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梅 薛静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我国是老龄化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又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日益增多。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约1/3的65岁以上老年人存在中度或以上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常见的老年性慢性病之一[1]。2006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听力残疾(中度及以上听力障碍)患病率约为11%,位居听力、视力、言语、肢体、智力等6类残疾首位[2]。
老年性听力损失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认知能力、情感、社会行为以及社会交往均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听力减退或丧失,导致与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减弱,沟通减少,听障老年人有一种脱离社会的倾向,从而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情感,尤其是抑郁的情感。听力障碍老年人成为抑郁的易感人群。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听力状况与抑郁之间有显著关系[3];良好的听力可以有效减轻老年人的抑郁程度[4]。因此,听力损失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听力损失是与老年人抑郁最相关的慢性病。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恶性循环,彼此相互加重。
老年人口的抑郁状况是衡量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抑郁状态不仅影响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还可能使其他老年疾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如老年痴呆等。65及以上老年人的自杀率在所有年龄群体中最高。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资料显示,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而老年人的自杀和自杀企图有50%~70%继发于抑郁症,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5]。由此可见,改善听力损失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这一群体抑郁的发生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一项新课题。本文就当前听力损失老年人预防及应对抑郁的策略综述如下。
定期检查听力,预防听力退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听力是老年人抑郁的一个重要保护因素,因此,老年人自身要保护听力,通过听力保健、定期检查、及时治疗等方式预防老年听力的退化。发生听力损失后,要及时干预。老年性听力损失病程进展缓慢,不危及生命,因此容易被忽视。老年人对自身的听力损失也存在认识不足及一定误区。虽然听力下降不被老年人关注,但它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当发生听力损失后,要及时进行听力补偿,配戴助听器是目前对老年听障患者听力干预最有效的手段,能够帮助老年人充分利用残余听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预防慢性疾病,降低听力损失发生的风险。减少乃至戒除饮酒和吸烟等对听力有损害的不良嗜好;改变高油、高盐、高糖、高脂的饮食结构,防止诱发导致听力损伤的基础性疾病;保护听力,减少使用耳塞、耳机的时间,回避噪音;慎用对听力有损害的药物[6]。有研究发现,与未患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听力损失患病率更高,老年性听力损伤的发生率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有关,所以控制老年慢性病的产生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性听力损失的发生风险,改善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7]。
锻炼身体会减少老年人患听力损失的风险[6]。长期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大脑皮质重量的增加,对于老年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衰老具有延缓作用。慢跑、健身气功、太极拳及游泳等有氧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神经细胞的运动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其保持充分的能量,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延缓其衰老过程。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提高了新的条件反射联系的形成速度,有助于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体育锻炼为老年人提供尝试不同社会角色的机会,有利于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使老年人融入新的社会交往圈子,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老年人交流的机会,有助于舒缓老年人由于身体因素和社会角色转变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8,9]。
培养老年人的业余爱好,使其从中找到乐趣。鼓励老年人积极投身各项活动中,发掘和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愉悦感、自信感和满足感。鼓励老年人多用脑,多思考,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从而提升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从而降低抑郁水平。
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听力损失及其他疾病不仅造成老年人生活能力的下降,而且增加了老年人的负性情绪,使老年人陷入自我整合危机。听力损失老年人由于衰老和听力损失所带来的丧失感是显而易见的,重建听损老年人对自我健康和衰老的再认知是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听力损失老年人个体对听力损失及年龄老化的态度对其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持有积极态度的老年人比持有消极态度的老年人有更好的记忆成绩;对变老的消极体验能够显著预测老年人的孤独和焦虑情绪;老年人的自我评价越积极,其心理幸福感越高[10]。年龄和疾病带来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对这些变化所持有的消极态度对心理健康的负向作用明显大于积极态度对于心理健康的正向作用[11]。端正老年人对身体衰老及听力损失的态度,克服恐惧心理,调整悲观、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纠正其错误认知,消除心中的疑虑,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有利于听力损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社会支持与抑郁等消极情绪存在负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的消极情绪越少[12]。
所谓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所获得的能够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13]。社会支持是减缓老年人抑郁的重要因素,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从而减少压力带来的抑郁体验。由于衰老、听力障碍、与他人之间往来关系减少,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老年人有一种脱离社会的倾向,这时社会支持对其抑郁情绪的缓解起重要作用[14]。有研究对不同群体的老年人抑郁状况调查发现,社会支持能够缓解老年人抑郁等心理问题[15]。
Grant等[12]研究表明,老年人得到的亲人支持比朋友更多,在老年人抑郁状况预测时,亲人支持比朋友支持更重要。因此,家庭支持对听力损失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相对于朋友和其他支持,家庭支持是抑郁的有效预测成分,家庭支持高的老年人倾向于报告出更少的抑郁情绪[16]。因此,在老年期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延长老年人的寿命,对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减少抑郁的发生。
首先,应对老年人的听力健康和心理健康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应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诸如严格设立噪声标准,重视听力健康,保障公民生活在低噪声环境的权利;加大对老年人健康体检和医疗保障的投入。其次,要加强药品的准入与监督机制;普及听力筛查,提高医疗机构听力康复服务的能力,为老年人提供更有效、及时的医疗保障;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使老年听损人士可以便捷地申请到听力辅具;开办心理健康咨询,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再次,在社区建立老年人个性化的健康档案,向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社会交往,多途径开展老年性听力损失知识的宣教,利用微信、网络等媒介多方面传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知识需求,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建立社区活动中心,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并在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他们相互交流,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逐步形成相互信任的社区文化。最后,家庭成员应当多与老年人沟通交流,保持高质量的陪伴,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与心理需求,增强其家庭支持,降低老年抑郁的发生风险。
对于听损老年人,要找准病因,通过服用对症药物或配戴助听器等手段对听力损失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辅助干预,减轻听力损失对老年人身心的影响;通过日常听说的互动,增强老年人与外界的交流,刺激大脑功能,以减少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降低抑郁风险。
对于已经发生抑郁的听力损失老年人首先应转介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抑郁诊断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目前,心理干预疗法被公认为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疗法之一,其不仅有利于改善老年人抑郁症状,而且能够提高生命质量。常见的心理干预疗法有以下几种。
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治疗的一种类型,目前,国内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人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它通过纠正患者不良认知以达到改善个体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让患者能够更客观地评价自己所处的困境,改变不良的认知,用新的、较现实的、积极的认知取代原有的、曲解的认知,成功的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在改善患者情绪的同时,使其态度与行为也发生改变。有研究发现,这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抑郁症病人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17],并能够显著改善1年以内的抑郁症状[18]。
怀旧治疗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心理干预手段,能有效预防或减轻老年抑郁症状[19]。怀旧治疗是指通过对过去事件、情感、及想法的回顾,帮助人们增加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对现有环境的适应能力。
心理疏导疗法是医务人员在与患者诊疗交往中通过良性影响,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内心痛苦,使其对生活充满希望,变得有信心、有毅力,自强自立,能够勇于面对治疗。通过观察判断患者人格与病症程度,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与体态语言实施治疗。同时要关注患者基础疾病及由此对患者心理产生的影响,并积极加强疏导。心理疏导人员尽可能地给予患者安全感与信任感,在取得信任的同时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让患者从中获取自我价值的满足。加强对老年抑郁患者的心理疏导,有助于促进患者病症的好转。研究显示[20],心理疏导疗法能有效改善老年抑郁情绪。
综上,没有任何一种疗法能够解决所有病人的问题,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征,灵活的应用多个心理疗法的融合,制订更为细化、差异化的干预策略,这是个体化干预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