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音戏霍俊萍的唱腔艺术特色

2020-01-05 23:25王芳
人物画报 2020年10期

王芳

摘 要:霍俊萍,是山东五音戏的著名演员,是艺人鲜樱桃的得意门生。几年来,在现代戏的演出中成绩斐然。她艺术造诣深厚,表演质朴,唱腔优美动听,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他为五音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试从表演和行腔方式特色等方面来解析霍俊萍的唱腔艺术特色。

关键词:五音戏;霍俊萍;唱腔艺术特色

五音戏起源于山东省济南市以北、以东的历城县和章丘县一带,流传在山东省的淄博市、潍坊市和惠民地区等地方,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当代五音戏表演领军人物霍俊萍,从事戏曲表演20余年,代表剧目有《半把剪刀》、《侠女》等近30出大戏,其中五音戏《豆花飘香》、《石臼泉》、《窦女》均为进京剧目。她继承了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优秀传统,经过自己几十年的舞台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在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中开创了五音戏的新局面,霍俊萍也因五音戏表演的卓越成就而两获梅花奖。她对五音戏的不懈探索表现在唱、念、做等几个方面,“唱”是她关注的重点,还以“润腔”作为重要的手法,呈现五音戏的艺术美。霍俊萍的唱腔特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表演特色

霍俊萍表演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人物生活化

霍俊萍的表演非常自然生活化。她所扮演的女性角色,塑造的主要是普通农村妇女或者小城市的妇女形象。霍俊萍很善于捕捉农村妇女的动态形象,并且能够进行艺术加工成艺术形象,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所用。旧时代农村妇女提着包袱出门有自己的形体动作,需要掂一掂来节省体力,霍俊萍抓住这个特点运用到戏中人物扮演中,大获成功,成为她表演艺术中的一绝。

(二)非程式化

霍俊萍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她刻画的人物虽然多为底层的农村妇女,但是又各不相同,性格迥异。年龄个性特征都有很大不同,霍俊萍却能够把不同的人物都扮演的活灵活现,这是她表演上的独到之处。

二、鲜樱桃的行腔方式和特色

(一)吐字咬字清晰

运用方言音咬字是霍俊萍的另一特色,霍俊萍使用生活语言特色鲜明,他的咬字主要是按照济南方言音发音。

五音戏悠板唱腔的行腔,遵循“字领腔行”“腔随字走”的原则,达到“字正腔圆”,在当地观众中获得方言的身份认同。霍俊萍演唱五音戏,在声腔的吐字、咬字、归韵上,多按照淄博地区的方言规律。例如《王小赶脚》中二姑娘“六月里三伏好热的天”的悠板唱段中“六”“天”等字词,方言中“天”“昏”是去声,在演唱时对“天”“昏”字的音高修饰,达到对方言的“正字”,唱腔每个音的收与放,实现方言语调上的声腔归韵。

(二)气息运用自如

霍俊萍的换气非常自如,而且气口安排很合理,他气息流畅,换气自然,甚至听不到他换气的地方,在大多情况使用霍俊萍深换气。

霍俊萍还运用偷气使气息充足。偷气是指在察觉不到的地方换气,偷气的运用使演唱者气息充足,行腔更加自如舒展。

(三)五音戏唱腔“清唱”的发展

在霍俊萍的演唱中,为塑造剧中人物形象,突出某种情景和意境,增强唱腔音乐的性,表现五音戏艺术的独特魅力,霍俊萍常采用“清唱”的润腔手法,自元、明、清以来,清唱一直是舞台演出以外的表演形式。因不藉锣鼓和身段之助,全凭歌喉动人,在唱功的要求上更为严格。

五音戏传统剧目《赵美蓉观灯》中的“赵美蓉出花园,一段悠板唱腔,表现了赵美蓉女扮男装,使“清唱”与整个唱段的唱腔形成鲜明对比。唱出了五音戏独有的韵味,这种五音戏悠板典型音调的甩腔,符合了戏曲艺术的审美准则,表现了五音戏唱腔的艺术魅力。

三、利用声音音色的变化塑造人物形象

在五音戏的许多唱腔中,霍俊萍的演唱运用了声音音色变化,构成唱腔的润腔。如《窦女》《腊八姐》等剧中,散板的紧拉慢唱,在拖腔的演唱中,为了突出“哭腔”的效果,在演唱的发声方法上,她采用胸腔共鸣来演唱,形成特有的声音的演出音色,具有很好的润腔效果。

传统五音戏悠板唱腔的音域,一般仅在一个八度之内,通过运用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声方法,也为戏曲演员提供了更大的创造与发展空间。在《窦女》一剧中,霍俊萍分别扮演了窦女、南夫人两个女性人物形象,为塑造两个不同命运的剧中人物形象,霍俊萍以胸腔共鳴和鼻腔共鸣的不同发声方法,增加了唱腔的戏剧性。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五音戏国家级传承人霍俊萍演唱中唱腔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音高上的修饰,还是运用“清唱”手法进行的润腔,都表现了霍俊萍在继承中求发展的探索精神,在五音戏的唱腔演唱上,实现了艺术上的升华。她在五音戏唱腔润腔上的大胆改良与创新,除了让五音戏听来更美,喜欢五音戏的观众更多,笔者认为其积极意义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戏曲艺术应该深深扎根地域文化的沃土中,在保持地方戏曲“基因”不变的前提下,大胆借鉴民族民间音乐乃至西方音乐的艺术手法,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才能够薪火相传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强化剧种的本体艺术特征与地域文化特色,做到地方戏曲的唱腔音乐,在润腔及咬字吐字等方面,既具有时代气息又优美动听,便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三是看似细微的润腔手法的运用,恰如四两拨千斤,即能够完善地方戏曲富有个性的艺术表达,又能够彰显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味与艺术价值;四是地方戏曲艺术要繁荣发展,就应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霍俊萍作为杰出的五音戏表演艺术家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断求索,对待继承传统与创新的态度,为更多仍然在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同行做出了榜样。

参考文献:

[1]陈阳《五音戏表演特征分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江娜《淄博五音戏音乐本体研究综述》北方音乐.2018

[3]袁彩檬《五音戏唱腔的探究——以《王小赶脚》为例》山东艺术学院.2016

[4]孔军《回归乡土 小戏大作——五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霍俊萍访谈录》文化遗产.2016

[5]杜军玲《五音戏:传承人霍俊萍》中国演员.2013年第5期

[6]栾小惠《霍俊萍的“五音”世界》走向世界.2009

[7]郭永顺、关涛《依稀五月樱桃鲜——记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春秋.2001

[8]刘铁《霍俊萍唱腔艺术研究》山东艺术学院.2016

[9]陈晓宇《方言对地方小戏(五音戏)的作用》黄河之声.2008