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萍,郭昌芬,梁 波,黄毅梅
(1.昭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云南昭通 657000;2.永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云南永善 657300; 3.盐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云南盐津 65750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关系全国13亿多人‘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直以来,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内需大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安全的美好需求日益增长,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日渐增高,如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解决和完善的重要课题。研究近年来频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如铬渣污染、镉污染、“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事件,主要原因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出现了问题,意识没提高、监管不到位、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了各环节都有问题发生。由此,笔者主要针对农产品的上述环节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寻找“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方案,助力发现新办法、解决老问题,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四个最严”的要求,各地各级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强化安全责任制,加大监管力度,使农产品质量越来越高。
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部门对蔬菜、水果等多种农产品的市场、基地进行常态化检查,抽查频率和批次增加,起到了良好的提醒和震慑效果,有力提高了农产品合格率;农业加工企业积极改进生产工艺,规模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厂房、车间卫生达标优化,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改善。
健全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质量监管体系并严格落实相关质检要求,各地也陆续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并不断向基层延伸,织密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各地各部门调配和新招聘工作人员,专职或兼职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财政统筹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从人、财、物方面切实保障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初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打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分工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从农产品生产入手,强化源头防范;对加工企业、流通领域实施联合检查,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提升了农产品在各环节的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总体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全方位、立体式监管格局正在形成。
一直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分析和实践探索,成效显著,但各个环节也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只有源头不出问题,下游各环节的安全才能得到有力保障,因此,探讨生产源头的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生产源头的主要问题有:
1)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产地污染。前些年,为了追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只注重速度,忽视了质量,不注重统筹好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随意排放、堆放,造成城镇周边的耕地土壤、农业用水和大气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超标,农业产地环境持续恶化,土壤中的重金属(如镉和铅)含量超标,大气中的复合污染及有机污染物加重,地表和地下水系也受到严重污染。虽然近年来实行了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空气、地表和地下水污染得到控制,但重金属、复合物、水系污染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的,降低了土壤的生产能力,同时,土壤内的污染物向农产品转移,造成了农产品质量源头受污。
2)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造成直接污染。长期以来,为了片面增加产量,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往往超剂量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不仅造成土壤、水资源污染严重,而且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农业投入品,使得农业投入品在农产品内也有大量残留,农产品本身变成了污染物,对质量安全造成直接影响。调查显示,分布在大中型工矿企业周围和大中城市郊区的产地,农产品受污染最严重。
3)生产技术因素落后带来残留品。客观上,国家农业技术目前仍然较落后,农民安全生产意识仍然不高,这就带来了残留品较多的问题。比如,难以研发出安全、高效、低污染、低残留的农业投入品;生产者使用不当,导致农产品中有大量不安全的残留品;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落后,对一些需要高精度仪器才能检测出的问题产品无法鉴别,导致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给人体健康和安全带来隐患。
我国目前的食品加工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没有实现规模生产的自动化、现代化目标。劳动密集加工与科学化生产的区别在于,劳动密集型加工,由于生产者人数众多,人为携带的病毒、细菌进入产品的风险增加,难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卫生;而高科技生产,设备卫生、干净、安全,生产效率高,生产包装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较低。另外,生产商家尤其是小规模的加工作坊对原材料不再进行二次检查、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食品添加剂使用过多等问题,也是加工环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在流通销售环节中,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为了盲目追求非法利润,在产品外观、味道、便宜上做手脚,力求做到外观精美、味道好吃、价格低廉,不惜使用低廉包装材料,添加化学原料,各种违法犯罪手段层出不穷。与此同时,监管职能部门之间职能扯皮,存在不担当不作为、互相推诿拖拉扯皮的情况。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分属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商务、粮食等多个部门,由于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有其主,管理上很难做到凝聚合力、步调一致,出现食品监管部门很多,其实是家家不管的现象。再者,食用农产品一般没有标签和包装,从田间地头到销售市场容易出现票据缺失、信息不全等问题,导致食用农产品追溯难度大。这些问题都为违法投机商留下了很大的犯罪空间。
新时代,为满足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美好愿望,面对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制度建设、标准生产、强化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正本清源、源头治理、建章立制是根本保障。2015年,我国颁布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2017年修订了《农药管理条例》,2018年又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新修订的几部法律为深化我国农产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也面临几部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整合问题,因此,需要在法律的融合贯通上进一步规范工作实践。比如,如何进一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者的首要责任;如何健全农产品生产过程管控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安全质量检测与监管;如何推进在乡镇(街道)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派出机构,强化对农资销售网点的经营档案管理;如何保障农资商品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从源头把住投入品质量安全关等问题,都需要综合考量几部法律之间的规定、要求,建议出台一个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
建立产地环境风险等级制度,开展全国性或区域性土地情况普查,从源头加快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早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摸清“底数”;同时,对受损的土壤加快启动修复项目。注重抓好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时段的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大力推行农业绿色生态防控技术,切实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提高农村污水治理率,推动重塑农产品生产过程,坚定不移开展污染防控和修复被破坏土壤的工作。
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厘清部门监管职责,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整合部门资源,严密监管链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强化综合执法力度。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争取到更多的人员编制、财政资金、专项经费支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序开展。加大“检打联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针对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露头就打。通过人才招聘、定向培养、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配备充实监管队伍尤其是基层执法力量。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壮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实行工业化生产的标准,推动小而散的农业生产向大而强的现代化生产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水平。大力推进精品名牌战略,支持和推进企业、合作社开展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扶持一批有影响、实力强的农产品企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并建立分类奖励、分批扶持制度。加快建立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体系和质量标识制度,确保各环节出问题都能核查到问题源头和责任人。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百姓身体健康,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因此,需要把群众发动起来,把各种监督力量整合起来,把投诉举报渠道畅通开来。一是加强对群众的农产品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中来。二是拓宽舆论和社会监督渠道,建立专门的农产品举报投诉统一电话,方便科学高效处置投诉举报线索。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机制,一经核实属实的投诉举报,给予举报人一定的经济奖励,激发百姓举报积极性,变部门“有限监督”为群众“无限监督”,始终让不法商家和问题农产品处于人民监督的“汪洋大海”中,无处遁形,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