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张会甫
保定市徐水区,原名徐水县,古代称遂州,位于北京西南约130公里处,民国《河北通志》记载“县内有徐河,因以为县名”。
中国素有“好水酿好酒,好土塑好壶”之说。无论是闻名遐迩的茅台酒、五粮液,还是河北名酒老白干、山庄老酒,周边皆有名川大河、甘美水源。徐水西靠太行山,东临白洋淀,境内沃野百里,物产丰饶。解放前“徐河于县南境”,自西向东奔流而过,然后汇入白洋淀。或基于此,徐水自古以来成为酿酒的理想之地,而传承至今、最为著名的当数“刘伶醉”酒。
“刘伶醉古烧锅遗址”最早起源于金元时期,是中国蒸馏白酒的发源地 受访者供图
《法人》记者沿G4京港澳高速公路驱车南行,虽处炎炎盛夏,却是蓝天白云。公路两侧郁郁葱葱的玉米高粱,呈现着冀中平原醉人养眼的青纱帐。公路两侧的巨大广告牌上,不时出现的“刘伶醉”广告格外醒目。
据史料记载,“刘伶醉”最早成为一个白酒品牌,源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国有企业——徐水县刘伶醉酒厂。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现在生产该酒的企业是中国巨力集团旗下的“刘伶醉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刘伶醉公司”)。 刘伶醉公司成立于1948年,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其酿酒历史则更为悠久。它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让“刘伶醉”的酒文化神奇而且深远。
为了解这些历史,记者参观了位于徐水县南门里的刘伶醉公司老厂区——“刘伶醉古烧锅遗址”,该遗址是老厂区三个生产车间的“第一车间” ,目前是国家AAAA级景区。在这里记者看到,车间西侧是一个用来蒸馏酿酒的古烧锅,车间里分布着很多发酵池,中间有一口古井。据志载,此井为宋代古井,为北宋末年为酿酒所造。当地酿酒之地以“润泉涌”酒坊所称,这也是有文字记载的“刘伶醉”酒的前身。另据考古专家鉴定,该古烧锅遗址最早起源于金元时期,也是我国蒸馏白酒的发源地。遗址中的16个古发酵池已有近900年连续使用的历史。这些古发酵池既是生产设施,又是历史文物,是我国目前发现历史最早且从未间断使用的发酵池群。
记者在遗址看到三块汉白玉石雕成的石碑上分别记录着:2001年2月,刘伶醉酒厂古烧锅遗址被河北省政府正式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刘伶醉古烧锅遗址作为中国酒文化的历史遗存,与茅台酒传统生产工艺技艺、四川水井街酒坊遗址等,被国家文物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联合组成的中国食品文化遗产委员会列入“首批中国食品文化遗产”;2006年5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史文物可以证明,刘伶醉公司的制酒历史至少已有900年。
那么,刘伶醉里的刘伶是何许人也?
记者查阅相关史料得知,刘伶是沛国(今安徽宿县)人,字伯伦,始载于《晋书》中,生卒年不详。在(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及阮咸,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人们之所以如此尊称他们,是因为在那个天下动荡、官场腐败的朝代,他们七人虽然都身怀不凡之才,却能够看透世事,远离官场,安心隐居山林,与青山绿水为伴。他们经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嵇康故居附近的一片竹林里赋词、弹唱、下棋、聊天,谈笑风生,超然物外。无论是为了躲避朝廷而“酗酒装醉”还是个人喜好,饮酒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其中最能饮酒,甚至嗜酒如命者则是刘伶。
刘伶到底如何嗜酒?《世说新语·任诞》记载刘伶自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正史《晋书·刘伶传》对其如此记载:“刘伶……身长六尺(注:相当于现代144厘米左右),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初不以家产有无介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 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刘伶)常常坐着鹿车,带一壶酒,派人扛着锹跟随其后,还对这人说:“死了就把我就地埋了。”这就是典故“荷锸任埋”的由来,这段文字描述了刘伶的外表及性情,足以证明其嗜酒如命。
