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档案一体化文献研究综述与思考

2020-01-06 03:16陈婉莹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9年6期
关键词:情报图书文献

陈婉莹, 向 禹

(1.中南大学 档案技术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3; 2.中南大学 医学信息系,湖南 长沙 410013)

互联网已成为基础设施,以现代资源观的视角,信息资源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图书和档案是信息资源中保存最久远、固化的信息资源,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世界各国对图书、档案一体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的50、60年代,国外就已经开始了对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研究,随后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大量相关研究的文献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但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始终没能促进实践的发展,究竟是理论研究存在缺陷,还是实践存在阻力,亦或其他的原因。文章对图书档案一体化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尝试着探索答案。

1 样本来源与选择

在图书档案一体化服务方面,欧美国家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例如,2003年10月2日,加拿大将原加拿大国家图书馆与原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合并成了加拿大图书档案馆。21世纪以来,国内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档案一体化的研究步入繁荣期,本文采用“主题词”检索和专业检索途径,将“图书、档案、一体化”作为关键词进行多种逻辑组配,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截止至2018年底共检出375篇,其中CSSCI期刊38篇,可以看出,图书档案一体化研究已为我国图情学科学术界、图书档案等实务部门、其他研究机构的学者所认识。

2 文献统计分析

笔者通过作者分析、机构分析、作者所处的行业、文献发表年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统计分析,揭示相应的规律。

2.1 作者分析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检索出的375篇研究成果中,有14名作者发表过2篇以上的作品,共37篇。其他338位作者分别发表了1篇,共338篇。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李群拥有最多的一体化研究的成果,共发表了7 篇文献,但这几篇主体内容差别并不大,没有发掘出新的思想。由此可见,对“图书档案一体化”的系统研究和深度探究很是缺乏,也没有形成对图书档案一体化研究的核心作者群。

表1 发文2篇以上作者分布

2.2 机构分析

图1为发表文章3篇以上机构分布。由图1的统计数据可知,68篇论文分布在18个机构中。其中,

图1 发文 3 篇及以上机构分布

发表文章最多的机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量为8篇,随后而来的是山东大学6篇,武汉大学和潍坊学院紧随其后。明显可以看出发文量较多的是高校图书馆,说明图书、档案一体化问题得到了高校的师生或在职人员的密切关注,然而鲜有付诸于实践的案例。

2.3 行业分析

图2为作者们所在行业分布数据饼图。由图2的统计数据可知,院校机构占比最大,达到了59%,其次是图书馆行业4%,档案馆行业3%,出版行业1%,其他不具体分类的占比33%。可以看出,院校机构对图书、档案一体化的研究关注最为密切,其次是其他行业对这个研究关注较多,图书馆、档案馆和出版业关注得较少。

图2 行业分布数据饼图

2.4 文献年度分布

图3为1985~2018年文献年代分布统计表。由图3的统计数据可看出,文献的数量呈现起步—高峰—下降—上升的发展形势,其中2006~2013年呈现了一个研究的热潮,之后开始放缓,但仍然保持了十几篇的发文量,表明该问题的研究还在持续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图3 1985~2018 年文献年代分布统计图

3 三种观点分析

基于对以上文献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统计分析,得出三种不同的观点:(1)支持者,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表支持态度;(2)反对者,对图书档案一体化提出质疑,或者认为当前图书档案一体化时机并不成熟;(3)中立者,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表示中立。结合上述的行业和机构分析,以CSSCI期刊的38篇为例,可以得出有近80%支持者都为高校院系和图书馆;仅有的几名反对者来自档案行业;60%的中立者来自其他机构或出版行业。

3.1 图书档案一体化的支持观点

刘旭光和刘蔚通过理论探讨提出了观点:“图书档案的同宗同源的性质决定了图书档案这两个分化独立的体系有再次结合的需求和可能,同时也有人们对于信息完整性的要求,通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图书档案的再次结合提供了保障。”

秦元元通过管理模式分析在《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创新机制构建》中肯定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图书、情报、档案共同具有的信息属性,且同属相关学科和文献范围,其所具有的共性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档案、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是完全可行的。”

陆汉荣和钱万里通过理论探讨先简单指出图书与档案之间的差异性而深入讨论了其可行性:“过去对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论述虽多但实效不大,现今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对图书、情报、档案系统的管理将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将更为切实可行。”

李红华在《谈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中通过理论探讨说到:“图书档案的同宗同源性、学科内核及构成相同以及管理技术及要求一致,都对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结起来,作者们对于图书、档案一体化支持的原因有:(一)图书档案同宗同源;(二)学科内核及构成相同;(三)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相关通信设备提供了物质基础;(四)专业人员的素质、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促进。

3.2 图书档案一体化的中立观点

王晓通过管理模式分析图、情、档一体化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出了原动力、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三大要素,认为:“我国图、情、档一体化管理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存在多种因素的限制,在推进和发展中仍是一个问题,因此需要构建整套科学、有效的动力机制体系来促进图、情、档一体化的实践。”季晓林通过对天津开发区泰达图书馆办馆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阐述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依据、创新模式,介绍了其工作经验,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举措:“一体化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是建立一个图书、情报、档案等文献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以实现图书、情报、档案的资源共享。在今后的网络平台的联合共建,融合一体化利用具体操作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黄宗忠研究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价值和方法,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成因和未来模式,通过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表示:“未来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指全国或地区整体而言的,而且首先在低级层次中普及,改变封闭、孤立的体系,加强横向联系和相互渗透,开展协作与协调,要从实际出发,讲究效果,要有灵活性,不要绝对化。”

