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杰文
(洛阳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 洛阳 471934 )
英国学者Richard Dawkins 于1976年首次提出模因(meme)概念,用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简而言之,任何信息,只要经过复制传播,都可以视为模因。如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等模式[1],或者是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实践、道德秩序等[2]。以此类推,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被复制和传播的潜势,自然属于模因现象。尝试在Elsevier Science Direct上以“language meme”和 “linguistic meme”作为词块进行检索,发现与其相关的文献数量较少;而在中国知网,以“语言模因”为关键词检索呈现的相关文献多达2 096条,充分说明国内是语言模因研究的主要阵地。分析发现,学者们的兴趣多集中于语言模因的推介或阐释[3,4]、具体语言结构或现象的模因分析[5,6]、语言模因与语言教学[7~9]等。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语言模因以人类交往为驱动,其复制与传播必然有其促成交往成功的理据,而鲜有学者注意到这一点。因此,文章顺应这一思路,借鉴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尝试探究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何以成为可能以及语言模因凸显出模因宿主何种语言资质。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在看到西方工业社会工具理性带来的不合理之处而提出的一种批判理论。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工具理性也在不断侵蚀着主体间的交往理性,因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失去主体间性,呈现出病态特征。为实现真正意义的交往,哈贝马斯提出以重建交往理性为核心的交往行为理论。根据该理论,交往是发生在生活世界,以语言为媒介,以实现理解为目的的活动。交往主体必须参照一定的规范,它规定着相互的行为期待,并且必须得到至少两个行动的主体(人)的理解和承认[10]。也就是说,交往行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备一定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以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相联系,从而在行为上达成共识的行为[11]。
交往通过语言实现,可以说,交往行为就是语言行为。以此为前提,交往行为理论主张成功交往必须以言语的有效性条件和交往者的言语资质为基础。一方面,交往行为必须符合言语的有效性要求:(1)提供真实性的陈述,以便与交际者分享知识。真实性有赖于说出的话是否与客观世界相符;(2)表达的意向应与自己的心理世界一致,能唤起双方的共鸣并获得对方的信任;(3)言说必须符合公认的社会交往规范。以上三点都与交往所处的生活世界相联系:话语要满足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主观世界的真诚性和社会世界的正当性。另一方面,交往行为理论还假定每一个参与交往的主体都具有语言资质(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不然交往行为难以发生。交往资质是与言语有效条件相对应的陈述能力,表达意向能力以及实施符合认可规范而使听者认可言说者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交往者懂得如何将恰当完美的语句运用于现实之中,以实现相互理解的目的。
可以说,语言模因天生就是主体间交往的产物。从产生的环境看,语言模因可以产生于教育、知识传授过程,如课本中的古诗词、名言佳句等可以经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断模仿、复制、传播;语言模因可以产生于语言本身的运用过程,如“阿姨”“保姆”本身就体现出女性身份,但在具体的交往环境中会催生出许多跟男性相关的变体:“男保姆”“男阿姨”等,它们因符合特定语境而被广泛使用,变得流行起来;语言模因也可以产生于交际、交流过程中,最典型的就是跨文化交流中流行的语码混用现象[12]。可以看出,无论是教育、知识传授、具体言语运用还是交际、交流,都是典型的人际交往活动,语言模因孕育于这种环境中,天生就被打上了人际交往的烙印。
语言作为交往的媒介,但并不是交际主体使用的所有话语都是模因,只有那些在交往中被模仿、复制和传播的部分才有可能。我们认为,分析语言模何得以被模仿、复制和传播,可以成为理解该语言现象的关键点。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交往媒介,交往主体普遍具有交往资质,理性的交往都是以理解为目的。以此看来,语言模因作为介质之所以被模仿、复制和传播,必定和其能促进交际理解有关,也和模因宿主的交往资质有关。也就意味着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为解释语言模因现象开辟出新的视角。我们可以透过语言的有效性条件分析语言模因的存在理据,也可以透过模因的具体运用,窥探模因宿主的交往资质。下面拟通过实例具体阐述。
