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雨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先进性创造。法治把人与人相处、相存、相争、相让的原则予以细化和明确,体现了一种文明精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明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道德不足以成为硬性规范。法治最大的目标在于保证每个人拥有必要的自由和做人的尊严。显然,法治是推进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需要。高职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是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高职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还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更是其未来工作岗位必需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为此,加强高职学生法制思维的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
什么是法治思维?学者对此有多种不同的描述与观点。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就是一种法律思维,即用法律所体现的正义标准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程序或模式;也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是一种治理层面的思维,属于系统观照事实情形,继而对问题事实形成价值判断与分析尺度,理性地解决与处理问题等;还有学者视法治思维是一种社会思维,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深刻、全面地思考等等。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法治思维不同于法律思维。二者均是根据法律思考,以法律规范为逻辑基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然而,法治思维含有更多价值意义上的思考判断,法律思维更侧重于强调一种职业化的思维方式。什么是法治思维?本文认为法治思维是公民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及规定,以法治价值为尺度、法治精神为导向,对所面临的情形、需要处理的问题,运用法律原则与规则、法律方法与途径进行思考与分析、判断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于法律认识到法律实践的活动过程。法治思维本身当属一种正当性、规范性、逻辑性、科学性的思维。主要原因是:法治思维的依据,处理问题以事实为准绳;法治思维的方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思维的价值,“多数人之治”的思维;法治思维的标准,以法律为最高权威。法治思维对公民来说,就是当自己的理想目标、思想行为、利益诉求等与法律的规定、规则、要求等发生不一致与冲突时,个体能够服从法律要求,做出符合法律主张的选择,按照法律的指引规范自己的行为。[2]
“法治思维的养成,就个人来说,是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修养;对一个民族而言,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和历史性任务。”[1]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高职学生群体,从所处的社会大系统来看,可归属于非常特殊的一类群体。原因有三:一是高职学生刚刚成年,很多方面尚处在不成熟、不稳定且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法通则》第十一条明确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年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依法处罚。《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16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二是由于高职院校扩招过快,生源基础参差不齐,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亟待提升。三是在校高职学生,独生子女占比较大,无论农村家庭还是城市孩子,吃苦耐劳、抗挫能力较弱,富有个性而又太以自我为中心等。可见,法治思维的养成对于刚成年的高职学生来说极其重要,既能让他们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又能促使教师选择合适内容、多样化方法、有效途径来开展法治思维的养成教育。[3]
法治思维养成,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主要从以下基本内容的学习领会与稳固认识做起。
其一,法律至上。在所有的规范中,如法律、道德、宗教、团体及行业规范等,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具体表现在: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高职学生要能从认知判断层面,根据法律规定、法律要求对社会中的一些行为、事件、现象等做出是否合法的判断。
其二,权力制约。我们形象一点理解权力制约,就是把法律视为“笼子”,权利由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就一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享用权利就要接受监督,违反法律则要受追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逻辑推理层面,我们要求其具备自觉运用法治原则、法治规范对问题进行判断、综合,形成客观结论的能力。
其三,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主要指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等。在面对法律问题时,高职学生要能在合理判断、得出客观结论的基础上,还具备结合其他因素进行价值性衡量,做出正义性评价、决策的能力。
其四,权利保障。权利保障包括宪法保障是前提和基础,立法保障是重要条件,行政保护是关键环节,司法救济是最后防线等。权利保障方面需要高职学生明白,法律的本质是保障权利,保障权利是法治的要义。除了要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高职学生还应当维护好自己正当合法的权益。
其五,正当的程序。正当程序即法律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要求与特点。正当程序原本是英美法系的一条重要宪法原则,旨在注重程序的公正。高职学生需要懂得:正当的程序既是对接受程序法律结果的法律主体的要求,又是法律程序对程序主持者的工作要求。
从文化视角看,法治思维属于观念意识。一种观念的树立,一种意识的培养,不可能短时间内达成。高职学生将法治思维内化为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普遍的思维与实践模式,不可能简单而又自发地形成,也不可能基于某次班会、团日活动就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获得。它需要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效地接受法治思维养成教育,并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学习,进行自我实践教育等。[4]
基于实践调查与文献分析,当前高职学生法治思维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将法治教育看作是一种专业教育,而非针对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二是高职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花的时间不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间不长,法制教育实施成效平平的情形;三是在开展法治教育过程中,学校会有手段欠丰富、方法欠灵活、形式欠多样、效果不显著等情况。
针对现实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思维养成教育的主要问题,本研究认为高职学生法治思维养成教育需要在当前校园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规划设计,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法治养成教育,同时营造良好的学校法治教育氛围。学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系统规划与着手推进。
其一,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对高职学生来说,学习与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法治思维养成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学习的途径可以是通过书本、广播、电视、杂志、新闻媒体等。教师要挖掘学习素材,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与其进行交流。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添加法治内容,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激活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细胞,从而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法治教育氛围。
其二,教会学生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能够惯于从法律角度进行思考与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包括一切正确理解法律、正确运用法律的方法,如法律途径、法律步骤、法律程序、法律手段等等。法律方法本身具有复杂性。想要学生掌握法律方法,教师就要经常开展一些训练,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如怎样进行法律解释、法律推理、认定事实等。
其三,鼓励学生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规范,能提供并给予机会,让学生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法律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旁听地方司法审判、纠纷调停处理,参与法律诊所、法庭模拟活动,法律辩论比赛等,鼓励其参加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法律活动等。学生通过法律实践活动,运用法律知识与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学习处理法律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
其四,从知到行养成守法习惯。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生要坚持从我做起、从具体问题做起。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生要从知到行养成守法习惯。具体来说,一是学生要时刻注意培养自己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二是学生要将遵守纪律的道德观念落实于行,如遵守班规校规,遵守公共纪律等;三是学生要从生活小事做起,戒“贪”、戒“奢”、戒“惰”、戒“散”,远离与防止沾染不良习惯与性格等。[5]
其五,临事遇事守住法律底线。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学生要在任何时候能坚守正确的价值判断,方显教育的真义。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明白很多时候犯了错不要紧,要紧的是知道犯错的原因、错在哪里、能否规避等。为此,加强师生法律知识的教育与学习,不断形成法治思维,能够摒除一切思想认识、行为与行动上的拦路虎。我们一定要于日常一行一事中坚守正确的价值判断,守住法律底线。
总之,对于高职学校来说,法治思维养成的校园氛围营造,教育方式方法,途径策略是非常丰富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予以创设,如利用宣传栏张贴有关法治的知识,利用班团活动播放有关法治宣传的视频,举办一些法治知识问答活动等。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学校还可以渗透法治思维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法律武器去解决生活纠纷和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但认识层面的法治理念形成,实践层面的法治思维行事尚在成长的路上。高职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建设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以形成良好的法治教育学习、法治思维养成的大环境,帮助学生养成并稳固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