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艳
(重庆市秀山县第一民族小学校 重庆秀山 409900)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一个创新型的、灵活生动的数学学习环境。教师通过把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教学,把完整的思维导图展现在课堂上,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效果。本文对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相互渗透的含义进行了探究,并分析了策略、方式,进而了解其作用。
首先,现代数学教学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阐述世界。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其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过程。这样,教师把较难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让学生能灵活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1]
其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最后,两者的相互渗透主要是指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使得两者的课程架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等,注入相对应的技术资源和知识点,实现两类课程的有机整合,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得、整理、加工、沟通、创新、运用能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数学知识教学,学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中必定会增添现代元素,信息技术是新世纪的重要标志,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也应该和信息技术课程结合起来,可以通过运用知识点,切入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虚拟现实活动,实践情境教学等策略来实现。具体分析如下: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要找准一个渗透点,一般以课标安排的教学内容知识点是较为合理的、也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工具为介质,从知识点的内容揭示、问题阐述、全面展开、总结归纳等方面有效整合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认识三角形的含义、特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借助课本和有限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如果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显示一些实物图,并利用图形变形、翻转、切割等,抽象出几何图形,从而更好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一个三角形,让学生直观感受相关知识点。在小学数学的很多教学内容中,都可以利用这个策略,先找准知识点,以知识点为基础,将相关知识互相渗透、进行整合,在信息技术课程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出来,双向学习,相互渗透。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就直接编排了“看几何图形,编排数学公式”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课程和数学课程的有机结合。[2]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课堂关注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相结合,并把教学重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展示一个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把思维过程完整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快找到问题所在,以及如何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通过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演示圆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从各个角度进行理解,通过一个动态的演示过程,引发学生进行观察、组织语言,自主探究,从而对这个知识点记得更牢固。又如,教师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绘图工具,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拼图形,比创意”的教学,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在电脑上设计制作不同的拼图,从而区别轴对称和旋转以及平移这三种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发挥想象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既整合了数学和信息技术教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虚拟情境进行教学,把小学数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策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一些教学内容和开放性题目,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解决问题。但由于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较难付诸实践,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也受到限制。教师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为他们创造一个虚拟的活动场景,就能让学生操作应用,从而巩固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模拟的“超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结合生活经验为“超市”中的所有商品补充货币单位。从而认识和运用元、角、分。通过计量买卖,加深对质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从而弥补小学课堂中,学生不能参与实践的缺憾。教师通过虚拟现实活动,实现情境教学,把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有较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3]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相互渗透,有利于突破双学科的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两者的融合丰富了教学方式、改善了教与学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现代教育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式更加丰富,甚至可以达到形、声、色都具备的教学效果,学生更能在操作过程中得到交流、互动、评价、肯定。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通过动态演示、视频展示、虚拟活动、动图分析、趣味阅读、数字游戏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主体完整的知识体系。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与学的关系较为单一,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掌握即可。新课程改革下,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相互渗透。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学习的方式、过程、结果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留下痕迹。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中学生学习的相关反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把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更多渠道、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对多媒体创造的情境进行阅读、分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游戏,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在学习了可能性大小和物体数量的关系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情境创编,再利用scratch进行编程创作,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满足他们的创作需求。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进行自学,通过写作业进行检测。数学知识结合了信息技术后,学生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手段进行自学。系统中可以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分块整理,学生可以进行分类学习,并在模块中可以进行每一阶段的自习。教学平台不再是教师手中神秘的备课本,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也可以知道该节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课后,学生不仅可以做书本里的课后题,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进行课后检测,从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把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相互渗透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2020年春季,在这次“停课不停学”的教学环境要求下,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相互渗透,更是充分体现了其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两者的结合有一定的策略,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来促进其合理共存,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对教育工作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需要利用多种渠道和工具,通过实现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会更好地促进双边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