会到‘国才考试’的实用性。通过备考,我的口语有了很大突破,逻辑能力也增强了许多。同时,‘国才’备考让我‘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更为日后步入职场打好基础,让语言服务于实践。”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考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根据产出导向法为指导方法设计的“国才考试”以“服务职场,聚焦沟通,立足应用”为理念,注重交流沟通,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那么在国才考试备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情况下,高校如何利用“国才考试”的契机,开设相关国才英语教学课程给考生们考前助力的同时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个已经成为了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组结合“国才考试”及其备考指南,就高校在“国才”英语教学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众所周知,“国才考试”是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方法设计的。因此,在“国才”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理念,可以选择“学习中心说(Learning-centered Principle)”或者“学用一体说(Learning-using Integrated Principle)”,所谓的“学习中心说”理念即课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的进行课堂设计。活动形式可以各种各样,包括同伴讨论、个别展示、小组合作、教师讲授等,但设计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关注学生能学到什么为出发点,而不能只是单纯地关注学生有没有在参与说话。[13]而“学用一体说”则主张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也就是说“国才”英语教学活动要与“国才考试”和未来职场直接挂钩,做到“学”与“用”无隔阂,学用融合一体。[12]
例如,以“学习中心说”为例设计一堂“公司情况介绍”为主题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开展头脑风暴(brainstorm)进行组内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告诉大家“公司情况介绍”一般如何开展、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介绍……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建议和参考模板,并提醒大家因为文化的差异,针对不同对象时的介绍也需有所调整。而组内头脑风暴过程中教师作为促学者(facilitator)需时刻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既要确保各组讨论时全民参与,又要保证讨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了解学生的讨论是否真正围绕“公司情况介绍”这一主题开展,是否经讨论达成理想的共识或者讨论的要点够不够详尽等等。适当时候还需化身帮助者(helper)协助个别小组讨论的有序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后教师可邀请个别小组进行展示。以此了解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检验学生的收获,并以此为依据斟酌此教学活动的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公司情况介绍”时所需的语言知识、非言语因素……
“国才考试”是以“产出导向法(POA)”为依据设计的测评体系,那么相应的国才英语也应以此为依据。教学流程需包括驱动(motivation)、促成(enabling)和评价(assessing)三个阶段。其中,驱动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促成效果,课堂上教师需合理展开驱动环节以便保证后面促成任务的完成。驱动环节可再细分为三个程序:首先,由教师呈现交际情景,提供有挑战性的交际话题;然后,学生尝试完成所给予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意识到自己语言能力的欠缺,从而激发学习欲望;最后,教师指出教学目标及输出任务,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以促进交际任务的完成。在学生进行任务产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或延时评价。
本文以“处理顾客投诉”为例试述“产出导向法”的大概教学流程。首先,教师可明确告诉学生在职场生涯中,无论是初级生产(销售)人员还是高层管理人员,都有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关于产品或服务方面的投诉,一旦被投诉该如何正确对待处理呢?面对此类源于职场现实又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为避免过度焦虑,促进学习,教师可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知识整合,在组内讨论过程中学生相对比较放松,从而正确认识到自己某方面认知的缺乏或表达观点时所需语言知识的匮乏,从而身处“饥饿状态”,激发明确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阐明交际和语言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产出任务,从而“促成”学习。所谓的“促成”,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分配的任务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查漏补缺选择性学习的过程:语言基础扎实的学生可以选择补充顾客投诉处理时的礼仪、态度等;语言底子薄弱的可以先补充“处理投诉”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在此过程中提醒学习者,不能忽视不同国别顾客对同类问题的不同认知和对问题处理的期待值,以真正做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在自主补充学习的基础上,选派学生代表完成产出任务,教师进行及时评价或提出中肯建议提示学生课后继续练习并将练习结果提交老师获取延时评价。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不同环节连环作用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模拟职场情景,设计合理活动
“国才考试”的理念是“服务职场,聚焦沟通,立足应用”,因此,在“国才”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立足职场、模拟职场情景展开,以便保证学用结合,真正提高学生职场竞争力。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介绍某一种常见的产品(比如vivo 手机),也可以在产品介绍以后进行后续的产品销售推广活动,紧接着又可以开展“顾客”对该产品消费满意度的调查以及关于vivo 手机销售使用情况的内部会议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每一项活动以前都提示学生需根据职场现状开展调研、搜集信息。比如,在做产品介绍前提醒学生必须先追根溯源,就vivo 手机的前身后代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在纵向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与其他牌子同类产品的横向对比,从中挖掘出该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在产品介绍会时用获取的数据和事实验证自己的观点,从而实质性地打动“潜在顾客”,引发消费。除此之外,还需提醒学生注意了解不同国家各类人群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准:哪些国家哪类人比较注重外观?哪些国家哪类人更注重实用?哪些国家哪类人倾向于价格……此类课堂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证调查中了解新产品发布会的准备过程和介绍流程,又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从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避害就利促进交流。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概念和“国才考试”测评体系入手,通过层层分析明确两者的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开设“国才”英语教学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教学情景三方面提出一定的建议,以供参考,希望高校在“国才”教学助力“国才考试”的过程中切实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入职竞争力。由于“国才”英语教学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有待提高和完善,本研究组期待有更多的高校教师开展类似研究,使得“国才”英语教学日渐成熟。如此,既能有效帮助学生通过“国才考试”获取名企敲门砖,又能顺利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