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兵 潘 登 周谷平
(1.浙江大学 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大学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58; 3.浙江大学 经济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1]。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中国制度、中国治理,这充分表明,“中国之治”蕴含的制度价值、治理经验具有世界意义,可以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借鉴。为此,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华通讯社、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传媒大学承办,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协办的“中国治理的世界意义”国际论坛于2019年11月18日在浙江湖州举办。近20个国家的200多位智库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出席论坛并致辞。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陈金彪出席,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主持。捷克前总理伊日·帕鲁贝克、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英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院士阿尔布劳、马来西亚国际问题与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阿米拉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是省域层面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提供了浙江样本。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做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在省域层面对推进治理现代化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八八战略”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价值观,蕴含着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治理方法论,蕴含着“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等重要治理思想,涵盖法治浙江、数字浙江、信用浙江等各项重大治理部署,是引领浙江发展、推进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方略,也是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浙江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的省域治理大战略。浙江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奋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不断把“八八战略”蕴含的治理思想转化为治理成效。
浙江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治理的物质基础。在浙江,纺织、机电、五金等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竞相迸发,阿里巴巴、吉利汽车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快速崛起,产业兴盛让浙江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浙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完善治理的制度体系。在浙江,企业从注册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只要材料齐全,就可以“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完。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上学、就业、就医、养老等等,都可以“一证简化办”“无证刷脸办”“掌上移动办”。“最多跑一次”改革已经从政务服务走向公共服务、走向经济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甚至走向民主法治实践。浙江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不断疏浚治理的源头。在浙江,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等平台遍布城乡各地,“红枫义警”“武林大妈”“乌镇管家”“吴兴平安大姐”“德清嫂”等志愿者组织活跃在大街小巷,企业和群众有矛盾纠纷需要化解时“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在浙江成为常态。浙江推动人文之美、生态之美美美与共,不断增强治理软实力。在浙江,“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融入了浙江人的血脉,体现在浙江人的一言一行之中。无论是公交车、出租车还是私家车,都会在斑马线前主动给行人让行,“最美现象”在浙江由盆景变成了风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浙江大地生根发芽,现在的浙江,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城市随处可见,整个浙江就是一个建设中的美丽大花园。
总之,透过浙江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功实践,看到“中国之治”的无穷魅力、时代价值、世界意义。接下来,浙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奋力书写中国治理的浙江篇章。
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指出,湖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决扛起浙江省委赋予湖州的当好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争当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先行地、排头兵的重大使命,奋力谱写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湖州篇。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连年位居浙江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71∶1,连续12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市”。2018年,湖州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了97.1%,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对湖州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明确要求总结提炼安吉余村“三治”融合经验的价值。这些年,湖州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主动适应社会治理环境的新变化,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党建统领,大力推广和谐共建理事会、家园卫士等做法,充分发挥自治的作用,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出台了8部地方性法规,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作用;每年评选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湖州好人等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德治的春风化雨作用。通过“三治”融合,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以绣花枕套和童装起家,把一条摆摊叫卖的“扁担街”发展成了占地25平方公里、集聚1.3万家企业和45万常住人口的中国童装名镇。然而,快速的发展也给织里带来了成长的烦恼、治理的难题。织里人转变观念、创新治理,用绣花的功夫解决治理的短板,裁剪乱象,编织网格,缝合分歧,打了一个治理翻身仗,把一个环境差、秩序乱的“大工厂”转变为和谐安定、百姓安居的产业新城。织里的华丽蝶变,是浙江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
南太湖社会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王森泰表示,织里由贫穷落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问题矛盾重重变为和谐美好相聚,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等各方面高速迈向现代化治理,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演绎着生动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着丰富的实践成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旺盛的生机活力。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捷克前总理伊日·帕鲁贝克强调,40年前,根据购买力评价,中国人均GDP只有2 500元,而现在中国人均GDP超过1.8万元,超过5亿人口已经达到了中产阶级水平。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指出,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超过8亿人口先后摆脱贫困。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减少9 200多万,770多个贫困县摘帽。2020年,剩下的600多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近14亿中国人民将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历史性解决。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强调,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走了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成功解决了14亿人口吃饭问题,累计实现8亿多人口脱贫。捷克前总理伊日·帕鲁贝克认为,中国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获得了各方面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科学研究、教育、医疗和社会进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表示,14亿中国人一步一步彻底消除了贫困,大踏步走向繁荣稳定,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认为,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中东战略研究论坛执行主任阿卜杜勒-穆哈迪·阿布莫塔维认为,在他访问的国家中没有哪一个像中国这么安全,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安全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投资、更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完善了国家治理(1)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9年11月5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2019年11月8日。。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讲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讲的是“应然性”。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之前,中国人民曾经是一盘散沙。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成为广大中国人民的主心骨、领导者和组织者,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是西方政党那样仅仅代表一部分人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除了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新型政党。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后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特别是科学决策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国家组织能力、危机化解能力,并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是中国共产党这种兼有科学性和民主性的领导力、执政力,激发、维护和保障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4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动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自我完善能力。同时,中国也注重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来丰富发展自己。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国家制度体系,以及新型政党制度,都是在中国自己独特的实践中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了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并在依法治国原则下建立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套制度体系是植根中国大地、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体系。中国在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中积累了两类经验。一类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独特制度,比如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实行全面领导的制度。另一类是可以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参考和分享的经验,主要包括十点:第一,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第二,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充分就业制度;第四,普惠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五,扶贫脱贫制度;第六,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第七,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八,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第九,协商民主制度;第十,自我革命和自我纠错制度。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指出,中国治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注重结合世界先进理论和本国历史、实践开展理论创新。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这种理论创新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理论本身以及理论形成的内在逻辑也能为世界各个国家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好与坏,实际上就是一套制度的好与坏。