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 琳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正确价值理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包含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也包含厚德载物的道德追求。坚贞不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崇尚的一种人格境界,也是一种民族气节。一个人不管置身何地,不管受到什么样的威胁利诱,都要重视名声气节,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操守坚定,品质高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尊老爱幼、敬师爱生、勤劳节俭、持身立节、见义勇为等方面。传统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行为主体的自律精神上。古人讲的自律就是用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就是“一日而三省吾身”,即在发生问题时不怨天尤人,而是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因为道德问题不仅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而且直接联系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当前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诱惑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我们要拓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搭载优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快捷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搭载网络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于大家检索和浏览。“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需要秉持科学的原则,对其进行具有创新性的转化与发展,并不断挖掘其中的深刻含义,塑造具有时代性的宣扬价值,使其与当前的文化和社会达成协调统一。”[1]当前,新媒体互联网技术也已经进入迅猛发展的新时代。网络平台正日益成为开展教育的“好助手”,学习成才的“好老师”,活跃文化生活的“好阵地”。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的精神营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付诸于实践的问题。首先,国家应尽快建立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网站。这个专题网站可以按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去开辟若干个专栏,如文化典籍、文化典故、文化名胜年节民俗等,也可以根据主体教育对象,遵循学习成长规律,有选择地去设置栏目,如勤思好学、厚德载物、重义轻利、实事求是等。其次,我们应根据所开辟的栏目或专题,开发制作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供全民学习下载。再次,我们可通过网络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使人们在学习和娱乐的双重体验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是将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内容带入课堂教育。课堂是加强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应适应广大师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确立开放式教育理念,善于吸纳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要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结合系统的理论教育来拓展师生的知识面,加深师生的文化底蕴,启迪师生的新时代思维。一要着眼于师生文化内涵的提升。青年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知之甚少,对外来文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较低。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他们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和信念上的迷茫。因此,学校应结合课堂上的系统教育,不断向青年大学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宣传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共同理想,通过提升师生的文化内涵来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二要着眼于増强课堂教育的感染力。学校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丰富的思想资源、极富哲理的寓言典故和可歌可泣的先贤豪杰开启师生的思维,引发师生的共鸣,激励师生的斗志,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三要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教材中这一内容的‘插花式’分布,导致内容分散性、重复性和表述模糊性等问题,带来教学难题。”[2]因此,在教材的规划上,其内容一定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应以创新精神,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三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坚持立足于学生利益关注和价值愿望,坚持扎根日常生活并改造生活的原则。”[3]在社会环境建设中,我们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这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上的美,而是传播中华文明、升华人生境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因此,在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的总体思路上,学校应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站在环境育人的高度去深刻把握它的内涵。在内容构成上,我们应汇集中华民族进步的先声,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在整体性功能上,我们应规范人们的思想意识,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在实现形式上,我们应静动结合,富于变化,贴近人民生活,贴近时代气息,使人们不断受到启迪和激励,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积蓄能量。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环境还应立足于现有的环境资源,拓展功能,丰富内涵。例如,学校可在公共场所布置一些能够警示人生、催人奋进的格言和标语,在全民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建构一些规范化的橱窗,不断刷新内容,打造全民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走廊,不断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延伸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