任何一个语言信息的模仿、复制和传播都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语料发现,那些在交往活动中被复制和传播的词、词组、短语、句子等,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主观世界的真诚性和社会世界的正当性要求,符合实现成功交往的有效性条件。
真实性强调了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即交往主体的陈述或命题必须与真实的外在世界相契合。言语在交际中具有两种功能,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关系调节功能,前者是基本功能,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附着品。因此,语言更多的是在传达着外在世界的状态,虚假的或真实的。我们发现,语言模因往往客观地反映着社会现实,成为外部世界的缩影,或直接由客观事实激发而产生。如“师傅”一词古代就已开始使用,“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此“师傅”为老师的意思,反映的是私塾制度。到了近代,“师傅”一词的原意逐渐淡化,成为对特殊行业人的尊称,反映的是新行业的涌现。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工宣队进驻各单位,“师傅”成为工厂的习惯称呼,反映的是工厂制度,而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师傅”用法已经十分随意,打招呼,问路都很常见[13],反映着民众思想意识的革新。可见“师傅”语言模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意义,真实地反映着外部世界的变迁。再比如:
(1)在最近的一期《妈妈是超人》的片花中,黄圣依家豪宅意外被曝光,多层设计令人眼花缭乱,还有独立游乐园和工厂,真是豪华呀!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呀!(搜狐新闻,2018-4-1)
(2)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她为“都市懒人”叠衣服:轻松月入过万?(新浪新闻,2018-3-31)
(3)无知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原来,我离诺贝尔奖这么近……(搜狐新闻,2017-10-13)
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与传播需要具体的事件激活。“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是网络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模因,该模因在形成之前,只是模因记忆库中的模因潜势,等待模因宿主调用。而当具体历史事件——范冰冰被求婚的超大钻石戒指事件出现,网民们急于寻找语言表达对这种有钱人行为的惊讶与不解,调侃自己的贫穷时,该模因才得以激活调用。不仅如此,此后一出现类似的有钱人炫富事件,模因宿主就会联想到该句式,如例(1)和(2)。同时,由于为跟具体事件结合,该模因也会出现一些变体。在这种情况下,模因宿主通常是为了延用该模因所表达的惊讶或调侃意义,通过变异的方式与特定的事件结合,以阐明对该事件的态度。如例(3)中的模因变体由2017年诺贝尔奖事件引发,是模因宿主为调侃自己的“无知”而对“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模因变异使用的结果。类似的变体还有“别让善良限制了你的想象力”“真正限制你想象力的,不是贫困而是没文化”等。由此可知,语言模因由现实事件激活、传播,甚至因现实事件而出现变异,反映了语言模因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符合交往行为理论的“真实性”条件。
真诚性与交际主体的意向有关,体现的是交际者是否真实地表达了内心世界。多数语言模因在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流露出模因宿主内心的真情实感。例如“哥”最基本的用法是表示对亲属或对长者的称谓,传递出血缘亲疏、关系远近等信息。而观察发现,在以“XX哥”为主要句式的语言模因中,“哥”传达的信息意义已经弱化,而更多的是情感意义。如表达敬意的“大衣哥”“救火哥”“板凳哥”;表达喜爱的“畅哥”“春哥”“胜利哥”;表达自嘲的“传说哥”“悲剧哥”“寂寞哥”“潇洒哥”等。还有被人们疯狂复制的各种“体”更是直观地反映出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如以“亲,……哦!”为固定句式的“淘宝体”,传递出模因宿主热情的态度。再如“抱怨体”来源于一网友发的微博:某互联网企业电梯口,看到一女生打电话,边哭边骂:你是个骗子,你根本一点都不爱我!然后又听到撕心裂肺的一句:你和我在一起,就是为了让我给你做PPT!,结果这一句式被网民们疯狂模仿,成为倾诉自己受骗经历,表达内心世界的经典句式:
(4)女大学生版:实验楼前,看到一女生打电话,边哭边骂:“你是个骗子,你根本一点都不爱我!”然后又听到撕心裂肺的一句:“你和我在一起,就是为了让我给你抄实验数据!”
(5)男大学生版:软件学院门口,看到一男生打电话,边哭边骂:“你就是个骗子,你根本一点都不爱我!”然后又听到撕心裂肺的一句:“你和我在一起,就是为了让我给你修电脑!”
(6)信用卡版:某银行门口,看到一个男的在打电话,边哭边骂:“你是个骗子,你根本一点都不爱我!”然后又听到撕心裂肺的一句:“你跟我在一起,就是为了让我给你用网银买东西!”
