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好
(江苏省丰县中学 江苏徐州 221700)
高中政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1],使学生人格更健全、发展更全面,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要体现学科独特的生活性、思考性、探索性及综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学生知识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在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老师通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难调动起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产生了高中政治枯燥乏味的印象,也让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了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考试成绩“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老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从知识教学转向思想和能力教学,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三观,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错误思想和陋习,真正使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和素养水平。
比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有的学生虽然政治学科成绩好,但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观念严重缺失,在学习竞争过程中出现了不良作风。因此,高中政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与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生活和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老师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注重学生思想和品格的培养,使学生在理解和内化知识的同时,显著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互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
比如,在高一教学“把握思维的奥妙”时,老师可先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之前学过的“世界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联系引入本节新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能保证学生对本节“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产生深刻认识,在掌握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论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树立起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正确价值观。
政治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老师要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将学生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拉近政治学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在生动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内化政治理论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政治理论来解答困惑和问题,促进学生政治实践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高一教学“公民的政治生活”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听过、了解过的时事热点新闻事件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思考和理解本章的知识。比如,老师引导学生对“香港修例风波”展开讨论,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形成更正确、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既能对知识拥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感受到高中政治学习的重要性,还能将所学知识从字面深化到内心,从思想落实到行为,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如一,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度、全方位提高的目标。
由于生活经历、周边环境、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学生在思想和意识上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学生思想较偏激,有的学生则容易受他人影响。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在群体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老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组内成员间的思维碰撞,活跃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组内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在小组合作的影响下纠正不良思想倾向。
比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这节课上,由于本节知识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很容易混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老师就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法活跃和发散思维,通过对比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的道理,掌握一分为二的分析矛盾的方法,学会用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老师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深刻感知政治学习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