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色彩表现研究

2020-01-06 17:07朱子昂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物象画作中国画

朱子昂

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画创作中已开始运用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也出现了变化。历经长期的发展,传统中国画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演变出了独有的色彩审美观,且形成了色彩的写实性与写意性[1]。至今为止,绘画艺术家们始终在探索中国画色彩表现的道路上,旨在推动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

一、简述中国画的色彩

(一)理论概述

色彩指在自然界中白光或是日光因受到三棱镜折射的影响,从而分解出了七种色光,即紫、蓝、青、绿、黄、橙、赤。所有物种均具备特有的光色吸收与反射特征,从而促使色彩实践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色彩应用。关于中国画中色彩的定义,在广义上,将色彩划分成“外溢”、“内延”两类,且包含了墨和白,但墨与白属于两种极端的色彩,也是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色彩[2]。针对中国水墨画创作中色彩的运用,创作者非常注重色彩的单纯且凝重、沉稳且含蓄,很追求墨即是色彩。

在古代中国画的色彩理论中,可将墨色视为黑色,也可以将之视为五色。如: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该画作中实现了“运墨而五色具”,把墨当作了一个独立的色彩体系。同时,墨所代表的五色,可以是清、淡、重、浓、焦,也可以实黑、湿、干、淡、浓。针对中国画的色彩观,始终强调其象征性与人格化,尤其在中国画的意象抒情上就较好地展现出了这一特征,且要求在中国画具体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创作目的不再是对自然中的环境色和固有色进行临摹,而是通过意象和诗意来展现出作品的色彩魅力[3]。基于此,在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要求创作者能够坚持随“意”赋彩的原则,以此来将国画色墨相济的特点加以突显。

(二)发展演变

关于色彩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画作中;发展至今,社会大众的审美想象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具备了更加自由和广阔的空间,人们情感的表达逐渐离不开色彩的运用,且色彩也成为中国画非常关键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中国画中非常注重色彩表现,自唐代以来,艺术家们开始运用色彩晕染来对自然进行表现,这一时期所用的色彩大多为赭、白、绿、黄、朱、墨[4]。盛唐是中国工笔重彩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中色彩在人物、花卉及青山绿水等画作中表现出了非常出众的表现力。此外,在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不再运用色彩表现力来实现画作的完整性,而是仅运用墨色呈现色彩的多样变化,借助墨、白来对一切色彩变化加以高度概括,这就使得水墨画在整个中国画艺术形式中显得独具一格。在宋元时期,中国画的主流是水墨画,色彩语言也进一步更新。在元代,中国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在现代,中国水墨画仍然通过水墨的浓淡变化来对色彩的变化进行暗示,进而展现出国外素描难以企及的色感韵味。

二、中国画色彩的写实性与写意性表现

立足于中国哲学思想,构建了一种色彩认知与运用体系,这就是写意色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画传统色彩观一直深受“五行说”的影响,与这一理念相对应的“五色”也被视为正色,色彩极具哲学思想和社会象征意义。同时,中国画色彩还充满儒家文化伦理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给予色彩明确了尊卑之分,以正色为尊,间色为卑,且强调和谐色彩关系的色彩美学观,这也是中国人发展中始终坚守的传统。此外,道家思想崇尚黑色,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主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玄指深黑色;在色彩的运用上,庄子更加注重纯白素朴[5]。

色彩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视觉元素,但色彩表达不同时,则所呈现出的情感信息和性格特征均具有一定的差异。写意性色彩主要是对客观物象加以抽象组合和变形夸张,用感情来创造景象,表现画面“气韵”,营造出独特的情绪氛围。在中国画创作中运用意象色彩时,水墨和色彩均要求创作者具备高超的艺术修养、突出的艺术表现力。如:在林风眠的彩墨画《琵琶女》中,画家就运用了意象性色彩,在中国画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实现了“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使该画作体现出了东方艺术韵味。关于意象色彩在中国画中运用,代表作有《韩熙载夜宴图》、《游春图》、《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这些画作中所运用的色彩艳丽且协调,又沉着且明净。在中国画色彩的不断发展中,并非是用色彩来替代水墨,主要是墨与色互补[6]。

针对中国画的色彩运用,创作者们始终坚持着“随类赋彩”的原则,该原则充满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其中的“类”可视为物象,结合物象固有色或相似固有色来对色彩加以运用,如:在《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色彩运用中,色彩不仅是写实性色彩表现之一,还是对客体的真实反映。同时,“类”可视为物象情感,结合创作者对物象的主观情感来对色彩加以运用,如:红色代表着幸福、喜庆、激情等,帝王们将红色视为尊贵和权利的象征;当创作者对物象的产生好感或是兴趣的情感时,那么可运用鲜艳跳跃的色彩;当创作者对物象产生难过厌恶的情感时,那么可运用灰暗寡淡的色彩[7]。此外,“类”可视为意境,结合画面的意境表现来对色彩加以运用,若画面意境表现为清幽雅静,则对清新淡雅的色彩加以运用;若画面意境表现为欢悦喜庆,则对绚丽多样的色彩加以运用。

现如今,中国画的色彩表现的特征主要是:丰富多样的色彩语言,强调色彩的意象表达。同时,当代艺术家们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主要是运用科学的色彩规律创造画面意境,更加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一致,要求不仅能够呈现出创作者的个人经历,还能够让观赏者的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如:在金纳的《阳光下》画作中,画家运用了暖色调,强调色彩的明度与色相变化,展现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阳光感,突出了画面的整体氛围,让观赏者的内心能与画作所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且对于植物的花与叶的描绘,画家对该物象的固有色加以运用,通过层层晕染,将色彩的写实性与写意性加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更加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的对阳光下植物的理解和主观感受。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色彩观一直都充满着东方的哲学思想,故而中国画色彩在写实和写意上也充分这一思想,极为注重用笔、用墨、用色的协调一致,让该艺术形式具备完整性和完美性。由于色彩具有丰富性,这就为绘画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加广阔和自由的想象空间,让中国画的写实和写意色彩更加的丰富多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画的长期发展中,色彩作为重要的基础元素,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正是有了一代代绘画艺术家门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让人们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到中国画的色彩表现,促进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因此当前有必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中国画色彩表现,以增进对其认识。

猜你喜欢
物象画作中国画
中国画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