可以看出,语言为发泄内心情感,表达内心想法提供了便利,那些顺应了人们表达内心世界的需求,并且方便人们表情达意的经典语言句式,更容易被广泛接受并得到复制和传播而成为语言模因,充分说明了语言模因符合实现交往的“真诚性”条件。
交往中的语言模因也满足“正当性”要求,即言语要符合交际双方的共识,与社会规范相一致。以见面寒暄语为例,英国人典型的打招呼方式是谈论天气。一方面因为英国天气反复无常,对生活造成显著影响;另一方面,谈论天气不涉及个人隐私,符合英国社会规约,因此以“weather”为核心的语言模因,如:“Hello,lovely day,isn't it”被广泛使用。而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更愿意接受跟饮食相关的语言模因,如“吃了吗”等。说明寒暄语模因是满足了特定社会的规约的产物,具有“正当性”特征。
一般语言使用者会把正式,权威媒体或者国家领导人等公众人物使用过的语言看作语言使用的风向标[14](P127),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是遵守“正当性”要求的典范,引领着社会风气,这也是语言模因流行的原因之一。如习近平的“年轻人不要总熬夜”“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媒体公众人物的“且行且珍惜”“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等模因,因具有任何文明社会都需要的正面警示意义而被广泛模仿。
除此之外,语言模因的“正当性”还会对其本身的复制和传播具有积极的反作用。如“正能量”一词源自习近平的讲话,该词能够被广泛引用得益于其自身所传递的“正当性”意义。“正能量”表征着积极进取的“能量”,引申为充满一切美好和希望的,能够给人们带来正向能量的那些人、事、物。那些积极向上的词,如积极、乐观、进取、真善美等,如今都可以用“正能量”一词概括表达[14](P125)。可以说,“正能量”一词饱含着公众的“正当性”追求,正是这种信息表征使其广受“追捧”。从反面来讲,那些不具有“正当性”特征的语言模因即使存在,其生命力也不会长久。如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形成的“火星文”,大量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并且文法也相当奇异,很难为众人理解,最终使其从开始时的狂热,演变为现在的销声匿迹。与其说这是语言变异的结果,不如说是其“正当性”的缺失使然。
需要指出的是,语言模因符合交往的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有效性要求,并不意味着三者同样重要,而是有所偏重,这与交往行为理论是一致的。交往主体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需求和交往目的,选择其中一种有效性要求进行主题化(thematize)[15]。如上文提及的“师傅”“哥”和“正能量”就是分别偏重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要求的体现。
Chomsky 认为语言资质(competence)是天生的,但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仅有这种语言天赋是不够的,构造一个合法的句子跟具体使用这个句子并不是一回事,实现成功交往的主体还要具有语用天赋,即交往资质。“我通过‘交往性资质’这个术语所理解的,正是以相互理解为指向的言说者把完美构成的句子运用于现实之中,并使二者相吻合的能力。”[15](P29),可以看出,交往资质具有很强的主体性,体现于模因使用的过程之中。
模因使用的过程就是模因选择的过程。在特定的语境中选择并运用何种语言模因以有效地传达信息意图,体现的是模因宿主信息建构的资质。
信息建构资质分为一般资质和创新资质。前者最常见于将形式和内容比较固定的成语、诗歌、俗语等直接适用于相关语境,且传递的信息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如下文例(7),(8)和(9),模因宿主直接引用了俗语“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传递了“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的信息。这一过程体现的就是模因宿主一般的信息建构资质。
(7)“我想江西不沉却好,若沉了时节,正是‘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还保得别人?”(《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
(8)“郭有辉病了,看来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于逢《金沙洲》)
(9)“他们心里很踌躇,答应带路吗?在这兵荒时候,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创新资质往往通过语言模因变异的方式凸显。模因宿主会将新的信息融入模因句式,或利用模因句式本身的特征建构自己需要的信息。如:
(10)你和你丈母娘的距离,只差一套房,没有房你只能叫阿姨,改口热线XXX 。(某售房广告)
(11)知道为什么你的丈母娘从来不正眼看你吗?但是还貌似很是关心地问东问西?其实这些都是套路,就想知道你和她之间还差多远的距离!其实你和你丈母娘的距离只差一辆车那么远。(某售车广告)