中国把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密切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表示,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源泉。新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已经是国家主人而不再是奴隶,更是具有无穷无尽创造力和生机活力的社会群体。因此,人民是新中国历尽坎坷而不断发展、越来越强大的根本源泉;人民是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奇迹的根本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验时深刻指出的,“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实行的民主有两种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选举民主解决的是领导人怎么由人民或人民代表选出来的问题,协商民主解决的是领导人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怎么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问题。这两种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就是全过程的民主。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指出,“中国之治”明确了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发点就是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落脚点从国内来看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国际来看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强调,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思想路线。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已经形成了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思想路线,既能够以实践为基础制定正确路线,又能够以实践为标准纠正自己工作中的错误,还能够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开创一个又一个新天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来自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思想路线。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认为,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各自有各自的国情,最大的国情是各个国家、民族对世界资源占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数量、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广度、不同的深度,同时又具有非常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不同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所有的治理模式离开了自己的历史基点,基本上就是无效的。但是,如何更好地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届领导人一直把中国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前提,由此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问题出发,就能找到自己应有的道路。中东战略研究论坛执行主任阿卜杜勒-穆哈迪·阿布莫塔维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坚持务实的态度,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汲取经验,克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中国治理的成功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边探索、边推进,边总结、边完善,使中国的制度在完善过程中具有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比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依法治国,并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科学安排,各类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构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领导的民主集中型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个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十分明显,这种优越性体现在制度的有效性上。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概括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四个有效性”:(1)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2)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4)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通过学习借鉴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大力推动经济飞速发展。正是把立足自身和借助外力相结合,既鲜明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十分注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使得新中国制度建设始终在路上。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富有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指出,1820年,我们占全球经济总额33%左右,但是1840年以后迅速下跌,到1949年仅为4.6%。中国的治理和中国的道路基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瞄准中国的未来,立足中国的问题。中国问题是什么?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这样一个问题。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发达是以殖民时代作为前提和条件,而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所有国家走出殖民时代、走进现代化、实现自主发展。中国在这个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不知不觉走近了世界舞台中央。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表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既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又最有效地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更好地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捷克前总理伊日·帕鲁贝克强调,中国成功地使女性从之前社会中不受重视、不受关注的境地中解放出来,站到了聚光灯之下,中国也因为女性的解放运动受益良多。中国对边远地区在经济、政治、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和巨大的优越性,“中国之治”蕴含的制度价值和历史经验具有世界意义。
捷克前总理伊日·帕鲁贝克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很多发展中国家非常具有吸引力。任何一个发展成功的国家都需要自己来评估自己的政治体系,而不是参照西方的政治体制,日本、韩国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将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模板和样板。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治理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形成的。这条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其承担的现代化使命及其同世界的关系来看,实际上是一条非西方化的现代化之路。它告诉世界,特别是那些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化一条道路,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制度也并非只有西方化一种制度。这是中国治理对世界最大的贡献。这条道路、这个制度之所以说是“非西方化的现代化”,是因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借鉴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但又没有照搬照抄西方的现代化模式。重要的是,中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非西方化的现代化道路,成功引领中国快速向现代化的宏大目标挺进,而且建立了非西方化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可以让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分享的现代化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尽艰辛甚至付出很大代价获得的,弥足珍贵。
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认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现实世界中的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许多国家人民的生存。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带来的挑战,“中国之治”有力地回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国际智库普遍认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理念,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多数国际专家认为,世界进入一个更加呼唤合作共赢的时代,中国成为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方案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动者,越来越多的国家期待与中国更深入地合作,共同推动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
捷克前总理伊日·帕鲁贝克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亚欧非以及拉美等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合作内容包括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这样的国际合作不仅能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而且能提高合作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一带一路”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倡议,拥有的体量非常庞大,这就是中国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俄罗斯伊兹博尔斯克俱乐部智库高级研究员尤里·塔夫罗夫斯基强调,中国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和国际倡议:第一个是依法治国,第二个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已经超过欧亚大陆的架构。中国还贡献了一些新的国际组织,比如上海经济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组织。实践证明这两个组织非常高效,能够促进世界贸易与合作。突尼斯国际战略与军事研究院院长巴德拉·加鲁勒指出,大国需要寻求合作与和平,以保持国家稳定。没有中国的参与,国际的和平与稳定无法实现。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国家是一个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使中国的发展和探索的思想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为世界发展和治理做出贡献。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强调,70年来中国由跟着走到同步走,逐渐领先走,当我们进入一线领域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世界各国人民能够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在这个基点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种世界视野既传承了中国兼济天下的情怀,又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指出,中国把国内的独立自主政策和国际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推进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华社副社长张宿堂指出,“中国之治”成功的背后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希腊总统等政要和学者都高度赞赏中国的世界文明观,认为中国的世界文明观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智慧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中国倡导的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越来越强的共鸣和影响力。中国的文明传统决定了中国道路的未来是文明的复兴而非霸权的崛起。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那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霸凌、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共商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认为,中国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始终秉持文明自觉的精神,在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不迷信西方发展和治理的神话,拒绝不加辨析地照搬照抄西方的理论、方式、模式,坚持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实践,自觉、自主地借鉴西方文明,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其为我所用。事实证明,这种态度是正确的。中国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就是这种文明自觉和自信的产物,并建立在成功治理的实践基础之上。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呼吁亚洲文明要增强“文明自信”,以平等的姿态深入开展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共同发展。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体现了这种自觉和自信。中国这种文明自觉和自信的意识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对激发发展中国家的文明自觉和自信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