刘伶身为“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阮籍等人相比,一生仅为后人留下《酒德颂》和《北芒客舍诗》两部作品,令人难以理解;有人因此认为刘伶终其一生,游历华夏各地,只图享受美酒。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刘伶听说张华戍边的徐水一带产好酒,北上千里来徐水造访好友张华,便有了“天下佳酿此最好,客居遂州至终老”的故事。据史书记载,张华(232 300),字茂先,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魏晋时期曾任中书郎、司空等职,被“竹林七贤”中的阮籍称赞为“王佐之才”。张华曾经在遂州任职,在此期间刘伶不远千里前来拜访,张华便以徐水美酒招待,刘伶喝了之后大赞“天下佳酿,此酒为最”,于是住在遂州,不肯离去。有一次他借着酒兴,挥毫泼墨创作了自己的千古名篇《酒德颂》,诗中写道:“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公元300年,张华蒙冤被杀,时年68岁。依据当代部分史学家的说法,刘伶也在这年终老,享年79岁。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平均寿命不到30岁(据易中天《品三国》)的年代,能活到这个年龄堪称高寿。在徐水城西至今仍有张华、刘伶之墓,二者相距只有300米,并且先后成为河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历史悠久的刘伶醉公司三号储存库受访者供图
“刘伶醉酒传千载,馨逸芳酎古来稀。”这是“刘伶醉”新近推出的一句广告语。无论1700年前的历史典故,还是900年前的宋金烧锅,“刘伶醉”伴随历史一路走来,愈加散发出醉人醇香。
记者了解到,“刘伶醉”的前身最早是清朝中晚期的“润泉涌”,解放后又曾称为“徐水原酒”“保定大”,直到1971年改为现在的品名“刘伶醉”。即使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里,“刘伶醉”能够生存发展,实属不易,而且越来越成为公众认可的中国名酒,其关键是“刘伶醉”具有独特而优秀的品质。
“刘伶醉”质量好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得天独厚的优质水源。业内素有“好水酿好酒”之说,老厂区的古井“润泉涌”历经数百年地质变化已不能用,新厂区在择址时将水质视为第一要素。刘伶醉公司曾多次邀请专家勘探地质、检测水质,最终在老厂址西南大约600米的地方确定新址。此处的地下水经太行山脉地下岩层的多重过滤,使水中含有钙、钠、镁、锶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水质与酸碱度达到最优。
其次是选取优质的原料生产优质的酒浆。无论从旧时的私人作坊到上个世纪的国企,还是现今的股份制企业,酒厂始终严把原料质量关,而且经过严格筛选。
最后是独特的酿造技术。刘伶醉酒历经历代酿酒师、品酒师的不懈探索和经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白酒生产工艺和品评勾兑技术,经大型地下酒库存放的100多年木制酒海的陈储,生产的酒浆具有“窖香浓郁,绵甜醇和,酒体深厚,余香悠长”等特点,中国白酒行业著名专家、高级工程师周恒刚先生(1918.9—2004.6)曾评价刘伶醉酒“香绵恰似观音柳,甘冽犹同罗汉松”,所以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能适应、喜好“刘伶醉”的品质和风味。
刘伶醉公司新厂区的“万坛酒林”受访者供图
刘伶醉有着深厚的文华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有的市场竞争优势和软实力,而优质的原料、独特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则是让企业发展壮大的硬实力。“我们要将历史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将软实力与硬实力有效结合起来,依托巨力集团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发挥优势,大胆探索,让刘伶醉成为社会公认的‘河北第一文化名酒’及业内精品、国内俏品、世界名品,同时推进文旅融合、藏酒营销等,不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刘伶醉公司董事长说。
刘伶醉公司新媒体中心负责人瞿女士告诉记者,针对近几年白酒市场竞争加剧,公司结合自身实际适时推出了“藏酒”的生产和营销。早在2012年,针对业内“林中一秋,洞藏三载”的藏酒之法,在新厂区建设了“万坛酒林”。“万坛酒林”是由两万多个埋藏地下的储酒陶坛组成,地面栽种的银杏、玉兰、青松、翠柏与陶坛、绿水共同构成一幅天然藏酒的美丽画卷,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室外藏酒基地,被誉为“中国第一酒林”,因此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这些藏酒都是在“万坛酒林”存储5年以上的陈酿,即可以饮用,更具收藏价值。“实践证明,我们走的这一步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刘伶醉公司的核心是“酒质”,定位是“藏酒”,酒质是最极致的追求。“刘伶醉”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极促进文旅融合,在“致力于打造中国收藏界白酒领导品牌”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记者驻足于古烧锅遗址,欣赏着“万坛酒林”,倾听着刘伶醉酒的故事,体味着飘逸醉人的酒香,宛如置身于一幅迷人画卷。凝望刘伶醉公司为纪念刘伶而建的徽派建筑,上有范曾先生题写的“刘伶醉”,才真正感受到刘伶醉酒不仅是一个故事、一部历史,还是一个品牌、一家企业,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产品融为一体,注定了刘伶醉公司必将献给全世界一个绝世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