舒任颖和肖文建阐述了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制约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通过理论探讨提出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虽已提出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还未得到广泛的宣传和产生足够的影响。在理论上虽已展开讨论,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够系统和成熟,所以,当前应加强宣传、讨论,以统一思想,求得共识。”

总结起来,理论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和改进,不能完全地定性其可以实现或者不能实现,作者们对此表示怀疑但没有具体哪种态度。

3.3 图书档案一体化的反对观点

葛翠玲在《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构想的否定性检验》中通过对一体化主张的简要回顾,采用比拟和举例的方法商榷讨论了:“图书、情报、档案由原始的一体逐渐分化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体现了社会分工的重要性和资源属性上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带来的独立发展要求,实践表明这三学科高速的专业化发展是在它们完全分化以后。无论什么原因和条件都违背了三者自然分化、独立发展的历史选择。”

李凤莲在《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不能一体化管理——与王芊同志商榷》中提出档案、图书存在许多实质方面的不同点,“一体化”管理将产生一系列不利因素,商榷讨论认为:“档案部门与图书馆的职能有别,管理模式各异,所存信息的性质不同,不能'一体化'管理。”

徐楚雄根据目前我国图书情报档案的实际情况,先通过对图书档案一体化可行性进行列举,后提出否定性的观点,并得出以下结论:“图书情报档案的目标任务、管理方法、信息用途、服务对象范围存在根本的差别,没有利益驱动,决定了一体化不可能成功。”

向禹在《基于系统分析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理性研究》中,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构建一体化研究的模型,分析了支持者的核心观点,重点研究了一体化的负向条件,并指出支持者核心观点存在的研究缺陷,通过理论探讨和障碍分析中提出了观点:“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设想,是对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期待,是一种积极的探索。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当前环境下,档案与图书的差异性太大,相似性和差异性无法在一体化形成框架内实现平衡,所以当前图书档案一体化还很难实现,任重而道远。”

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属性上的差异的阻碍发展;(二)管理体制方面的差别;(三)学科设置存在缺陷;(四)标准规范很难统一;(五)利益平衡机制方面的不协调;(六)研究导向的不够明确。

4 图书档案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客观世界中,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主要是指它的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体现着事物的变动性,而事物的变动性则是无条件的,即在任何条件下都是要贯彻下去的。通过分析发现,图书档案正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因此,一体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翁雪梅通过理论探讨总结了问题:“(1)思想意识方面: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工作的迅速展开关键在人,而在我国,人的主观意识与一体化工作的要求相差较大。(2)人才方面:要实现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需要有一支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队伍。(3)经费方面: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包括计算机设备、通讯设施等硬件,数据库建设及其他数字化开发,网络的建设与维护、设备的更新与维修、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4)技术方面:在运用相关的技术制定工作方案时还需要考虑在新技术平台下信息的兼容性问题。同时还要能预见安全性策略, 是否有更新或修补机制。(5)数据库建设方面:数据库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资源基础。”

张芳霖通过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指出了问题:“现阶段图书、情报、档案三学科现代化管理已自成体系。从其信息管理手段来说,图书、情报起步较早,且在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一体化管理。档案管理因为受其整理和分类的限制和档案封闭期的限制,则起步较晚,且发展速度也不如前者。从现有的档案网络资源的利用障碍来看主要表现在资源不充足,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电子文件处于现行阶段,具有封闭性;另一方面,电子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所持有的开放周期,按照国际惯例,一般自文件形成之日起满30年才可开放,对国家具有重要作用的档案信息需等待更长的时间。同时我国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力度不够,涉及法律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

赵益民通过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提出了问题:“我国的图书情报网络化发展起点较低,网络化进程由于地域间经济现状与系统发展的差异,基本属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网络化发展水平还较低,也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战略管理理念。不少联盟结构松散,自成一体,相互之间缺乏完善的资源共享计划,存在着许多亟需强化和完善的地方。”

贺于通过理论探讨和障碍分析在《高校图书、情报、档案工作一体化障碍初探》写到:“主要存在的问题:认识上的滞后;管理体制的制约;法律法规不健全。”

可以看出,图书档案一体化存在许多研究空间:一体化意识的培养与宣传;专业人员的培养研究方法;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图书馆数据库与档案数据库之间的整合。

5 结语与思考

总体而言,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研究的论述,理论探讨过多,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结构也都很相似,很多都缺乏创新观点,对该领域研究还停留在表面上,对其本质属性研究还不到位,相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其中还不乏抄袭之作。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并结合国内外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由于体制法规、学科设置、经费投入与分配、基础设施、标准规范、研究导向等方面的原因,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举个例子来说,图书与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加工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仅仅因为都属于信息的范畴就笼统地认为可以进行整合为一体,否则就模糊了图书与档案的边界。虽然,也有一些成功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津泰达图书馆档案馆,可以作为今后其它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的榜样,但总体上成功的例子不多,可以说得出来的寥寥无几,说明图书、档案一体化缺乏普遍性。由于我国还在探索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初级阶段,在行进过程中面临到诸多阻碍。因此,图书、档案一体化目前还难以实现。

通过作者观点与所处行业的关系分析也发现,高校院系和图书馆热衷于一体化的研究,并未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特性作深入的研究;而档案行业则普遍认为由于档案的特殊性,当前一体化条件并不成熟,如果强行一体化,会对档案管理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如果要研究一体化,只站在一个行业,势必研究有局限性,应该广泛深入实践,再作出全面而理性的研究;档案行业也积极思考区域性档案资源共享、部分信息图书档案共享等等。

猜你喜欢
情报图书文献
情报
情报
情报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图书推荐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