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生物天然气年产量将超过100×108m3;到2030年年产量将超过200×108m3,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生物天然气由沼气净化提纯而成,与常规天然气成分、热值等基本一致,既可用作车用燃气,也可并入天然气管网。目前,我国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还不到1×108m3,而2019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则高达1 733×108m3,生物天然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从1×108m3到200×108m3,加快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还需要突破不少难关。
1)生物天然气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十三五”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较快,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因此,发展生物天然气,有利于增加国内天然气供应量、降低对外依存度;此外,生物天然气项目主要布局于具备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县域,也有利于增加农村气源供应,加快替代农村散烧煤。根据《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9)》,2007—2018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年均增长107.9×108m3,这一体量与2025年生物天然气产量100×108m3的发展目标相当。发展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处理有机废弃物,能有效解决粪污、秸秆露天焚烧等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生物天然气生产过程中还附赠了“宝贝”——沼渣沼液产生的有机肥,可以减少对化肥的依赖,缓解土壤板结现象,助力生态循环农业。由于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国拥有可供生产生物天然气的大量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和其他有机废弃物等。此外,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较快、进口量较大,长期来看天然气供应尚有缺口。这就为生物天然气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生产成本较高,技术工艺有待提升。2015—2017年,有关部门曾在全国支持建设了64个规模化生物天然气试点项目,但目前能连续稳定运营的只有10个左右,更多的则是上千万个小沼气池——单池规模极小,谈不上商业化和产业化;原料收储成本高,导致盈利空间有限是困境之一。当前生物天然气行业生产成本(有机肥销售取得收益的前提下)大多介于2.7~3.0元/m3,高出各地天然气基准门站价格1.0~1.2元/m3。由于没有建立“谁排污、谁付费”“谁处理、谁受益”的有偿处理机制,经济可承受的原料收集保障模式还有待于探索。不仅如此,在产品市场方面,生物天然气存在着并网难等问题,难以公平进入市场;加之有机肥市场尚未完全打开,造成项目盈利不确定性大、投资风险较高、投资主体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专业化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生物天然气行业的技术整体还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面临项目产气率低、原料适应性差、自动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行业技术工艺仍有待于提升。对此,《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突破多种原料混合高效发酵、干法厌氧发酵、发酵预警调控等关键技术,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生物天然气技术重点工程实验室或研发基地。
3)加强政策支持,健全产业体系。原料收集需有保障。《意见》提到鼓励探索谁排污、谁付费,第三方专业化有偿处理模式;鼓励生物天然气企业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循环农业发展等,创新秸秆原料收集保障模式等举措。据某生物质环境科技公司董事长介绍,企业通过以服务和产品置换原料的方式化解原料收集难题,“比如我们为农户提供整地、播种、收割等服务,代替秸秆离田费用;或者用天然气、有机肥去置换原料。这样做,既降低了收储成本,又解决了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相关专家认为:一方面应该消除燃气销售壁垒,研究建立绿色燃气配额机制,使生物天然气无歧视、无障碍并入城市燃气管网;另一方面应该延伸产业链,不断整合扩展有机肥、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产业链,提升产业盈利水平。因此应着力于产品消纳。有的企业反映,生物天然气行业当前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力度有待于提升,希望能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化大型示范项目,形成覆盖原料收储运、投资建设运营、终端产气、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多维度支持政策;对于《意见》提出的,生物天然气企业按规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购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专项资金相关政策的衔接等举措,希望能尽早出台确保落地的具体细则,不断完善政策支持。
(天工摘编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