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赛红
宜兴位于江苏最南端,太湖、溪河丰富,是江南水乡,在江南桥是必不可少的,水多当然桥也有很多,桥的造型众多:拱桥、斜拉桥、木桥。石桥、竹桥,各种材质的桥都有,连接两岸形态各异,到处可见。桥梁也算是江南水乡的标志物,紫砂匠人们把它用在了紫砂壶上,就有了上新桥这个紫砂壶形。正所谓是“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上新桥这把壶的境界,用《诗仪》中有一句诗句:“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来形容,大概的意思就是:“境”是“虚”,“象”是“实”,“境”与“象”虽然是有虚与实的区别,但是却很难分清这件作品,达到境象难明,形意不分的境地。壶钮是桥型状,圈形壶把上塑一平背,和壶钮壶盖互相呼应,又好像是河里的一叶过桥小舟,壶盖上的圈形就是平静小河上泛起的涟漪,一圈一圈特别形象生动,就像是江南河间的一幅意境隽秀的一幅水乡图。上新桥这个器型,壶把、壶嘴、壶盖还有壶身非常巧妙又简单地组合了起来,有一种气质与韵味并存又很生动的效果,这也是“形”与“意”的完美结合。
上新桥是顾景舟大师在文革时期为“大生产”打样创作而成的,具有明显的时代风貌。“上新桥”三个字意思不言而喻——假若想要通往彼岸那就要通过新桥,走过了彼岸,就要迎接前方新的希望,在特殊的时期制作了上新桥,也代表了中国人告别了旧时代,通过新桥迎来了新时代,来到了新社会,从落后到了富强。
扁圆形的壶身上是非常简洁的平板桥,以桥为钮,远远望过去宛如一座亭桥立于壶体之上,再走近一看就是一座江南水乡常见的石板桥,桥下水波晃动着涟漪,圈圈圆圆,同心缠绕。把手上也有一平面,与壶钮相呼应,这是泡茶倒水时大拇指端握的地方,也仿佛是一座桥梁,巧妙地把两座桥梁都融入了一把壶中。从壶把到壶身都是用圆的形状来表现的,圆肩饱满,又有一个高低落差,就好像是两座高低的桥有了一个过渡和连接,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个台阶,奠定了步履的基石,一步一步向上走去。壶盖上面也是如此,也是一圈包裹着一圈,一圈比一圈高,也是层层而上,步步登桥,到达在壶盖中央顶部的桥型壶钮,也可以理解为上新桥里面上的意思。这个壶形也是通过反复研究、简化,可以表达出江南水乡的韵味、意趣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样小桥流水人家那种简单玄远的艺术感受。
紫砂匠人在创作每一把茶壶时,都要求达到“精气神”这三个词,这三个字合为一体就是这把紫砂壶的深刻含蕴。
上新桥这个壶形形状简单利落,看上去简简单单,但做起来是非常考验匠人的工艺的。紫砂壶成型后,需要修整壶身,让整个茶壶变得光滑、衔接自然,这个过程就叫明针。这件作品素雅秀美、清新脱俗、古朴自然,设计巧妙;壶身扁圆形,折腹圈足,弯流嘴,圈形壶把,流把秀雅;壶盖和壶肩都是用凹线来修饰,阶梯状分割空间,用俯视角度从上往下看就像是一环一环互相扣住,有碧波荡漾的感觉;壶盖上的壶钮也是小巧可爱犹如一座小桥矗立在湖水之中,这样看来这把壶整体线条内敛柔和、匠心独运,这就是这把壶闲逸气息的精髓之所在。
整件作品看下来其壶形的思路、创作和设计还是非常难得的。为什么说它难得呢?这就在于作者制作时充满了对艺术的想象和寄托的美好寓意。这把壶不光是连接彼岸的新希望也是一座跨越作者不同时代的一座桥,每个时期制作的上新桥都包含了作者每个时期的情感;也有用桥来寄托思念之情,这些含义都是作者通过茶壶表达和抒发自己的内心活动,一把好的壶不仅要有精湛的紫砂技艺,也需要丰富的情感来烘托的,二者缺一不可。
任何创作都是在传统中寻求突破,新的灵感是创作创新最重要的,传统的紫砂壶与新颖的创作灵感互相之间碰撞才会让紫砂作品推陈出新。我们也不光要创新还要“温故”,只有温故而新知,才能让传统壶形有新面貌,传统的上新桥有新的感受,这样才能让上新桥上有新桥,一代代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