(12)“闲”妻良母。(某洗衣机广告 )
(13)趁早下“斑”,不要“痘”留。(某化妆品广告)
广告(10)和(11)由“你和你丈母娘的距离”模因变异而来,至少建构了三种信息:(1)你和你丈母娘的关系紧张;(2)其实你不知道,缓和你跟你丈母娘关系仅需要有一套房子或一部车就够了;(3)而你需要的房子或车子我们正好可以提供,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事实,快来买吧。而广告(12)利用成语“贤妻良母”谐音,(13)利用了“趁早下班,不要逗留”的谐音,很好地宣传了自己产品的功效。通过这种模因变异,模因宿主巧妙地建构了“想客户之所想”的形象,以创新的方式传达了出售商品的信息,体现出灵活的信息建构能力。此外,模因宿主还可以通过语言模因针砭时弊,揭露社会负面信息[4](P137)。如“APEC blue”是用来夸赞亚太经合会议期间北京的蓝天,蓝天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APEC”期间北京的蓝天却能引起公众的广泛重视,说明该词从侧面揭示了北京空气质量的糟糕。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
语言模因的运用过程也是模因宿主将模因的部分或全部信息运用于新语境过程。但即使是对模因的忠实复制,其意义也不可能完全保持不变。模因宿主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夹杂着个人特征,尤其是情感、态度等因素。因此,语言模因使用反映出模因宿主的情态表达资质。具体来看,“原来你是这样的薯片”本来充满的是调侃的态度,但模因宿主会利用这种句式,通过变异的方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凸显或褒或贬的态度[16]。
(14)原来你是这样的“河南人”(大河网,2017-03-02)
(15)原来你是这样的海底捞,让我如何原谅你?(凤凰资讯 2017-08-26)
上述两例都是作为新闻标题呈现的。例(14)在报道里浓墨重彩地介绍了2016年“河南人”的一些概况:城镇化率48.5%“城里人”数量直追“村里人”、河南人存款53 977.62亿人均收入18 443元、河南人看了19.45亿份报纸,摘得167块金牌。很明显,模因宿主以“原来你是这样的‘河南人’”呈现,旨在表达对河南2016年取得的辉煌业绩的赞扬,是积极的情态表达。而相同的模因句式在例(15)中表现的情态却截然相反。“海底捞”在餐饮界一直享有盛誉,但却被爆出食品卫生问题:如后厨老鼠乱窜,卫生用具与餐具混洗等,与公众之前对其的印象形成强烈反差。模因宿主使用该新闻标题除了表示惊讶之外,更多的是对其不负责任的谴责。
还有一些语句本身具有积极或消极的语义色彩,模因宿主常根据自己欲表达的情态灵活调用。如:网络流行的“陈欧体”:“你有XX,我有XX。你可以XX,但我会XX……但那又怎样,哪怕XX,也要XX。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本身就符合励志话语结构特征,因此这种结构经常被模因宿主所利用,进行自我勉励:
(16)你只看到我的体重,却没看到我的努力,你有你的肌肉,我有我的肚腩,减肥是注定痛苦的旅行,路上充满了反弹与身材走样,但那又怎样?哪怕饿晕,也要晕的有型,我是胖子,我为自己代言。
再如,歌曲《当爱已成往事》本身具有悲伤的感情基调,常被模因宿主模仿用来表达自己悲惨境遇:
(17)房子不要再提,政策已多风雨,纵然现在买不起,国五条后更买不起,真的要离了再娶,让明天好好继续,权力他不曾离去,房价就涨在那里,我对家仍有爱意我对房子无能为力。
综上可知,任何语言模因都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语言单位,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才能不断发挥其生命力,而如何使用语言模因恰恰凸显出模因宿主不同的交往资质。模因宿主在合适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模因建构需要的信息,凸显出的是信息建构资质。同时,模因宿主将不同的情态融入合适的模因句式予以表达,凸显出的是情态表达资质,这两种资质为人际交往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以实现理解,达成共识为目的的交往是人类交往理性的体现,语言模因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借鉴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其进行探究,发现语言模因之所以被模因宿主模仿、复制和传播,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特征,这种特征能促进人际交往。或者说,语言模因的形成是模因宿主追求“交往理性”的结果。语言模因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性,观察具体的模因使用发现,语言模因的使用凸显出模因宿主两种语言资质:信息建构资质和情态表达资质。即模因宿主可以通过变异或直接复制语言模因的方式建构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借助语言模因为自己的情态表达提供便利。由此可见,从交往行为理论分析语言模因现象,既考虑到了语言模因自身的属性,也考虑到了模因宿主的主体性,对于全面理解语言模因现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